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我和战友从西安到安康,在学兵6连当了两年的“上士”!

老刘的回忆 2024-06-17 06:55:47

素材:李强(化名) 文:老刘

为方便阅读,部分细节做了艺术化处理。图片来自网络,与文中内容无关。

我叫李强,是西安铁一中69级初中毕业生。在我平凡的一生中,最令我怀念与自豪的是,曾作为学兵6连的一员,在大三线时期,参与2107工程-襄渝铁路的建设工程。

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今襄阳),西至重庆,全程约900公里。1968年4月开建,1975年11月临时运营。这条铁路的施工难度之大,放眼整个世界铁路史上都名列前茅。

特别是在陕西安康境内,因为秦巴山区中到处都是高山峻岭,对人力物力的消耗很大。当时军委集中了20多万铁道兵,同时又从川、陕、鄂三省调集了几十万的民兵,修建襄渝铁路。

在这项伟大工程中,出现了一支由初三毕业生组成的部队,他们就是三线学兵连,被称为“没有戴帽徽和领章的解放军”。

初中毕业后,我进了一家机械厂当钳工学徒。夏日热浪滚滚,白天忙了一天,下班后我正准备洗个凉水澡。我的初中同学,郑磊急吼吼地跑到了我家。

“强子,强子,我要去当兵了!你去不去?”郑磊的声音远远传来。

“你个碎娃,才17岁当什么兵?瞧你二不楞腾的,哪个部队要你这种兵?”我跟郑磊开着玩笑。

郑磊神色严肃,说不开玩笑。学校那边有人说,政府要征召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生,去当铁道兵,到安康修铁路。

我看郑磊的神情,就知道他平时虽然一惊一乍,但这次说的是真的。我来了兴趣,立马拉着他去了我们初中班主任张老师家。

张老师说确有此事,很快就要出通知,你们想去的话就提前做好准备,先跟家里人做通工作。

1970年8月22日,我们铁一中69级共167人,念完宣誓词,便开拔前往安康紫阳县。

我们穿着崭新的65式军装,但是却没有领章和帽徽,番号为五八零六部队学兵6连。

省里抽调了青年干部,担任连长、指导员和司务长。我因为年龄较大,当时已经满18岁,个性稳重,被任命为排长。

路上大家心情激动,还唱起了歌。可到了目的地向阳公社后,大家的心情就不那么美丽了。连队驻地只有几间土坯房,破破烂烂的快要垮塌了。

大家赶忙放下行李,开始收拾住处,埋锅搭灶,不然晚上没吃没住,在山里怎么过活啊!好在随连的有铁道兵的军代表,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

等到简单安顿下来后,连长和指导员就跟我们开会,我们连的任务就是狮子寨隧道的修建。可大家之前都是学生,毕业后也没有从事过工程建设,该怎么办呢?

上面也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派了专人来教我们。好在学生们虽然没经验,但文化水平高,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能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建设了。

总算正式开始工作,但此时更为重要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虽然司务长竭尽全力,搞到了一些物资,但毕竟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物资紧缺,大家每天吃不饱饭,劳动强度又大,怎么能坚持下去。

一开始连队的给养员是黄桐,可这家伙干了不到一个月,就撂挑子了。他跟连长和司务长讲,宁愿去砸石头,也不想干这个,这活吃力不讨好。

连里推选了一圈儿,都没人伸手说愿意当给养员。几位领导脸都黑了,最后司务长直接任命我当给养员。

会后司务长找我谈话,他知道我也有意见。要是放在正常连队,给养员是个好差事,一般都是班长级别的老兵才有资格担任。

但在深山里,干这个差事就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因为山区本身物资就匮乏,加上交通不便,外边的东西想要运进来也不容易,此时秦巴山区集合了几十万人,这么多人每天的物资消耗都是一个天文数字,靠当地供应根本不行。

