宋辽之间的拉锯战:出现百年和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正瑜河套 2024-02-12 09:08:18

导读:宋太宗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976至997在位,前任宋太祖赵匡胤,后任宋真宗赵恒。

辽圣宗耶律隆绪,辽朝第六位皇帝(983年—1031年在位)。辽景宗耶律贤长子,母承天皇太后萧绰。982年嗣位为皇帝,改元统和,改国号为大契丹,母承天皇太后萧绰奉遗诏摄政。

宋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两个国家因为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多种原因,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对宋、辽两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梁河之役

宋太宗时期,宋朝国力逐渐强盛,开始对辽国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攻打辽国,发动了高梁河之役(约在今北京城东南)。这场战役是宋辽战争的开端,也是宋朝对外战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战役。然而,由于宋军战线过长、粮草不济等多种原因,最终被辽军打败,宋太宗也身中流矢,险些丧命。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乘胜追击,再次南下攻打宋朝,爆发了瓦桥关之役(今河北雄县)。这场战役中,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迅速突破宋军防线,最终占领了瓦桥关,宋朝守将张师战死。此役后,宋朝对辽国的态度开始转为守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瞄准辽朝新君(辽圣宗)初立的时机,再度派大军北伐。这次北伐,吸取上次教训,兵分三路。其中,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将,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直指幽州(今北京);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将,从定州(今定县)出飞狐口(今涞源、蔚县间),目标蔚州(今蔚县);西路军则由潘美担任主将,杨业任副将,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出击,旨在夺取云州(今大同),然后与东路军、中路军会师于幽州。

战争初期,三路大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然而,由于各路军队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沟通,导致指挥混乱,岐沟关(今河北涿州)一役遭遇惨败。杨业负伤被俘,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雍熙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高梁河之役”及“雍熙北伐”的连续失利,严重打击了北宋统治者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自此以后,北宋对辽的策略转为消极防御。而辽国则趁机频繁南下侵略。

澶渊之盟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宋辽两国进行了多次谈判和交锋,但始终未能达成和平协议。在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将定州重重围困。宋朝君臣大为惊恐,有部分大臣建议真宗皇帝南逃,然而宰相寇准坚决反对,主张真宗皇帝亲自出征,以鼓舞士气,击退辽军。经过一番勉强,真宗皇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在十一月,他率领众人亲自出征。

此时,辽军已经抵达黄河北岸,而宋军则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迎敌,与辽军形成对峙。宋军巧妙地使用伏弩(床子弩),射杀了正在阵前察看地形的辽军统帅萧挞览,使辽军的士气大受挫折。宋真宗皇帝亲自登上澶州城督战,使得宋军的士气更为高涨。

辽方在惊恐之余,开始考虑撤军。于是,双方决定议和。议和的条款包括:宋朝与辽国结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尊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向辽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边境维持原状,仍以白沟河(今河北巨马河)为界。这一议和被称为“澶渊之盟”。

在“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进入了和平相处的时期。

澶渊之盟的签订,标志着宋辽战争的结束。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宋辽两国一直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景德二年(1005),宋在雄州、霸州(今河北霸县)、安肃军(今徐水)、广信军(今徐水东),辽在新城、朔州(今山西朔县),分别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宋辽双方每逢有皇帝即位、生辰、丧事等,都互派使者来往。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北宋末年,时长百年之久。宋辽边境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当时的人这样评论:“(辽)与朝廷(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综上所述,宋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这场战争不仅决定了宋、辽两国的命运和未来,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通过对宋辽战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同时,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