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人间造孽钱,其来有自,始作俑者乃“唐伯虎”!

野话说文化 2024-03-21 05:04:31

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

中国古代文人字画不用于买卖,传统文化以“君子”的理想人格育人,因此文人们都羞于谈钱,自己的字画更不可能拿到市场去卖了。坊间若是想要文人的字画,必去“求”,谓之“求画”,“求字”。

直到明中期,唐伯虎开了先河。唐伯虎牵涉因为京城会试鬻题(就是买题)案,被罢黜为吏,审深以为耻,坚决不去就职,后来就回家自谋生路了。

古代文人自谋生路还是很难的,幸亏他是生在明中期,有是江南富庶之地。唐伯虎进不了体制内,(这一点跟郭德纲很像,哈),就放下身段卖字画为生。唐伯虎在自己的画上大书“利市”二字,并附上诗文: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郭德纲的定场诗“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后一句,就来自唐伯虎上述诗句。

唐伯虎画作

古代文人字画虽不见市场自由买卖,可是求画,求字也是有“润格银”的,不过这个润格银往往可多可少,主要是表示敬意。像唐伯虎这样公开写出“利市”二字的,他算是字画买卖的开山鼻祖。利市就是红包,利润,其实和润格银是一回事,只是唐伯虎是正大光明索要而已。

万幸的是,明朝中后期,江南富庶之乡有很多文人、殷实之家富有品位、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唐伯虎的字画声名鹊起,也不太愁“利市”。不过也不总是如此,有时候卖不出也破尴尬,比如他写道:“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自己的画作就像市场上的笋价一样贱如泥,也挺狼狈。

自唐伯虎始,文人字画不再羞于言“利市”了。不过,拿到市场公开叫卖则是250年后的另一位大家郑板桥。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郑板桥在扬州立了一块碑,上书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大幅六两,中福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这是文人自谋职业的市场主义宣言!

郑板桥的功绩在于,不仅明确公布了书画价格,而且声明是“现银交易”,“送现银则心中喜乐”,收到银子心中高兴了,作的书画都会质量上乘。此后,以尺幅定价基本取代了润格、利市,成为主流的书画定价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