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为啥会喜欢高小凤?

伏羲影视悦读 2024-11-20 21:22:30

在《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喜欢高小凤,可以说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而且这个情节是全剧隐藏最深的,直到最后,电视剧里面那么多大佬,才查出来高育良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高育良为啥会喜欢高小风呢?

其实,这里应该是万里挑一的情况。就是说赵瑞龙和那个商人是不清楚高育良看对眼的是哪种人,也不清楚高育良是否会坚持原则和底线,所以安排了很多方案,比如方案一二三四五六七,然后方案五让高育良上钩了,那个方案就是高小凤。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也有显示,比如一开始赵瑞龙找高育良批吕洲美食城的地,他准备的是方案一,高雅艺术品。文人墨客,闲情雅致。

高育良是教授出身,这个群体有着他独有的特质。比如喜欢题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就给祁同伟送过自己的笔墨。比如喜欢“腹有诗书气自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和别人讲话,各种有来历的古语层出不穷,和沙瑞金谈话时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后面还有两句“。比如古代流传下来的才子佳人故事,落魄书生遇到美丽小姐或者美丽的女鬼,这些本质是这个群体的一种习惯性偏好。

赵瑞龙在李达康那边吃扁后,就把目光转向了高育良,就针对的是书生群体的特质来的。方案一是送了一幅画,又称墨宝,文人墨客对于这些东西那是非常喜欢的,而高育良身上的书生气又十足。所以赵瑞龙这个方案也可以是说投其所好,基本上来说确实吸引到了高育良。

那么方案一的效果怎么样呢?

从赵瑞龙的回忆来看,效果有,但是远远达不到让高育良行动的程度。剧中高育良很明显心动了,但是没有行动,或者说不敢行动。

但是毕竟是赵家的公子,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高育良退回了墨宝,但是留下了口风,那就是权。以半开玩笑的话语放出了条件:让赵立春调走李达康。很多富家公子在外面胡作非为,家里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高育良这个做法其实是投石问路,通过赵瑞龙找赵立春办事,看赵立春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

而这件事情,就是赵瑞龙的方案二,不爱财,那么爱不爱权呢?

当然,结果就是李达康果然调走了。这下换成高育良挠头了,摊上麻烦事了。

高育良在剧中明确说,他后怕了。他不知道是大家都这么弄,还是就他赵立春一个人这么弄。本来他以为是赵瑞龙在那边胡作非为,结果发现李达康真的调走了,这就说明赵瑞龙背后是赵家整体的力量,只不过名面上推出赵瑞龙来外边活动,而赵立春作为赵家的话事人,还是支持的。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高育良想想李达康,他李达康还是赵立春的大秘书,都被赵立春找个由头收拾了,那么他高育良会不会被收拾呢?

在他没有思考出结果之前,他对赵瑞龙的回应应该是模糊的,估计就是“等等我们走个程序“,或者”你回去等消息吧,我们办事有分寸“,这样一些模糊的话。

同时这个方案二还有更大的一层威慑,这就是高育良后怕的原因。今天李达康不听话,调走李达康,明天高育良不听话,也能调走高育良。那么要是听话呢?那么估计就能扶摇直上了。

这个方案二虽说是高育良自己提出的,但是肯定在赵瑞龙的所有方案中。

但是现在高育良在那边打太极,赵瑞龙自己的计划一直实现不了,这也不是个事啊。也不能事事都去找老爷子啊,合着赵瑞龙是个酒囊饭袋是吧?

于是方案三隆重出场,君子不爱江山爱美人。于是赵瑞龙伙同另一个商人,一起组织了一个局,邀请高书记莅临单位考察,并对民营经济赵氏企业给予指导,为企业排忧解难,让民营企业赵氏集团可以更好为吕洲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那个年代对于搞经济是非常重视的,各个领导都是亲自抓。看看剧中的李达康,简直是GDP小能手。

对于这个理由,高书记当然不能拒绝。于是亲自盛装出席,还带着领导班子成员一起。

高小风在当时只是众多礼仪小姐中的一员,也就是说,赵瑞龙和那个奸商是安排了一堆的美女,涵盖各个种类,各种风格。就看你高育良喜欢哪个了,你高育良喜欢高小凤,就给你高小凤,你喜欢白小凤,就给你白小凤。

结果高育良在那一堆的美女礼仪当中,看中了一个。目光在高小凤身上有片刻的停留,就是这片刻的目光停留,让赵瑞龙和那个奸商嗅到了机会。

于是就安排好一切,当然,过程肯定是高小凤主动,各种不要任何回报,然后当晚拿下高育良同志。

然后赵瑞龙和那个奸商适时地出场,假装撞破了这个事件。这下高育良的把柄被赵瑞龙和那个奸商拿住了,然后他们让高书记稍带帮忙签个字,不难吧?要是不签,后果就是纪委走起。

在剧中明显有个信息是祁同伟是认识并知道这个高小凤的,因为后面是高育良让祁同伟来处理高小凤和赵瑞龙的事情的,且高育良作为吕洲一把手,不能天天和商人走太近,所以祁同伟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就是高育良被商人围猎了。胡萝卜加大棒,后面还赵立春的权力进行配合,高育良要是不答应美食城,后果就是老爷子发话,彻查高育良同志和高小凤的事情。而恰巧高小凤就是那个胡萝卜,同时也是把柄,兼具大棒的作用。

有些事啊,不上称没有千两重,但是上了称一千斤都打不住。问题是让事情上称的权力掌握在哪里,在《人民的名义》中,这个答案很明显。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