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深夜失眠散步,花园“偶遇”三姨太,不久将两位姨太都送走

风华正茂书生意 2024-12-04 18:12:0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

前言

在民国时期,段祺瑞这位一手掌握着重兵的军阀,虽在政坛上颇有建树,家庭生活却充满了复杂的波折和矛盾。原配夫人早逝,为求后嗣,段祺瑞纳妾无数。其中最宠爱的三姨太,可就在一个普通的夜晚,仅穿着睡衣的段祺瑞在花园中愤怒地挥舞着手中的枪,面前跪着他深爱的三姨太。三姨太泪流满面地哀求,但段祺瑞毫不留情地将她推开,同时召唤另一位姨太加入这场兵荒马乱的混战。这两位多年侍奉段祺瑞的姨太,为何会被无情驱逐,连自己儿女的名声也不顾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民国时代的中国,地方军阀行事无所顾忌,几乎每一位都是自己地盘上的霸主。在这些军阀看来,法律只是一纸空文,难以束缚他们的私欲和权力。许多军阀生活奢靡,醉生梦死,游戏人间,他们的私生活更是无法无天,妻妾成群,常以迎娶姨太太作为显示自己权力和富贵的一种方式。

而被军阀选为姨太太的女子,很多本就源自歌舞升平之地,对她们来说,忍受孤寂比面对生死还要困难。一旦姨太太们的私情被发现,军阀通常采取的是最极端的解决方式:直接处死。

段祺瑞在年仅19岁时,已在天津武备学堂接受炮科教育时,便与由其祖父所定的娃娃亲合肥的吴氏结婚。吴氏是一位端庄贤惠的女子,由一位曾经的淮军将领精心挑选,她的气质和德行确实令人钦佩。

结婚后吴氏很快就承担起了段家的家务重任。段祺瑘认真投入学业和军事生涯,先后在德国留学并随袁世凯到济南,留给吴氏的仅是偶尔的书信和稀疏的相聚时光。尽管两人的婚姻生活因距离和职业而时常中断,吴氏依然坚守着家庭,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段宏业和段式萱。

吴氏的早逝对段祺瑞造成了深远的影响,33岁那年她因病离世,留下了未竟的家庭梦想。段祺瑞在她去世后长期未能从悲痛中恢复,对于早年的妻子,他充满了怀念和愧疚。

然而生活必须继续,面对不断的媒人介绍,段祺瑞始终持拒绝态度,直到他无法拒绝的上司袁世凯介入。袁世凯为他介绍的是自己的义女张珮蘅,一位出身名门、长于袁家的独立女性。

1902年在袁世凯的安排下,段祺瑞与27岁的张珮蘅成婚。此后张珮蘅成为了段祺瑞在家中的支柱,同时也助他在政治生涯中步步高升。尽管她的出身豪门,张珮蘅在家庭中表现出了相当的贤惠和照顾,但她也有她的小习惯——长期吸食鸦片,这成了她的私人恶习,甚至为此专门雇有一个专门烧烟的老妈子照顾她的烟瘾。

张珮蘅连续生下两个女儿,未能为段家添丁增嗣。在当时社会的重男轻女观念下,这被视作一种失职。心理压力驱使她逐渐陷入抽烟的习惯,以此来舒缓紧张和焦虑。每次被人提及未能生儿子的事,她都深感屈辱,面红耳赤。然而对段祺瑞而言,这并非大事,因为他已有嫡子,加上张太太是袁世凯的义女,自有其政治保障。

由于张太太未能达成生儿子的愿望,她开始考虑纳妾为段祺瑞生子。初纳的几位妾室并未引起什么波澜,但三姨太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她性格泼辣,不拘小节,在段祺瑞外出时,常带着妇女出游、看戏,生活得极为逍遥自在。

某晚段祺瑞不经意间目击了自己的长子和三姨太在一起的亲密场景,这一发现令他震怒到极点,情绪激动到几乎失控。这件事触动了他的尊严,被愤怒冲昏头脑的段祺瑞,从此患上了一种奇特的身体症状——每当他情绪激动时,鼻子便会不自主地歪斜,需要老中医的调理才能恢复正常,这一病症使他在同僚中赢得了“歪鼻子将军”的绰号。

在处理这一家丑时,段祺瑞不得不再次采取行动。尽管心中充满矛盾和不舍,他最终还是决定将三姨太送回娘家,以避免更大的丑闻。这一决策,虽是无奈,却也暴露了他在权力与亲情间的纠结。

四姨太的情况更为复杂。四姨太是一个既美丽又知书达理的女子,原本应是任何男人的理想配偶。然而自她成为段家一员之日起,便鲜少露出笑容,整日愁云惨淡。段祺瑞对此深感不解,即便多次询问,她也只是默默流泪,不肯吐露心声。经过调查,段祺瑞得知,原来四姨太曾与一名青年有过情订终身的誓约,但被她贪图权势的父亲强行拆散。

