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中,分析古人字帖字法是不是今人的过度解读?

江水清黄山明 2024-07-29 04:06:52

网友观点:

不须过度解读,洒后写的字好劣都有可能,也许是神来之笔,也许有的字是笔下误,不能说写疏了就是留白艺术,漏一点几千年就跟着少写一点,理性悟之。

这是一个网友观点,我觉得他的出发点是对的,好的,善意的。这里感谢他的有益探讨。

他的观点大致意思我也知道,他认为书法是一种即兴发挥,一种自然书写。一种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这个跟咱们日常文章理念并不冲突。只不过,他只看到了结果,没有看到过程。

我们理所当然的人为王羲之写得好?我们忽略了他为了追求好付出的努力艰辛的过程。

关于解读古人字帖,我有如下看法。这里文字较多,单独文章探讨一下。不足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个字,我们学习过程中会针对性训练。比如今天训练宽博结体,明天训练中宫紧收,再过几天训练露锋起笔,再藏锋,再藏露结合,再疏密,再大小对比,再错位……

书法技法都是一个个知识点。知识点多了,因字附形时候就变化多端。比如我们光会中宫紧收,用的时候是不够用的,变化太少……

我们在介绍王羲之留白时候也是针对性的在一篇文章里专门介绍这么一个点,不是为了过分解读,告诉别人王羲之有多牛,而是为了开阔大家视野,让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以后大家也针对性训练,那么自然而然,自己的知识储备就多了。知识储备多了之后,发挥的余地更多,选择的余地也很多。

这样,写出来的字变化多端。

书法艺术犹如兵法,兵者诡道也。用兵神出鬼没,不拘一格。一会儿闪电战,一会麻雀战,一会儿地道战……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方式,方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程咬金三板斧,一力降十会有没有好处?

有,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遇到实力悬殊点的,三板斧基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果实力相当,对手巧妙破解三板斧,那么优势丧失情况下,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书法也是如此,如果变化少,那么就缺乏可以回味的东西,别人看起来就显得单调乏味。哪里还会继续再欣赏呢?

这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经典法帖的经典之处,耐得住品味。

现在书法整体来说,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的累积都是有益的,绝对不会是无用功。书法中一万个小时定律,说的不是这一万个小时内光抄写一首诗,而是不断积累知识储备。在这一万个小时里,就好比制作古代铠甲。今天制作一片,明天一片,五年后打磨,抛光。一万个小时后,这个铠甲成型。大功告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积沙成塔,百川汇成大海。填饱肚子的不是最后一口饭。

这才是书法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果我们一眼看到王羲之神出鬼没的笔法,潇洒自如的发挥。不具体慢慢学习他的技巧。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才能具备他的素质呢?

古人的法是固定的,就那么多,一个个知识点攻克了。能成为王羲之就不得了了。所以当代包括历代,才有了当代某某某的书法。如果天赋异禀,超过他也不是天方夜谭。因为好比跑步,王羲之率先跑了一万米,然后静止不动了,那么你只要迈开脚步,方向正确,追上他不是迟早的事情嘛?如果天赋异禀,在他基础上再迈出一步理论上来说不是天方夜谭。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

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