司务长能协调一些物资,但全指望上面拨付根本不现实,我们必须得自力更生。此时给养员就尤为关键,在这山区里,首先你得熟悉路,得摸清楚周边村落的情况,能找到渠道购买粮食、蔬菜、肉食,不然就是拿着钱都买不到东西。

最后司务长鼓励我,你只要把这个“上士”当好了,让大家吃好了,你就是我们连最大的功臣。

司务长的一番推心置腹,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差事的重要性。既然是当兵,那就不能挑三拣四,有困难得迎难而上。

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买粮。司务长通知我,说是紫阳县城码头运来了一批面粉,赶紧去买,晚了就没了。

我一点都不敢懈怠,乘船往码头而去。好几个学兵连的给养员都在这里买粮,我来不及打招呼,赶忙冲过去抢了二十八袋面粉。

等了半天,才找到一艘船,帮忙把面粉放在了船上。上面已经有不少搭乘的老乡,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很欢快。

返程是逆流而上,但枯水季水流很缓,水也不深。船老大和船工很有经验,不慌不忙地划着桨,我也有心思看起小河两岸的风景。

在路过一个叫鸡公滩的地方时,只听到船底“咔”的一声,船老大大喊一声“不好!”

几个船工仿佛听到了口令,将纤绳一头挂在船帮上,背起纤绳就往岸边跑去。我还有点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船的方向失控,船身打成一横,开始向着下游漂去。有些经常坐船的老乡已经跳船逃生,见状我也学着船工,拉着纤绳就往岸边跑。

我俯下身子,用手指扣着岸边的石壁,脚下有许多石窝子,这应该是以前纤夫拉纤时走出来的。纤绳将我的肩膀勒出深深的一道印,磨得生疼。

但我顾不得疼,拼尽全力往前拉,心里还默念着:船啊,船啊!你可得顶住了,千万不要翻了。不然我这几十袋面粉可就白费了啊!我将成为连队的罪人啊!

可能是祈祷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船老大的技术了得,在我和纤夫的努力下,船身终于掉转了过来。我们喊着号子,一步步将船拉到了一个浅水处搁浅。

查明后,才得知是船的尾舵被暗礁撞断了,所以才导致方向失控。好在此时搁浅的位置,距离连部已经不远了。我恳求船工帮忙把面粉卸在岸边,自己赶忙跑回连队,大伙看我一身泥一身汗水的,都还在纳闷。

我说明了情况,叫上人就去浅滩那里扛面粉。分别时,船老大拍着我的肩膀夸奖我:“你这个学生娃娃有胆量,反应也快,能吃苦,跟着我们一起拉纤。”

我有些后怕地说道:“叔,其实我现在腿都还有点软。我主要是不放心这几十袋面粉啊!大家想吃馍,都已经想疯了。这些面粉要是毁了,你看他们不打死我!”

说完,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夕阳下,大家扛着面粉唱着歌,一切都那么的美好,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

半年的时间,我跑遍了向阳公社周边的大部分村落,从当地农民那里买粮食、蔬菜,连方言都学了个七八成像。

战友们都开玩笑说:李强你这个西安城里娃,现在都快成了山里人。你成天在外头跑,是不是挂的有村里姑娘,你干脆就在这儿找个婆姨,安家算了。

我知道大家都辛苦了,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后,需要开个小玩笑舒缓舒缓情绪,缓解疲惫。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拿当地方言调笑几句:“你们这些谝大嘴的,牵翻得很,叫村里人听到了,咥死你们这些哈怂!”

