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朱允炆削藩的大臣们,最终被朱棣大卸八块,妻女下场惨烈

正平看历史 2024-09-12 22:54:42

在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顺序,皇位的继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多数王朝都遵循这一原则。

然而,在明朝开国之初,却多次打破这一原则,先是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

登基后,他听从大臣的建议削藩,却没想到,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还成功登上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但当初那些建议削藩的大臣,却没能逃脱,不仅自己难逃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

一、朱允炆着手进行削藩一事

朱元璋在封藩时,没有像汉代那样直接划分封地,将地方的财政、军事等权力全部放出去。而是只赋予他们军事权力,也可以说,明朝的藩王都是可以带兵打仗的将军,只是有藩王之名,对地方并无治理权限。

地方官员也由朝廷任命,按理来说,藩王和地方官员完全扯不上关系,但正因为藩王都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自然会引起地方官员的巴结讨好。这样一来,藩王的权力就在无形中变大,一步步威胁中央的统治。

公元1398年,朱允炆登上皇位。而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朱元璋在位时,曾经和朱允炆讨论过削藩一事,当时朱允炆的回答是以德服人、先礼后兵,循序渐进。

但朱元璋不过死后三月,建文帝似乎就忘了当初的话语。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下,开始进行削藩。

齐泰认为先从燕王开始,黄子澄则认为“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在权衡利弊后,朱允炆最终还是选择采纳黄子澄的意见,因此,先是周王被废,再是湘王自杀。此后,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同时,他找借口从燕王朱棣手中调取精锐部队,时刻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时间,藩王人人自危。

从理论上讲,朱棣只是一个藩王,以自己的力量对抗整个王朝,形势对他十分不利,几乎没有获胜的机会。朱允炆最开始也有同样的想法,他自信地调兵遣将。

然而,当真正涉及到打仗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朱允炆陷入了无武将可用的地步。相比之下,朱棣从十几岁就参军打仗,几十年作战经验经验丰富。

还有一点,是朱允炆没料到的,先从其他藩王着手,将朱棣放在最后,也给了他可乘之机。

他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根据《皇明祖训》的内容“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刀锋直指黄子澄、齐泰等人。

二、黄子澄和削藩大臣及其妻眷的下场

黄子澄曾经和朱允炆在他尚未登基时,便已熟识,还曾经在东角门讨论削藩一事。朱允炆对其尊敬有加,在当上皇帝后,对他十分信任,任命他兼任翰林学士,辅以国政。

等朱棣的军队攻入京城时,大势已去,朱棣身边该逃的人都逃得差不多,黄子澄仍然忠心耿耿保护朱允炆,但很快他就被抓,之后大骂朱棣为不忠不孝之人,被车裂而死。族人全被处以死刑,有姻亲关系的则被判戍边。

城破时,齐泰还没能回到京城,没能突破燕军的层层包围,面对招降,誓死不屈,被杀害。其亲人也被连坐诛杀。

朱允炆削藩一事做错了吗?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给错了吗?当然不是,只是,一切都需要最好的时机,朱允炆但凡能多忍耐几分,这几个臣子多劝阻几次,等到根基更深时,再着手进行,说不定历史会有一个新的结局。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