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帝王,无解奇局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3-11-25 13:45:39

(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清朝的第八位皇帝。

登基之后,内务府给皇帝造了四十方砚台,砚台上还专门刻上了“道光御用”四个字,皇帝拿到手之后认为,这四十多方砚台自己很明显用不完,所以他只留下一方,而把剩下的全都赏赐给了大臣。

你看的出来,皇帝他不喜奢侈,更不爱浪费,自己用不了,他就给别人用。

以前在宫里,皇帝用的毛笔是质地坚硬的紫毫毛笔,毛笔杆子上还让造办处刻上了“天章云汉”的精美字样,皇帝认为,这种毛笔造价太高,于是让人换成了民间普通的羊毫和兼毫两种笔来使用。

皇帝省钱,是方方面面的。

有天,皇帝有条套裤,不知怎的膝盖上破了一个洞。

我们知道,封建帝制时代,皇帝的生活那是相当奢华的,他要频繁的出入各种场合,主持各种仪式,别说一身衣服穿一天,有时候一身穿几个小时都不到。

比较穷奢丽的那种皇帝,他可能脏了就换,或者不脏也换,反正每天都不穿重样的,比较正常的,可能就穿脏了,穿坏了就换一身新的,脱下来这身,要么仓库里一扔,要么赏赐给大臣,但是道光这位仁兄,他却破天荒的想要补一补他的衣服,所以干脆让小宦官拿去,找了块绸子给补上,也就我们俗话说的“打掌”和“补丁”。

皇帝连龙袍都打补丁,那大臣们看了当然也要也要效仿。

道光一朝的主要执政官员,有一位叫做曹振镛,这个曹振镛穿个裤子,满裤子都是补丁,让皇帝看到了,皇帝就问呐,说镛啊,你这官服坏了不去更换,怎么还要打补丁啊。

曹振镛就说了,宁啊,这一身官服也挺贵的,我们这做官工资也不高,所以能补就补了。

皇帝又问,说镛啊,你补个补丁要花多少钱啊,曹振镛说三个大钱就够了,皇帝一听还挺心疼,叹息着说,这宫内不比宫外,你在宫外补个补丁三块钱,我在宫里打个补丁,动辄可就是三五两。

乍一听,你感觉道光这人真挺节约,但是你仔细一想,你会发现皇帝这纯纯是被蒙蔽了。

(曹振镛)

清朝中后期,银子是很有购买力的,通常一两银子即相当于现在的五百块钱左右,这么换算下来,皇帝的套裤上打个补丁,那可就要两千多块钱,这话说的,就是金补丁它也不能这么贵啊对不对,所以很显然,是底下的小太监们虚报数额,中饱私囊了。

看得出来,道光皇帝似乎不怎么聪明,连这种事儿也能被下面人给糊弄了。

一个皇帝大手大脚,喜好浪费,骄奢淫逸那肯定是不好的,你比如隋炀帝,造的太狠,一手好牌也能让他给打稀烂,所以皇帝节约,勤俭,那肯定是好的,道光希望自己的美德可以上行下效,打造出了一个帝国的风气,但是皇帝想象不到,有时候想要影响别人,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作者举个例子,历史上有一位特别勤俭,勤俭到几乎无出其右的皇帝,他的名字,叫做朱由检。

所以,道光皇帝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处在一个大臣们为他编织的“信息茧房”里,皇帝坚信,四海太平是天下无事,自己的工作就算干的不是特别好,但却绝对不拉胯。

道光一朝的大臣们,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曹振镛,他当权的时候对皇帝奉行一个六字真言,那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多磕头的意思,就是多鼓励皇帝,多表扬皇帝,没事多歌颂一下皇帝的功德,有功德要猛烈歌颂,没功德硬编功德也要歌颂,反正这个世界一直就是如此,这伸手不打笑脸人,你给皇帝跪下,你还给他磕头,皇帝看着他心里舒坦,他赏心悦目,那么他就不怎么会发脾气。

而且,你要支持皇帝,皇帝说什么都是好的,皇帝做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和皇帝闹矛盾,那么你相对来说就是比较安全的。

而所谓少说话,则是说在南书房行走也好,在早朝的时候也罢,你有事儿,要么你自己解决,要么你就拖着不解决,反正任何惊扰圣心的事情都不能拿到御前来汇报,这为官一任要和光同尘少生事,你要是提出问题解决不了还劳烦皇帝,那你纯纯就是在玩火。