营地里一片欢声笑语,我虽然也跟着笑,但心里还在想着明天该到哪去采购东西。

时间到了1972年6月份,工程进入了关键时刻,饭菜没油水,战友们天天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已经快两个月没吃肉了,公社的食品店早就断供了,我也着急得不行。每次出去买东西,都要到处打探,看哪里能搞到肉,可总是无功而返。

当我再一次到生产队买菜时,一位大娘悄悄告诉我,她娘家那边的生产队有一头牛,都快要老死了,打算上报公社后杀掉卖钱,想要的话可以去问问。

我一听大喜过望,连忙道谢。我让大娘帮我指明了路,害怕夜长梦多,赶忙就朝那个生产队走去。

我翻了两架山,才终于抵达这个小山村,这是一个小型生产队,看起来也就十来户人。生产队队长是个老汉,看到穿军装的人来了,就赶忙出来询问。

我说我是来买牛的,老汉吓了一跳,连忙说这是耕牛,可不能卖。我连忙说道:不是我私人买,是我们部队要,你卖给部队,你放心,这不犯法。

老汉有些半信半疑,他也拿不准卖给部队到底犯不犯法。我走到牛棚那一看,这牛确实很老了,都瘦成了皮包骨,站那里感觉都哆哆嗦嗦的。

我掏出25块钱,递给老汉,反正自己年龄小,装可怜地说道:“爷,我们连队都是十六七岁的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又撇,有好几个都生病了,需要补充营养,你就把牛卖给我吧!真有人来找麻烦,你就来找我,我让连长指导员去给你讨公道。”

老汉心软了,连忙推脱说25块钱多了,这牛瘦成这样,肉估计都出不到40斤。我害怕他后悔,赶忙牵着牛就走。

老汉见状,也不再说什么,拿出一捆干草,绑在牛背上。他边绑嘴里还絮叨着:以后啊,就不在这儿吃了,家里的草给你备一捆,路上饿了就吃口。

老牛转过头盯着老汉,大大的牛眼里汪汪地泪水。我在一旁看着,心里有些不忍,但想到战友们缺营养,硬着头皮牵着牛就走。

老牛确实老了,一路上我又不敢催促,只能顺着它走。走走停停,山路崎岖,等我回到连队都已经后半夜了。

执勤的战友看到我牵了一头牛回来,兴奋地问我牛从哪里来的。我累得话都不想讲,将缰绳往他们手里一塞,回房倒头就睡。

第二天,我一觉睡到了十点多。我大喊一声糟糕,因为我缺席了出早操。同时我也纳闷,同屋的战友咋不叫我呢?

我推开门去洗漱,有战友叫我:“李强,李强快过来,这边杀牛呢!”

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炊事班的胡晓峰正提着尖刀,在那里比划哪里下刀。牛腿已经被绑住,老牛已被放倒,正在地上挣扎。

我不忍看,扭头走了。中午的时候,连队里飘起了久违的肉香,牛杀了但肉不多,一人分到了一碗牛肉汤和几片薄薄的牛肉。

司务长端着一碗牛肉,说是专程犒劳我的。他早上听说我买了一头牛,半夜才回来,于是吩咐大家不要叫我出早操。

我将牛肉倒回大锅里,一起分着吃了。那天的牛肉其实并不好吃,肉太柴了,又没有佐料,但大家都吃得很香。

后来大家回到西安,一起聚餐吃了顿牛肉,战友们还在说,不如这天的牛肉汤好吃。

1973年4月,我们学兵6连收拾行李,告别了亲手完成的狮子寨隧道,返回了西安。

两年八个月时间,我们连没有一位战友牺牲,还在施工中实施“隧道光面爆破”技术,创下了襄渝铁路施工记录。

整个襄渝铁路建设期间,陕西共派出了25800余名初中毕业生,141个学兵连,奋战在襄渝铁路建设一线。一百多位战友牺牲,一千多名战友受伤,这条铁路的贯通,浸泡着无数的鲜血和汗水。

2009年,襄渝铁路复线正式通车,这条连接鄂、陕、川、渝的交通大动脉,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距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50来年了。我也早已退休,安享晚年生活。

每当想起那段岁月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想起一位学兵战友所写的诗:“陕西发号召,组建学兵连,我辈初中生,弃笔上三线。回眸看往事,青春闪光茫,今生最怀念,三线学兵连。”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