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和乌克兰签了个《百年协议》:英国人的搅局能力,还真别怀疑

黄娜老师 2025-01-19 15:30:56

最近,正当舆论普遍认为乌克兰将不得不“割地求和”之际,英国首相斯塔默突然跑到了基辅,和泽连斯基签了个为期100年的“英乌两国全面伙伴关系”协议。

这份“百年协议”分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规定:今后的三十年内,英国每年将向乌克兰提供至少30亿英镑(约合36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向乌克兰转让火炮和现代防空系统双方将保证在国防、海上安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伙伴关系。

协议还规定:只要有需要,英国将一直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自生效之日起 100 年内有效,除非任何一方终止本协议。

此外,斯塔默代表英国承诺:继续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

眼瞅着特朗普上台,正急得团团转的泽连斯基,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激动的差点没在镜头前留下眼泪。

 

不过,很多网民却感觉很可笑,还百年协议呢,百年后有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都不好说。英国人真以为自己还是“日不落帝国”啊。

实际上,你看现在的英国,8年换了6个首相,表面上确实显得比较拉胯。但如果你稍微再翻翻历史或者品品不久前的一些事情,就会发现,英国虽然早已不复之前的风光,但它的判断力和搅局能力,仍旧是世界一流的。

(连只当了45天首相的特拉斯女士,也在她有限的任期内,跟泽连斯基见过至少两次面)

要说英国人对乌克兰的影响力,咱们还得从2022年讲起。

2022年4月,俄乌冲突曾经一度最接近停火。

2023年8月,普京在会见非洲代表团的时候,曾经对着镜头出示了一份文件。那是2022 年 3月-4月俄乌在伊斯坦布尔和谈时,经双方同意后,草拟的停火协议。

俄罗斯总统普京声称,原本谈判桌上“俄罗斯一直在不断释放善意”,他们已经达成了有一个可以结束战事的协议草案,但乌克兰人却放弃了,让俄罗斯感觉“受骗上当了”。

是乌克兰骗了俄罗斯吗?

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英国骗了俄罗斯,“小金毛”约翰逊搅了普京的好事。

当年,在乌克兰犹豫之际,时任英国首相约翰逊去了趟还在包围中的基辅(北面和东边被围,他是到乌克兰境内后坐火车从西边进入基辅的),给泽连斯基加油鼓劲。

差不多同一时期,俄罗斯方面为了表达“诚意”,以促成和解,主动从基辅州以及切尔尼戈夫州撤退,重新回到了顿巴斯。

然后,我们就看到,所谓的和谈草案很快成了废纸一张。

再加上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俄罗斯在哈尔科夫等地的行动失败,激发了乌克兰全国上下更加强烈的抵抗情绪,乌军也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战斗力。这让北约集团更加重视乌克兰的价值,开始卖力追捧泽连斯基,于是才有了此后持续不断的大手笔西方援助。

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初,俄军顿巴斯战线不断推进,乌克兰兵源的愈发枯竭,更糟糕的是,美国的爸爸以色列正在加沙跟哈马斯死磕,所以美国对乌克兰这边的事情,似乎也不如以前那么上心。

乌军赶上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刻。

然后,英国首相苏纳克第二次跑到基辅。

这俩身高差不多的男人相谈甚欢。

苏纳克延续约翰逊的风格——你出人继续打就是了,别的东西我们想法给你搞。

这次来,苏纳克代表英国正式签订了与乌克兰的相关安全合作协议,重申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并答应再给乌克兰追加25亿英镑的援助。

临走时,苏纳克还鼓励泽连斯基,我在北约等着你哦。下次北约峰会的时候,我会帮你说话的。

尴尬的是,没等到2024年的北约峰会,苏纳克和英国保守党就下台了。

上来的这位基尔·斯塔默首相虽然是工党人,在内政外交上的理念跟之前的保守党政府存在诸多相左之处。但不变的,依然还是对乌克兰的这份“特殊的情谊”。

他延续了之前苏纳克代表英国和乌克兰签署的安全协议,并直接给扩增到了“百年合作”的程度。

乌克兰,似乎又一次吃下了定心丸,感觉自己还是得再坚持打一打。

怎么说的,从历史上看,英国似乎就天生“克”俄罗斯。

俄罗斯的战争,只要英国人站在敌方,俄罗斯必输。例如沙俄时代的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等等。

以至于当年跟俄罗斯/苏联也很不对付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临终前给后辈们留下了这样一句忠告——“如果未来在全球事务中不决,记得一定要站在英国佬那边,他们擅长做选择题。”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脱欧这个决定,后悔也没法挽回了。

不过,这也是英国几个世纪以来的一种传统心态。

英国人素来认为英国人就是英国人,欧洲人是欧洲人。在英国人眼里,欧洲是平级的伙伴,是“with”的关系,大英帝国是不应该屈尊“in”和“of”欧洲的。

所以,有关英国如此热心下本支援乌克兰,也不排除是在意图通过俄乌冲突来让欧洲持续失血,从而加大英国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

当然,那种“如果没有英国的瞎折腾,可能俄乌战争早已经停火”的说法,其实是很夸张的,只是个玩笑罢了。但我们依旧不能低估了英国人的战略前瞻性和判断力。

还是那句老话,大不列颠虽然在走衰,但确实也有它曾经“日不落”的道理。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

2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