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国产剧,基本上用这么多篇幅拍省吃俭用日常了。
郭海萍是省钱达人。
为了买房,她满脑子在想如何省钱。
和苏淳平素就吃挂面,陪着榨菜,这种清苦的日子,男人和女人的抗压力是有区别的,苏淳像个大男孩,需要被安抚、被呵护,最后提议:下次能不能吃方便面,至少里面还有点肉丝。
泡面真的是生活里的一盏油灯,守着最后防线死磕死熬的时候,一碗泡面,就是避免油尽灯枯。
过日子的普通人家,省钱就是一辈子的本能。
每天通勤公交车是成本,换算成单车就更便宜了,那个年代还没有共享单车,二手市场淘一辆不到200块。
人算不如天算,自行车有一天被偷了。
海萍当时的心如死灰啊,看着周围的自行车堆里,就是没有自己的那一辆。
省钱是有计划的,是高自律的节奏,像自行车二手买回来,也要经历一个周期的实践,才能换算成成本和回报。
就这么快,自行车被偷,肯定是崩溃的。
省钱的人,都不希望有意外,意外就会打乱省钱的节奏,不保本还有额外损失,简直就是天灾了。
更可怕的是单位的红包炸弹。
这种刚跳槽过来的新同事,马上要结婚了,挨家挨户送请帖。
海萍呢,一开始做好了规避意识,自作聪明地说当天有事,去不了。
没想到对方改口说:日期是前一天。
难怪海萍事后要复盘,有的人是把结婚当生意吧,这么多红包炸弹,总要有一个投资回报率。
说起来,这种不熟的新同事,群发请帖,真的是主动制造压力锅的。
上海职场呢,如果不是体制内,像外企私企这块的社交礼仪还可以,结婚生娃什么的,都是群发喜糖或者零食小包,彼此都没有压力。
这种收红包也累的,毕竟有收就要有还,各种细节都要记下来的。
有分寸感的人都会这么算有来有往,不想占人便宜。
海萍彻底是不想去,前面口误了,也不想去。
还是终不能幸免。
大家都不去,人家留了一桌,空了好几个人出来。
领导去了,面子总要给的,帮着大家凑凑人头,人均100多,贡献了一个大红包。
周一回来,和大家报账,收款。
先斩后奏是最恐怖的。
婚礼那天,正好是海萍苏淳在家吃挂面的日子。
海萍气不打一处来,早知道就带着苏淳一起去吃酒席了,这个成本还是能保住的。
如今酒席没有吃,还要倒贴人情钱,这种无效人脉是最伤本的。
红包炸弹呢,充其量都是面子工程,用钱去置换面子,这面子也只是表面的和平,花钱嘛,应该表里如一,内心是开心的,脸上是有笑容的。
但很多红包炸弹,就是表里不一的。
按照苏淳的话是说,这个红包炸弹,只是花钱买一个社交机会,去套近乎,如果领导去,正好是很好的谄媚舞台。
愿意接受红包炸弹的人,可能有一部分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衡量性价比,再按照后续执行策略,去阿谀奉承,这个红包成本,就能以小博大。
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去走这种红包社交舞台,太累了,皮笑肉不笑,还不能好好干饭,简直是如坐针毡,花钱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