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人儿子来投靠,杜月笙老婆故意扔钱试探:如果捡了,就打发他走

笑蓝阅览过去 2024-11-12 05:35:36

在民国动荡年代的上海滩,杜月笙已从一介水果店杂工跻身青帮大佬之位。一日,他的救命恩人姑妈万老太太带着儿子万墨林来投靠。为了试探这位远房表弟的品性,杜月笙的妻子沈月英设下一个看似简单的考验:在走廊故意丢下五块大洋。这笔在当时足以诱惑穷人的钱财,却让万墨林展现出了令人意外的品格。他不但没有将钱据为己有,反而大声询问失主。这个源自农村的年轻人,就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转折。从沈月英的随身帮办,到杜月笙的账房总管,再到被誉为"杜门第一红人",万墨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即便在杜月笙最落魄的晚年,他依然不离不弃,直到送走这位恩人后才离开香港,在台湾过起了平凡生活,直至1979年在岛内谢世。

命运转折处,恩情系两家

民国初年,上海滩一个默默无闻的水果店里,一位瘦弱的少年正在辛勤劳作。这个少年就是后来叱咤风云的杜月笙。他自幼命运多舛,六岁时就不幸丧父丧母。

舅舅一家收留了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却因家境贫寒难以维持生计。舅妈对这个额外的"包袱"颇为不满,十四岁的杜月笙被迫离家谋生。

为了糊口,杜月笙只得在水果店当学徒。生活虽然艰难,但表兄万墨林经常惦记着他,时常将自己攒下的食物带给他分享。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长期劳累的杜月笙病倒了。他躺在简陋的店铺后间,滴水未进,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

命运女神在这时眷顾了他,万墨林恰好来看望表弟。发现杜月笙病重的万墨林立即请来了母亲万老太太。

万老太太虽然生活也很拮据,但看到可怜的侄儿奄奄一息,立即借钱为他延医。她将杜月笙接到自己家中,精心照料了一百多天。

这一场大病,让年轻的杜月笙看清了人情冷暖。万家的救命之恩,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岁月匆匆,当年那个贫苦的水果店学徒如今已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青帮大佬。随着地位的攀升,许多昔日不理不睬的亲戚纷纷前来投靠。

对这些投机的亲戚,杜月笙向来是用钱打发了事。他深知做大事不能过分依赖亲情,以免牵绊手脚。

然而当万老太太带着儿子万墨林来投靠时,杜月笙却无法像对待其他人那样轻易打发。救命之恩不敢忘,这位姑妈的请求他必须重视。

万老太太说明来意时很是朴实:"月笙啊,你表弟万墨林现在做铜匠,日子很苦,你看能不能给他安排个差事,好让他过上好日子,也好娶个媳妇。"

富贵深深处,考验知人心

杜月笙将万墨林的事情交给了自己的妻子沈月英来处理。沈月英身为一位江湖女子,深知用人不当的后果,决定设下一个考验来试探这个远房表弟的品性。

考验的方式看似简单,却颇具深意:在万墨林必经的走廊上故意丢下五块大洋。她对管家下了严令:"如果他捡了这钱,就直接打发他走,不必再带他来见我。"

五块大洋在那个年代可不是小数目,对一个靠打铁为生的穷苦铜匠来说,能顶上好几个月的收入。沈月英躲在暗处,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万墨林走过走廊时,立刻发现了地上的钱。他的举动却出乎沈月英的意料,竟然扬声高喊:"这五块钱是谁的?"

这一声喊叫不仅吓了沈月英一跳,更让她对这个乡下来的亲戚改观。当下便决定留下万墨林,安排他在身边打理日常事务。

在日常相处中,万墨林的言行更是让沈月英刮目相看。按照辈分,他本该称呼沈月英为嫂子,但他却称呼为婶娘。

这种称呼的缘由很是讲究:万墨林已经与杜月笙堂兄弟的女儿定了亲,按照这层关系,称呼婶娘更为恰当。这份对礼数的谨慎,让沈月英对他更加另眼相看。

在沈月英身边工作期间,万墨林展现出了非凡的眼力见和办事能力。有一次,沈月英差他去买烤鸭,恰逢杜月笙来访,两人谈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等杜月笙离开后,万墨林端上来的烤鸭竟然还是热的。原来他买回烤鸭后,见到杜月笙的车停在院子里,便一直在外面等候。

等到杜月笙离开,他立即又去重新买了一只热烤鸭。这种细致周到的做事方式,着实令沈月英刮目相看。

随着时间推移,万墨林的表现越发出色。他做事认真,待人有礼,从不越矩,将沈月英交代的每件事都办得妥妥帖帖。

沈月英经常在杜月笙面前称赞万墨林的表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恰恰体现出万墨林做人做事的分寸感。

