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世兰为何称敬妃曾是自己房里的格格?格格不是皇帝的女儿吗?

雍亲王府王妃 2025-01-06 17:17:46

在《还珠格格》中,不管是乾隆认下的义女小燕子,还是乾隆与夏雨荷的女儿紫薇,都称之为格格,一位为还珠格格,一位为紫薇格格。除了小燕子与紫薇外,老佛爷身边有一位晴儿,是裕亲王的女儿,一直养在老佛爷身边,也被称为“格格”;所以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格格”指的就是皇帝的女儿或者是亲王的女儿。

但是在《甄嬛传》中,年羹尧的妹妹年世兰本就是后宫十分得宠的后妃,再加上哥哥在前朝屡立战功,年世兰由华妃晋封为华贵妃。

但是雍正忌惮年羹尧与年世兰兄妹二人,在抬举年世兰的同时,将端庄大方的敬嫔晋封为敬妃,同被晋封为贵妃的年世兰一起协理六宫。

然而敬嫔虽然晋封为敬妃,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华贵妃、端妃、齐妃的存在后,年世兰仍旧不将敬妃放在眼里;跟训斥宫女一样训斥敬妃,在得宠的甄嬛怀孕,皇后与雍正离宫后,敬妃只是好心提醒怀孕的甄嬛“不宜在如此热的天久站”,想让甄嬛早点回宫中歇息。

结果被年世兰一顿训斥:

我在王府做侧福晋的时候,你只是我房里的格格;哪怕是你日后当真有福气能与本宫平起平坐,你也要记得你是我房里出去的人,我没开口说话的时候,你就没有说话的资格。

而剧中的敬妃,在王府的时候确实是侧福晋年世兰房中的格格,经常遭到年世兰的刁难。

为了能在宫里活下去,敬妃一直隐藏锋芒。

那么问题来了:《还珠格格》中的格格是乾隆的女儿、亲王的女儿,而《甄嬛传》中的格格却是雍正的妃嫔,究竟谁是谁非呢?

了解清史的应该知道,大清的第一位皇帝,也就是太祖皇帝是努尔哈赤,但实际上努尔哈赤虽然南征北战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从没有称帝,也没有建立大清。大清真正称帝的开国皇帝,其实是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一下子失去了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遂以十三副甲胄起兵,正式开始自己长达43年南征北战的一生;

1588年,努尔哈赤用五年的时间,统一了整个建州女真;

1587年,努尔哈赤自称聪睿贝勒(聪睿王);

之后随着努尔哈赤势力不断扩大,其称号也不断发生变化:

“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

“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昆都伦汗”

并且在1616年,正式建立大金,史称“后金”,而努尔哈赤则是被群臣尊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因年号为“天命”,所以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天命汗,是后金的第一位大汗。这一年,努尔哈赤已经58岁。

在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之前,还是明朝“唯命是从”的臣子,位居建州左卫都督佥事。

所以即便是努尔哈赤再有野心,他的女儿出嫁只能封为“格格”。

努尔哈赤一共生有八个女儿,其中有四位封为格格嫁人,比如:

努尔哈赤的嫡长女东果格格,便是以“格格”的身份嫁给了开国功臣董鄂.何和礼;

努尔哈赤的次女嫩哲格格,下嫁伊拉喀巴图鲁;

努尔哈赤第三女莽古济,嫁给哈达部酋长吴尔古代,被称之为哈达格格;

努尔哈赤第四女穆库什,嫁给乌拉部国主布占泰;

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后,已经成为大汗,为了遵循典制,便将四位已封为“格格”的女儿,再次加封为“公主”;所以努尔哈赤有四个女儿,先是称“格格”,后被称“公主”。

所以才会让人误以为“格格”就是公主,其实格格与公主混用是有历史原因的。

但实际上,自努尔哈赤自称大汗开始,不管是大汗的女儿还是皇帝的女儿,都是公主。

那么,格格究竟指的是哪些人呢?