这使段祺瑞心生怜悯,他本能想到的是解决竞争对手,甚至一度计划派人暗杀那名青年。但经过深思熟虑,他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只会加剧四姨太的痛苦。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非常规决定:公开宣布解除与四姨太的婚约,让她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此处理后,段家只余下张太太和另外两位相对无波的姨太。但张太太与袁世凯的联系从未中断,这对段祺瑞未来的政治计划及家庭管理仍旧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段祺瑞在其政治生涯中的行为往往充满争议,特别是在处理对日关系和国内政策时,他的决策频频引发质疑。1916年,随着袁世凯去世,段祺瑞接任了国务总理一职,更在政坛上扮演了更为核心的角色。在这一时期他的两个重大政治行为——签订西原借款和三一八惨案。

当时面对国内财政的枯竭和军阀的内斗,段祺瑞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选择与日本展开更深入的合作。1916年底他与当时日本首相寺内正毅秘密达成一系列借款协议,表面上这些协议在支持段祺瑞的政权稳定和经济援助,实则日本更多是为了扩张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段祺瑞通过其财政部长曹汝霖,与日本的几家主要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台湾银行及朝鲜银行接触,并最终借入巨额资金。作为交换,段祺瑞承诺将中国的重要经济资源如山东、东北的铁路、矿产和森林权益抵押给日本。

这笔交易的影响远超当时人们的认知,它直接导致了在1918年胶济铁路权益的秘密协议中,曹汝霖和另一位中国代表章宗祥留下了“欣然同意”日本提议的电文,此文件后来成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主张其对山东权利主张的关键依据。

西原借款虽然一时缓解了段祺瑞政府的财政危机,使得政府官员和军警得以按时领取薪饷,但长远来看,这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为代价的。

另一方面,三一八惨案则是段祺瑞治下的另一大悲剧。在这次事件中,段祺瑞未能有效管理和调控其手下军队,导致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直接影响了段祺瑞的政治声誉。

段祺瑞下野后,他的生活变得更为拮据,曾经的北洋政府总理现在不得不亲自处理家中的经济事务,削减不必要的开支。生活的清贫并未让他心生畏惧,反而加深了他对民众苦难的同情。段祺瑞缩减了家中仆人的数量,简化了生活方式,与一家老小挤在更为狭小的住所中。

然而,段祺瑞的政治影响尚未完全褪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迅速侵占东北,并把觊觎的目光投向华北。日军考虑到段祺瑞在华北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试图拉拢他作为傀儡政权的领导人。尽管面临日军的重重诱惑和威胁,包括派遣信任的部下游说,段祺瑞坚决拒绝了所有提议,甚至公开谴责这种行为是对民族尊严的背叛。

在局势愈加紧张的背景下,段祺瑞决定远离北方的动乱,带着家人南迁。南下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对他表示了高度的尊敬和重视,首站选择了南京。在南京段祺瑞特意前往中山陵表达敬意,此举被视为对南京政府的支持,也是他表明政治立场的方式。

南京政府对段祺瑞的照顾体现在多个方面,他们在上海为他安排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盛氏家宅作为居住地,确保他和家人的安全与舒适。考虑到段祺瑞的经济状况,南京政府还每月提供两万大洋作为生活费。这笔款项对于战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段祺瑞却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赡养老部下和友人,显示了他的念旧和慷慨。

段祺瑞的一生于1936年10月画上句号,他因胃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据悉他的家族原先计划将其安葬于北京的一个精心挑选的墓地,然而他的长子对这个选择持有异议,认为墓地并不足以显扬其父的声望和历史地位,因此决定重新选址。

这一决定导致段祺瑞的遗体被暂时安置在北京西山的卧佛寺中,以待更加合适的墓地的确认。然而好意未果,时间的推移带来了更大的变故。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北京的政治环境急剧恶化,原本只是暂时的安放变得不再安全。

出于对安全和尊严的双重考虑,段祺瑞的家族在紧急情况下将其遗体搬迁至北平西郊白石桥附近的一处临时墓地,这成了他多年未能得到正式安葬的起因。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后,这段长达十多年的临时安置才得以结束,家族终于有机会重新为他寻找一个更为永久的休息之所。

段祺瑞的遗体最终被迁移到位于北京西郊清河镇的一处新墓地。然而,这并非终点,直到1963年,他的遗体又一次被迁移到更为恰当的位置——北京西郊的万安公墓。这里风景优美,更适合作为这位历史人物的长眠之地。为了纪念这位北洋政府的重要人物,著名学者章士钊亲自题写了墓碑,为段祺瑞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