比起其他投靠而来的亲戚,万墨林表现出的谦逊、细心和忠诚确实与众不同。他不贪小便宜,不说多余的话,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在沈月英的举荐下,杜月笙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表弟。从一个简单的五块钱考验开始,万墨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这般用心做事的态度,让他在杜月笙的家族企业中逐渐崭露头角。沈月英的慧眼识人,不仅为杜家找到了一个可靠的帮手,也为万墨林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记事如手影,忠心化寸金

杜月笙的事业版图越来越大,需要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来管理日常事务。在沈月英的多番推荐下,他决定给万墨林一个重要的差事。

这差事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关键:保管一本记载着两百个重要人物电话号码的通讯簿。在那个年代,这本电话簿就相当于杜月笙的人脉网络图谱。

为了让杜月笙办事更加便利,万墨林想出了一个笨办法。他打算把这两百个电话号码全部记在脑子里,省得杜月笙每次都要翻找电话簿。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两百个电话号码,每个都是八位数。万墨林利用所有空闲时间,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反复背诵。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苦功,他终于将所有号码牢牢记在了脑中。这件事情本可以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直到有一天杜月笙要找一位朋友。

杜月笙刚说出那个人的名字,万墨林立即报出了一串电话号码。这一幕让杜月笙十分惊讶,于是接连说出几个名字来考验。

万墨林对答如流,报出的每一个号码都分毫不差。这种超乎寻常的记忆力和做事态度,让杜月笙对这个表弟刮目相看。

在上海滩这个风云变幻的地方,杜月笙的敌人不少。日本特务和敌对帮派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本电话簿若是落入他人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万墨林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保护了杜月笙的人脉网络。这份心思和忠诚,让杜月笙下定决心重用这位表弟。

随后,杜月笙将自己的账房大权交到了万墨林手中。在上海滩,账房就意味着钱袋子,这个位置需要的不仅是能力,更是信任。

每天经手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流水,只要稍加手脚就能轻松中饱私囊。但万墨林始终如一,清清白白地管理着这些财富。

他将杜月笙的每一分钱都记得清清楚楚,从不徇私舞弊。这种正直和忠诚,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显得尤为难得。

随着时间推移,万墨林展现出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开始参与杜月笙的重要决策,处理各种复杂的商业事务。

在他的管理下,杜月笙的生意蒸蒸日上。那些见不得光的机密,那些难以启齿的计划,万墨林都替杜月笙处理得妥妥贴贴。

从一个乡下来的铜匠,到杜月笙的账房总管,万墨林用实际行动证明:重要的不是出身,而是做人做事的态度。他的故事,在上海滩传为一段佳话。

风雨沧桑路,生死见真情

1940年的上海滩,暗潮汹涌。那年十二月,日本扶植的伪市长傅筱庵遭到暗杀,日本人将矛头直指杜月笙。

没有实质证据的日本特务们转而盯上了杜月笙的心腹万墨林。七十六号特务组织收买了万墨林身边的人,设计将他投入监狱。

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既要从万墨林口中撬出杜月笙暗杀傅筱庵的证据,又要逼问出杜月笙的商业和个人秘密。在特务们看来,这个看似软弱的农村青年,定会在酷刑下屈服。

特务们用尽各种手段,却没能从万墨林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那个不见天日的牢房里,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

得知万墨林被捕的消息,杜月笙立即采取行动。他一边托人给万墨林带话,让他坚持住,一边四处奔走,寻找救人的门路。

最终,杜月笙找到了汪伪政府财政部长周佛海,付出重金请求帮助。在各方势力的角力下,没有找到任何证据的特务组织不得不放人。

整整一百九十天的牢狱之灾,让万墨林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活着出来了,而且没有透露任何关于杜月笙的秘密。

杜月笙请来上海最好的医生为万墨林治疗。在精心调养下,万墨林的身体逐渐康复,只是落下了终身残疾。

1945年,局势风云突变,杜月笙不得不暂避重庆。在这段时期,万墨林作为杜月笙的全权代理人留守上海,处理各项事务。

他的能力和忠诚为上海滩所称道,人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称号:"杜门第一红人"。这个称号不是靠阿谀奉承得来的,而是用实打实的付出换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杜月笙决定举家迁往香港。他询问万墨林是否愿意随行,得到的是毫不犹豫的肯定答复。

在香港,曾经叱咤风云的青帮大佬已经今非昔比。杜月笙的家产所剩无几,到最后只余下十万美金。

但万墨林依然如往常一样,尽心竭力地照料着杜月笙的起居。他的忠诚不因对方的落魄而改变,反而在逆境中显得更加珍贵。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病逝。万墨林亲自料理了这位恩主的后事,直到将他安葬妥当。

完成了对杜月笙最后的责任,万墨林才离开香港,前往台湾生活。在那里,他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像个平凡的上班族一样日出而作。

1979年,万墨林在台湾病逝。这位曾经的"杜门第一红人",以平静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回望万墨林的一生,从贫苦铜匠到青帮大佬的心腹,从生死患难到相守终老,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忠诚。这段佳话,在沪上流传了很久很久。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