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富家女嫁42岁将军,19岁守寡一生,王玉龄为何如此执着

猴某人看球 2021-05-25 17:37:38

如果一个女人17结婚,19守寡,此后余生都不再婚,你觉得这样的女人,应该生活在什么时代?

不管你如何猜,柴叔相信,你的答案都不会是现在。

柴叔也不太相信,但是对于那个特殊的时代,我是相信的,她17岁嫁人,19岁守寡,之后70多年未曾再嫁。她就是张灵甫的第四任妻子——王玉龄。

王玉龄出身于富贵之家,祖上曾官至兵部尚书,外祖母是两江总督之女。到她出生时,家中已有良田千顷,富甲一方,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虽家有资产,但疯狂的战争,对贫富都是一样的公平。王玉龄一家也不得不逃难,王玉龄就这样跟着家人,东奔西走,颠沛流离。

她极少看到生活的苦难,当她看到日军的烧杀抢掠,手段之残忍,行为之恶劣,王玉龄发誓一生不买日货。对于那些英勇抗战的将士,她又发自内心的的敬佩。

1945年,战争结束,逃难的日子终于画了个暂时的句号,王玉龄回到长沙,稳定下来。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男人也来到了长沙,他就是抗日名将张灵甫。

媒人把王玉龄大肆夸了一番,介绍给他。媒人的腿,不靠谱的嘴,张灵甫想亲自观察下,王玉龄到底如何。

一天,17岁的王玉龄与同学在一家理发店理发时,从镜子中看到一个男子正盯着她。

她感到这个男子非常无理,就从镜子中瞪了他一眼,这个男子正是抗日名将张灵甫。

王玉龄镜中的一瞪眼,击中了张灵甫的内心。婚后,张灵甫开玩笑说,如果当时她冲着他笑,他就不会娶王玉龄了。

在王玉龄了解到张灵甫的抗战经历后,对他便产生好感,即使张灵甫有3次婚姻,王玉龄也做出决定,要嫁给他。

可以说,嫁给张灵甫,不是王玉龄的年少冲动,而是她内心的情感和现实的崇拜共同决定的。

战时的爱情来不得太多浪漫,也来不得细嚼慢咽,婚礼也是一样,匆匆的就举办了。

婚礼前夕,张灵甫接到升迁令,要求即刻前往南京报道。

匆忙下,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两人就这样完成了婚礼。两杯淡酒,怎敌它政局太急。

婚礼一结束,两人就坐上了回南京的火车,一个上铺,一个下铺,这就是他们的新婚之夜,没有耳鬓厮磨,只有两个人对未来的期望和窗外无尽的夜色。

因为战争,王玉龄和张灵甫聚少离多,王玉龄回趟娘家,张灵甫都舍不得,但他不会阻止。

王玉龄也会去前线探望,也不会待太久,以免别人说闲话。

空暇时间,他们携手游览南京,张灵甫用相机记录妻子的美好倩影。最多的时候,一天竟拍了100多张照片。

游览途中,张灵甫兴致大起,总能写一两句诗,王玉龄也能对得上。

在莫愁湖,张灵甫写下前两句:欲遣闲愁且登楼,槛外山青水自流。王玉龄接后两句:莫愁不知何处去,空留斯楼忆千秋。

1947年春天,怀有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去前线探望丈夫,回家不久生下一个男孩。

不幸的是,这一次见面,成了王玉龄和张灵甫最后的告别。

在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战败身亡,他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胖乎乎的儿子。

他更没有想到,他眼里那个文弱的富家小姐,不再嫁人,青灯孤寂了余生。

这一年,王玉龄19岁,她与张灵甫结婚2年。

张灵甫临死之际,写遗书给王玉龄:

“今日战况更加恶化,弹尽援绝,水粮全无。……老父来京,未见痛极,生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考虑到妻子王玉龄年轻,以后再嫁,他担心属下会阻挠,于是留话给部下杨参谋。

“不管我太太想做什么,你们都不要违反她的意志,你们爱戴我的话,也一定要服从她。”

1948年王玉龄带着母亲和儿子,跟随国民党的军队去了台湾。可是每个月的补贴很少,只能维持温饱,他们在台湾的生活并不如意。

为解决养育儿子和赡养母亲的问题,1952年王玉龄在姨夫孙立人的帮助下,只身一人前往美国。

白天上课,晚上上班,周末还要赶功课。这样的日子一直到1958年,她从纽约大学财会专业毕业。

毕业后,王玉玲很快在一家五星级饭店找到工作,后来在美国航空公司安定下来,她就把母亲和儿子接来美国一起生活。

再忆起那段往事,她的感慨只有一个字:累。“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让我足足睡上一个月不要起来,现在都不敢想象当时是怎么过来的。”

如此繁忙的王玉龄,工作之余,还积极参与当地华人社团事务,甚至担任过两届华美协会的主席,为华侨排忧解难。

王玉龄的表现,受到大陆方面的关注。1973年相关领导给她发出邀请,欢迎她回来看看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

接到邀请信后,王玉龄踏上了回国的旅程。游子盼归,落叶寻根,历经台湾、美国的王玉龄,再一次回到大陆。

回国后,王玉龄了解到老电影《红日》中有张灵甫的形象,便向有关部门提出想看一看。相关领导不希望她再受刺激,婉言回复说“老片子不好找啊!”

后来终于得偿所愿,她在长沙看完电影,心有戚戚。

但王玉龄并没有表现出来,她还半开玩笑地对老同学说,“演张灵甫的这位演员,精神倒是蛮精神的,如果再英俊些,就更像了。”

除了电影的回忆,王玉龄在现实中也不忘斯人。她在上海玫瑰园,给张灵甫做了一个衣冠冢,每到清明节,都会去祭奠。

2007年4月,王玉龄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放上一束花环。当得知丈夫的墓在山洞上时,她半开玩笑的提出:“也给我留个位置。”

如今的王玉龄已经走过人生的第90个岁月,在17岁嫁给张灵甫,19岁守寡后,她未曾再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王玉龄曾经坦言,“其实一直都有追求者,但是人就怕有比较,我始终忘不了和我先生在一起的光阴。”

两年的婚姻后,独自承担照顾老母幼儿的责任,七十多年的孤单,王玉龄不曾后悔。她内心清明,

“人一生爱过一次,同时被爱过一次,够了”。

如果婚姻可划分层次,用《大染坊》中,陈寿亭的一段话说:

“首先是相互信任,就是信得过对方;然后是相互理解,也就是体谅对方;最高处就是相互欣赏,也就是仰慕对方。”

王玉龄和张灵甫一定是相互欣赏、相互仰慕的层次。他们的婚姻是经过自己的考察,决定后便用心维护。

而现在,太多的人结婚随意,离婚更随意,对婚姻一点也不慎重。

与其结婚后后悔,不如学一下王玉龄的婚姻态度,不是说选择后从一而终,而是最初的选择就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被问及“如果有来生,是否还会选择张灵甫”,王玉龄思考了很久,回答道

:“应该会,因为我欣赏正直的人,欣赏能坚持理想的人”。

. END .

【文| 苁苁 】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