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才有余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他的诗风浅显畅达,通俗易懂,有意到笔随之妙。据说,他每作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妪听。若听懂,则录之;不能懂,则改之,直到她能听懂为止。因其诗风俗中有雅,平中见奇,平畅浅切,曾一度风靡整个大唐:“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可见其诗影响范围非常盛广。
《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赏析】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奇巧。此词上片写景,写女子倚楼怀人所见,暗寓恋情;下片直抒胸臆,写其久盼丈夫不归的怨恨。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女子的相思之痛、离别之苦;尤其是那一束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体现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味深的特点。
《梦微之》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赏析】《梦微之》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出梦中与老友元稹相会和醒来的怅惘;颔联写自己身体多病,而老友已长眠地下近十年;颈联设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躯壳寄于世间,悲切与孤寂之意毕见;尾联告诉老友,儿子爱婿已相继离世。全诗用梦中相会之愉悦和醒来之痛苦相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对自己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其悼亡之情,铭心刻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大林寺桃花》是一首纪游诗。此诗说初夏四月诗人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生动表达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展示了其偶然发现桃林的惊喜之情。全诗把山寺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其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为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其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精妙,诗人还在其间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渗透了他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精妙,历来备受称道。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赏析】《放言五首·其三》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若想对人、事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全诗主旨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其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以阐述,后者则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加以说明。通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析】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颂,也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赏析】这首词泛忆江南,兼包苏、杭,描写江南春色。词人选择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他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词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余情摇漾,凌空远去。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析】《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初出城留别》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赏析】《初出城留别》是一首五言律诗,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首联以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天的行动轨迹;颔联中城东陌与江南路形成了微妙的连接;颈联以生动的画面,描述了离别的场景;尾联颇具哲理意味,强调心灵的安宁就是真正的归宿。这是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故乡观念,说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比任何外在的归属感都更重要。这首诗声情兼备,寄慨遥深,既描绘了诗人的行动轨迹和情感变化,也传达出他对“故乡”的独特理解。
早年的白居易,一腔热血,满怀抱负,希望能为国效力,兼济天下。任左拾遗时,为报答皇帝的赏识提拔,更是尽职尽责,勇于直谏。他不畏权贵,以诗为剑,频繁上书言事,并写下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讽谕诗,希望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如《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都描写了民生疾苦和各种社会现实弊端,不仅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而且笔锋犀利,直指当朝王侯将相的“要害”,为权贵所忌恨。后被诬陷弹劾,贬为江州司马,他和元稹倡导的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也因此受挫。
白居易晚年厌倦宦海浮沉,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其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宋代苏轼、陆游等人都明显受其影响。
白居易虽未能实施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却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在杭州刺史任内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修筑白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离任前,他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晚年时,他捐资开通龙门八节滩,其功绩昭彰,令今人仍深受其惠。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现留存下来的诗作三千余首,收录于《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