其实《还珠格格》中“晴儿”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称之为“晴儿格格”,毕竟晴儿是裕亲王的女儿。

努尔哈赤病逝后,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之位,在汗位九年的时间后,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并且将国号“大金”改为“大清”;也就是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

皇太极称帝后,便效仿明制来将皇帝所生的女儿、宗室子弟所生的女儿划分了等级:

中宫皇后所生的女儿册封固伦公主出嫁,其实这一点在崇德一朝时并没有完全遵从,具体应该是“崇德五妃”以及皇太极大妃、继妃所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出嫁。皇后哲哲所生的三个女儿、庄妃布木布泰所生的三个女儿、贵妃娜木钟所生的一个女儿、皇太极继妃纳喇氏所生的一个女儿,都是皇太极的嫡女,封固伦公主出嫁。自顺治朝开始,便严格按照皇后所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皇帝偏爱的庶女二次晋封为固伦公主的除外)。

妃嫔所生的女儿,或者是皇帝的养女,封和硕公主出嫁;

至于“格格”的称呼,则是皇家贵女在出嫁前的统称。

当然也是分等级的:

亲王所生的女儿,封和硕格格,也就是郡主出嫁;

郡王所生的女儿,封多罗格格,也就是县主出嫁;

贝勒所生的女儿,封多罗格格,也就是郡君出嫁;

贝子所生的女儿,封固山哥哥,也就是县君出嫁;

而镇国公、辅国公所生的女儿,称之为格格,也就是乡君出嫁;

当然以上五等均指的是嫡女,若是侧室所生庶女的话,均需要降二等;比如亲王所生的庶女,需要封为多罗格格,也就是郡君出嫁。

至于其他爵位比较低的宗室子弟所生的女儿,则统称为“宗女”,不会正式授封。

所以自1616年开始,“格格”并非指的是皇帝的女儿,即便是皇帝早夭的女儿也不会称之为格格,若是皇帝极为宠爱的妃嫔所生的女儿早夭的话,可能会给与公主的封号;至于绝大多数的皇女,则是需要在长大成人之后,嫁人之前册封为和硕公主或者是固伦公主;当然也会有极少数宠妃所生的公主册封为固伦公主出嫁,比如乾隆最年幼的公主——固伦和孝公主。

“格格”也不是公主,到了乾隆年间的时候清朝的制度已经十分完备。在京城安定门外有一处墓地叫曹八里屯,这里便安葬着许多“格格”,每年的清明、岁墓时,朝廷都会派人前去祭奠。

乾隆四年时,曹八里屯中安葬的格格便有112人;

乾隆十九年时,曹八里屯安葬的格格是144人。

很显然这些“格格”并非皇帝的女儿,更不会是公主:

顺治帝有6位亲生的女儿,其中五位早夭,除此之外顺治帝还有3位养女;

康熙帝有20位亲生的女儿,其中12位早夭,除此之外康熙帝还有1位养女;

雍正帝有4位亲生的女儿,其中三位早夭,除此之外雍正帝还有3位养女;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九年之前,夭折了两位公主。

这样加起来,大清入关后的四位皇帝截止到乾隆十九年,一共有39位公主。与144位格格的数目显然相差甚远。这些格格,基本上都是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的女儿。

除此之外,这些格格,还有可能是一种身份:便是没有得到皇帝宠幸但是有“格格”封号的宫女,算不得真正的后妃,自然不能葬入妃园寝。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甄嬛传》中,年世兰为何会将敬妃称之为自己房中的格格呢?

这实际上,跟大清后妃制度的演变有直接的关系。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其后妃制度很简单,也可以说不健全,毕竟他在58岁时才称大汗:

大妃(大福晋)、侧妃(福晋,也就是平妻)、庶妃(小福晋、格格)

满族男子可以娶多位妻子,称之为平妻,像努尔哈赤一生中娶了9位妻子。而这些妻子中,掌管家事的便称之为大福晋(大妃),像努尔哈赤一生中便拥有四位大福晋。而这四位大福晋,便相当于后来的皇后。

到了皇太极继任汗位后,天聪六年时,皇太极已经实现了“南面独尊”,成为后金真正掌握实权的大汗;所以皇太极便开始考虑同自己的地位相衬的后妃制度:

将哲哲尊为中宫大福晋

将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尊为西宫福晋

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尊为东宫福晋

天聪十年,也就是崇德元年(1636年)时,皇太极正式称帝,自然会重新册封后妃:

哲哲由中宫大福晋,册立为清宁宫皇后,母仪天下,这是大清第一位正式册立的皇后;

哲哲的侄女海兰珠,则是直接册封为东宫大福晋宸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哲哲;

林丹汗的囊囊大福晋娜木钟,被册封为西宫贵妃,位居后宫第三位;

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巴特玛.噪,被册封为东宫淑妃,位居后宫第四位;

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被册封为西宫庄妃,位居后宫第五位。

这便是崇德元年册封的“崇德五妃”,崇德五妃中虽然仅有一位皇后,但是崇德五妃所生的皇子皆为嫡子,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崇德五妃所生的女儿,皆被封为固伦公主出嫁;可想而知崇德五妃的地位有多高。

