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箭杀伤力之强,连关羽都扛不住,为何没有在军队中得到推广

润后看谈历史 2024-08-24 01:03:18

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三国演义》中,关羽水淹七军以后乘胜带兵围攻樊城,不想却被冷箭射中右臂。回营拔出箭以后,才发现箭上有毒,此时毒已入骨,右臂青肿,无法运动。

华佗得到消息以后,前来为关羽疗伤。他说箭头上有乌头一类的药物,现在毒性直透入骨,如果不治就会废掉,而要治疗必须刮开皮肉,然后刮去骨上的箭毒,接着重新缝合伤口,这样才能痊愈,不过就是怕关羽承受不住。

关羽毫不在意,一面和马良下棋,一面让华佗为自己刮骨疗毒。华佗用刀刮骨时,悉悉有声,帐中人听了都为之色变,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丝毫不以为意,让华佗也是惊叹“真天神也”。

这个故事并非罗贯中凭空捏造,而是来自史书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关羽曾经被流箭射中左臂,后来伤口虽然痊愈了,可是一到阴雨天的时候,左臂就会疼痛不止。医生为他检查以后,说是箭头有毒,现在毒气已经渗入骨头,只要重新把伤口剖开,将骨上之毒刮干净,那么就会好了。关羽于是伸出手臂让医生治疗,自己则请帐中武将饮酒吃肉,全程谈笑自若。

(关)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两者相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有最大的两处不同:一是史书上没提箭头上涂了什么毒药,演义中则说是乌头这类毒药;二是史书上说是关羽伤口痊愈以后,留下了一点后遗症,而演义中则是中箭以后就青肿起来,而且可能会导致右臂残疾。

前者其实演义中说的很可能是真的。乌头又名毒公、土附子,分草乌头和川乌头两种,都有毒性,其中前者毒性更烈。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将草乌头的汁液涂在兵器上,据说这样用来攻击人和猎物时,中者即死。也正是因为效果这么好,因此草乌头在古时也叫“射罔”。

那么草乌头既然毒性这么大,为什么后来战争时极少见到有人使用呢?这就需要从第二个区别来说了。

乌头是一种植物,而植物往往有其生长区域,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生长,所以想用乌头的汁液来涂抹兵器,并不是随时能做的事情。而且植物汁液长期保存的话可能会变质,导致毒性发生变化。因此即使说在乌头生长期就将其采下榨汁,等到用的时候也可能毒性大大下降了。历史上关羽中了毒箭以后,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伤口正常痊愈,只是留下了一点点后遗症而已,远不如书中所说那样“中者即死”,显然就是毒液毒性下降所致。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要这个效果,那么根本不需要费时费力去采集乌头,榨取汁液,只需要让箭头变脏,那么上面携带的细菌就可能造成感染,大大加深对方的痛苦。实际上古代军队也是这么干的,他们通常在战斗前会把箭插在地上,让箭头带上泥土,有条件的话还会收集粪便,将箭头浸泡一会,使其携带大量的病菌。

和这两种方法相比,涂抹毒药不仅需要费时费力去采集有毒植物,还要小心保管,实在过于繁琐。所以毒箭始终没有在军队中大量采用,也就毫不奇怪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