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长幼之分,体现在建筑上也必有主次,尊长是主要的,陪衬者是次要的、附属的。例如,大门开在一宅的前边,代表门户,代表一家的经济水平和身份地位,这里以大门为主。在主要大门之前端,东西建有辕门,辕门是表示停车下马之位置,车子不可进入辕门之内,一宅之内有东辕门、西辕门,用它来陪衬大门,使大门更加宏伟壮观,气魄浩荡。另外,还有几种陪衬建筑。
乐楼,俗称“古乐”。乐楼一般建在大门的对面,有的人家有一个乐楼,有的有两个乐楼、三个乐楼,特别是举行婚丧仪式时要建乐楼,所以乐楼本身是喜庆建筑,又是一种陪衬建筑。
华表,常常建在主要门的前端,似柱非柱,似塔非塔,用它作为一种标识的陪衬建筑,把这一处建筑烘托起来。例如,梁代肖绩墓神柱,就是华表的一种,威龙州墓表也是华表的一种。按照通俗的说法,华表早在尧舜时期就已有之。帝尧为征集民众意见,在一根木柱上安放一块横木,立在交通要道上,俗称“诽谤木”,意思就是让老百姓把意见写在上面,以示纳谏的诚意。后来,经过了时代的演变,“诽谤木”因“诽谤”一词的变质而易名,却作为明君纳谏的象征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后人所常见的石质“华表”。
石狮子,一般在大小建筑组群中,都用石狮子作为守门的象征。狮子是百兽之王,人们相信有狮子守门,百兽邪魔都不敢进入院中,所以在古建筑中处处都有雕刻的狮子作为装饰。例如,北京故宫铜狮、威龙州石狮等。
戏台,即用来演戏的舞台,一般建在大门之外。大多数庙宇是公共集合之场所,所以在寺院庙宇之前端建造戏楼,也有一庙建设两座戏楼或者三座戏楼的。这种设计方式在山西更为流行,因为山西人有看戏的习惯,所以在庙宇之前建设戏楼十分普遍。元代戏曲发达,因为元代建设的戏楼更多。在山西保存的元代戏楼还是比较多的。元代戏楼古朴大方,造型粗犷,用料大,给人一种气魄豪放的感觉。到明清时期,戏楼的发展更为普遍,晋陕地区戏楼相当多。不过戏楼也是一种陪衬建筑,如山西临汾元代戏台等。
牌坊,是起标志作用的建筑。它像一个门,但是又不做门扇,比门高大,来往行人都要通过它。一般把它建在大门外轴线之前端或建在大门内部院子中,或左或右,总之是一种有标志作用的建筑小品。在实践中,牌坊有大有小,有带顶的,有不到顶的,从唐宋时期起就越来越多。一座城市里都建有大牌坊,如北京原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等。山西怀仁县城在大街的中心就建有四座牌楼,分别位于东、西、南、北四面的大街上。
一般在大建筑群的前端或陵园中,都有各种不同的牌坊。此外,还用牌坊作为旌表。过去封建社会,男子死去后,年轻媳妇守寡,若守得好,村中或族中会有人建牌坊加以表扬。一城之内出现大官宰相之类,还建立大牌坊进行旌表。到明清时代,牌坊成为社会上一大重要建筑,牌坊的数目相当多。
大香炉,是在宫廷、佛寺、庙宇、祠堂、会馆中用于供祀佛像、先贤的器具。人们要进香、点烛,使佛、圣贤前光明。烧香是普通常见的,这是对佛的一种礼遇。点香多时,香炉就放不下,香烟弥漫,无法供佛,所以在大雄宝殿大殿之前建立大型香炉,有的还以建筑形式出现。总之,要把殿内的燃香拔出,放入大香炉中再使之燃烧,这样既安全防火,又达到进香的目的。时间久了,香炉便成为一项重要的建筑小品。如北京故宫乾清宫香炉、河南洛阳白马寺院内香炉。
双阙,是汉代盛行的标志建筑,一般建在大建筑群或重要建筑群体之前,使过往行人得知阙的附近要出现一组大的或者是重要的建筑群,似门,又不是门。既没有门与窗,又没有内室,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不过它的檐子与顶子仍然采用建筑的式样,在四川保持到今天的尚有十数对,在山东、河南等地也均有出现,如东汉平阳府君双阙。
角楼,是陪衬建筑的一种,在大型建筑之中,如皇宫、王府、大地主庄园等处都有建造,不过规模都不相同。
望楼,楼台做得甚高,约计4层。在必要时登楼远望,以防敌人入村、入院。
影壁,南方叫“照墙”,它是一种遮挡建筑,在建筑群中常常出现。它一般都用砖砌。在影壁之内外,雕砖砌得十分精美。
上马石,是在合院住宅及大建筑群的大门前必须要设的小品,号称“将军上马石”,俗称“上马石”。在封建社会中,出外交通就是骑马,上马下马时腿没有那么长,所以就要用一块石头垫起来。为此,需固定一块石头,将它刻出阶梯式,摆在大门的两旁,当人们出入、上下马时,可以使用。一户人家的上马下马石,因与大门之间有一定距离,这样就构成一个大门的空间,也可作为门前的点缀。如宋永裕陵上马石,雕刻着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图案。
在中国,从单体建筑到大的建筑群都有陪衬建筑或景点,其内容十分丰富。上述的几项是比较大的方面。至于小的方面,如石兽、望柱、台阶等,如果加以注意,随处都可以看到。
文: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