曹振镛时期,大臣们上的折子也基本上清一色都是“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意思就是上奏折就说吉祥话,这也好那也好是天也好来地也好,什么都好,而比如灾荒啊,洪水啊,干旱啊,地方上的一些问题啊,官员们是一字不提。

当然了,曹振镛这个人,还算好的,因为他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也不算恶吏,他办事谨慎,执法秉公,可以说是言行得体,是克勤克慎,小的过失还是有一些的,但是大错基本不犯。

(道光读书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曹振镛,他在清朝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其实这哥们的人生很传奇,甚至可以专门为他写一篇文章。

他是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的后代,二十七岁中进士,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干到八十岁才退休。

他这一生,是一马平川狂奔去,一江春水向东流,做什么官都高升,走哪条路都顺利,五十二年的宦海沉浮,张廷玉倒了,和珅倒了,唯有他是屹立不倒——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成了曹振镛官场制胜的绝对法则。

曹振镛之后,当权的大臣是郭佳·穆彰阿。

这个穆彰阿,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在位二十年,亦爱才...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意思是说他当权有二十个年头,也是个懂得重用人才,为国家提拔贤良的人物,但是他这个人,总是有股子奸佞之辈的意味,也喜欢蒙蔽圣心,欺骗皇帝。

我们知道,道光在位的时候,中英就已经爆发了鸦片战争,而面对战争,这个穆彰阿不仅经常谎报军情,前线打的都着火了,他还骗皇帝说四海太平,面对这种赤裸裸的侵略更是极力主和,顺便还打击算计如林则徐那样铮铮铁骨的主战派,而帝国内部如太平天国起义的苗头初显的时候,穆彰阿更是压着消息,从来不报告给皇帝。

不报告,不知道,那就等于没发生。

当然,鸦片战争的失败,你不能说都是穆彰阿的责任,真正应该负主要责任的,正是皇帝本人。

一开始,在泛滥成灾的鸦片面前,道光还是持禁止态度的,所以他派林则徐到广州虎门销烟,也取得了成果,甚至后来英国恼羞成怒发动战争时,道光也毫不畏惧,积极开战。

(穆彰阿)

道光以为,天朝是上邦之国,实力强劲,收拾几个小小的洋人还不是小意思?

可结果,却是皇帝不能想到的。

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如民族英雄关天培那样的名将更是战死于沙场,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又碍于国情的衰败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战争还是失败了。

战争失败,道光懵了,傻了,他以为天朝可以速胜,因为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康雍乾那个揆文奋武,开疆拓土的时代里,而在和英军谈判的时候,道光的主张是,既不想割地赔款给英国人,也不能再和英国人发生冲突。

多么天真的皇帝啊,历史上有哪一位皇帝像他一样这么幼稚?这等于是有小偷来你家了,你既没有勇气跟他搏斗把他赶走,又不想让他偷走里屋子里的东西。

多年以前,他父亲嘉庆皇帝还在位的时候,曾经有一伙天理教徒暴动,好几百人冲入紫禁城中,恰巧那个时候嘉庆出门了,皇帝不在宫里,侍卫们乱了阵脚,大臣们慌忙逃窜,眼看大清皇室都要被一锅端的时候,是年轻的道光站了出来,他手持火枪,眨眼就击毙两名天理教徒,带领侍卫们奋起反抗,这才控制住了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嘉庆对他刮目相看,这件事也成为了他未来能继承帝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个时候的道光,很勇敢,但现在不比当年了,他和英国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勿忘国殇,多难兴邦。

(道光戎装像)

但是可悲的是,立场动摇,指挥失当的道光在使国家蒙受屈辱之后,却并没有反思自己,他仍旧是那样沉浸在大臣们给他粉饰的“天下太平”中。

所以,尽管道光皇帝有着一些优良的品格和道德上的亮点,尽管他骨子里还有很多良善,皇帝不好声色,甚至还有点勤奋,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他似乎没有做帝王的天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那个时候的清朝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甚至从乾隆和嘉庆的时代开始,所谓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就已经和世界严重脱节。

这样的危机,这样的挑战,似乎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道光能够承受的。

他也曾青筋暴起,他也曾暗自叹息,他也曾犹豫不决,但他也终将,难辞其咎。

24 阅读:9665
评论列表
  • 2023-12-03 23:54

    龙袍上打补丁,你以为是几文钱能搞定的?或者说你以为制作一套新龙袍,你以为是几两银子能搞定的?我觉得这几两银子的补丁是正常合理的!

  • 2024-07-08 18:04

    又在为昏君洗白[笑着哭]

  • 2024-06-19 14:30

    有不解的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