除了崇德五妃外,皇太极的后宫便还有侧妃(福晋)、庶妃(小福晋、格格)。

也就是说,皇太极虽然已经称帝但是后妃制度仍旧没有那么完善,仍旧存在“福晋”“格格”等称呼

而此时的格格,其实是大汗或者皇帝低等级的后妃而已。

到了顺治帝时,满清已经入关,后妃制度自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除了皇后外,还有皇贵妃、妃,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福晋”“庶妃”“格格”等这些称呼。

其中:

福晋五位

庶妃四位

格格二十位

这些都是顺治帝后宫中出身、地位都比较低的妃嫔;

其实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刚入宫的时候,便仅为格格级别,在生下皇子玄烨后才被晋封为小福晋。即便是亲子康熙登基后,孝康章皇后也仅享受福晋级别的待遇。

到了康熙朝时,后妃制度才逐步完善成我们熟悉的样子。

康熙朝前期,其后宫等级还跟顺治朝时一样,除了母仪天下的皇后,便是福晋、庶妃(小福晋、格格)。慢慢地到了康熙十几年时,后宫中便有了嫔、妃、贵妃、皇贵妃等几个具体的后妃等级,除此之外其他等级较低的后妃仍旧仅为庶妃(包括贵格格级别)。不过此时,已经没有了福晋这一称呼。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上确定:

皇后一位

皇贵妃一位

贵妃两位

妃四位

嫔七位

至于贵人、常在与答应则没有定数

但实际上,在康熙朝中后期,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六妃、七妃并列,而且贵人、常在、答应也没有具体的册封。等级比较低的后妃还大多都只是没有封号的庶妃而已,至于这些景陵妃园寝中这些贵人、常在、答应,大多都是雍正帝、乾隆皇帝尊封的;而且康熙的景陵妃园寝中虽然已经没有了格格,但实际上康熙的后宫中仍旧有格格封号的存在。

而到了雍正朝时,后妃等级中仍旧还存在“格格”。

在泰陵妃园寝中,除了纯懿皇贵妃耿氏、谦妃刘氏、齐妃李氏、宁妃武氏、懋嫔宋氏外,还有5位贵人、7位常在以及4位格格。这四位格格分别是:

苏格格

伊格格

张格格

张格格

很显然这四位格格都是雍正帝的低级后妃。

但是等到了乾隆朝时,乾隆后宫中已经完全没有了“格格”这一称呼,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后妃等级制度了。

那么,这里的“格格”究竟是什么样的封号呢?

格格其实是满语的译音,若是翻译成汉语的话便是“小姐”“妹妹”“姑娘”“姐姐”的意思。在满清入关之前,“格格”指的是对部落酋长、国君的女人等的一种称呼。

在后妃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一些后宫等级比较低的后妃,或者是皇子的侍妾会被称之为“格格”。

在后宫制度逐步完善后,王府仍旧会将一些没有名分的小妾称之为格格。

若是能够有幸,在未来皇帝身边做侍妾格格的话,将来还是很有机会被封为后妃,甚至是皇后。

比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在雍亲王府时便为侍妾格格的级别,即便是为胤禛生下第四子弘历,也没有晋封位份,仍旧为格格。不过钮祜禄氏最终还是“母凭子贵”,在雍正帝登基时直接册封为熹妃;后晋封为仅次于皇后的熹贵妃,乾隆登基后被尊为崇庆皇太后。

其实侍妾格格的地位是很低的,当然其中也会出一些显赫的人物,比如孝圣宪皇后、纯懿皇贵妃、纯惠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等,一开始都只是侍妾格格而已。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格格,一直到去世,也只留下一个姓氏而已;若是有幸被皇帝宠幸过,可能会被安葬在妃园寝中比较靠后的宝顶之中;若是没有被宠幸过,则需要另葬他处,其实连普通的宫女都不如。

毕竟宫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后(雍正朝时改为25岁),还能出宫自行婚嫁。

而若是,在皇子身边做侍妾格格,若是得宠能为其生下子嗣的话,还有机会被晋封为庶福晋、侧福晋;但若是没有生下子嗣的话,只能留下一个姓氏而已。比如五阿哥永琪,身边便有一位格格索绰罗氏,因得宠先后为永琪生四子;因其子绵亿在嘉庆五年时,被追封为侧福晋。

1 阅读: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