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山东舰下水5年很少出海?西方怀疑钢材不过关,真是这样吗?

晨曦看国际 2023-09-25 16:04:51

山东舰已经被研发出来长达5年之久,然而,对于它的低出海频率,却遭到了外界的一致讨论。

甚至有的西方国家认为,山东舰之所以出海频率低,就是因为它的钢材出现了问题,说不准就连它的战斗水准都比不上其他的战舰。

那么事情真相真就如西方所想的那样吗?

山东舰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艘航母,在性能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

拿辽宁舰做对比,山东舰所承载的雷达系统的探测范围比辽宁舰提高了大约20%。

不止如此,辽宁舰的排水量只有6万吨,而山东舰的排水量高达7万吨,这也说明山东舰的续航和载荷能力都要比辽宁舰高上不少。

2017年,山东舰正式下水,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有能够自主研发航母的国家之一。

两年后,山东舰正式开始服役并加入中国海军,然而随着服役时间的递进,有人却发现,山东舰的出海频率低,甚至比不上其他舰队。

自此,美国一些军事学家开始大肆宣扬,认为山东舰出海频率低,就是因为战斗力不行,甚至有可能 建造山东舰的钢材都是有问题的。

但是事实并非美国专家所想的那样,之所以山东舰的出海频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舰队受到了海域的限制。

或许有些人不知道,我国的航母舰队出海在地理位置上面临一些限制。

这样就导致我国的航母舰队在海上没有多少可以去的地方。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航母舰队只能在我国的领海晃荡,有些情况下会跑到第一岛链外面去。

但是无论如何,473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对于航母来说就是操场,根本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绕一圈。

第二个原因就是航空母舰以及舰载机工作人员还处在磨合时间。

这是每艘崭新舰队都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个时期,舰只及其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严峻挑战和压力。

合期最核心的任务,是对设备的检验和对人的训练。

先说设备检验。这需要对舰载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试,同时模拟战场多种环境,精确定位问题。

在频繁使用中,设备磨损甚至故障在所难免,但这是建立可靠系统的必经之路。

再看人员训练。数百名舰员在短时间内需要适应“海上小城市”,并培养团队配合能力。

这需要进行各种突发应变演练和联合演练,舰员们也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可以看到,合期既是对设备的检验,也是对人的培训。

正因为山东舰面临了这个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因为它近海活动频率低就否定了其战力。

山东舰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从舰载机到电子战系统,从推进到防空,每一个阶段都有改进空间,这需要大量的测试和优化。

因此,山东舰不出海,更多的是在进行内部系统试验。

这包括舰载机起降训练、武器射击测试、与其他海军舰艇良好的作战演练等,这些都需要在近海完成。

可以看出,山东舰正处于一个技术迭代阶段,需要时间去逐步提升各项指标,让舰体变得更加完善。正如砥磨练剑,也需要反复锤炼。

所以,我们不应该单纯用出海率来判断山东舰的战力。

恰恰相反,这种底层的技术磨合策略,恐怕符合中国海军的理性与耐心。

至于西方国家说我国的钢材质量有问题,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中国是第一个实现2000兆帕超级钢量产的国家,这项技术是核武器建设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中国在上个世纪就能够生产核武器所需的特殊零磁性核武器。这充分证明有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强大实力。

不仅如此,中国还为山东舰艇专门提供了多种专用围栏和关键装备,例如高强度的阻拦索和特殊主码头涂料等。

其中阻拦索的规格数量高达数个,关于它的制造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

由此可以看出,在钢材的水平技术上,中国早已经站在世界行列。

综上种种,我们在评判山东舰之前,必须考足量多方面的比重。

作为新航母,山东舰需要时间进行系统优化和升级。其次是磨合期。这是培养舰员技能、检验设备的关键阶段。

再者,当前中国采取防御性军事策略,不主动展示实力。山东舰不绝出海并不代表战力薄弱,而是出于综合考量。

当技术成熟、舰员完成训练时,我们预期其逐渐增加远海活动,打击加强的战斗力量。

让我们用侦查和理性的目光审视问题,给予时间和空间,等待山东舰阶梯成长。

针对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西方媒体颇多批评和质疑之声。面对这些质疑,我们不应过度在意,而需保持理性态度。

这些西方评论员,有时就像网络上的“键盘侠”。无论我们采取什么行动,他们总能找出几个“理由”来攻击错误。

如果航母多出海活动,他们就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采取低调策略,他们又会质疑“不够强”。

这类双重标准的恐吓,往往带有优势偏见,不捕捉反映事实。

因此,不断的批评声音,我们没必要过分面对。相反,应该坚定发展道路,着力内部建设,真正做强实力,这才是应对之道。

我们有信心,靠着辛勤耕耘,山东舰终将绽放耀眼光芒,让世人对中国制造刮目相看。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