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邦,大家都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历代的学者都对项羽充满了同情,甚至有人说:“项羽虽死,犹未回江东。”……可是一谈起刘邦,人们便会联想到他是一个恶棍,品行恶劣,残杀功臣,忘恩负义等等,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偏偏又有一批得力的手下相助,实在有些不合常理。……在此,笔者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视角,对刘邦取得成就的奥秘进行剖析。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及的一段名言令我深思:“一群普通的人,可以创造非凡的成就,但前提是企业中每个人都是高效的。”很多人只知道“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樊哙,曹参,滕公,夏侯婴,却忽视了刘邦的治国之才。那么,我们将从五个角度,来说明刘邦为何是一名能干的君主。
对所用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在利用时间方面,刘邦以“选对”为己任。一个好的人员配置,不但可以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的利用自己的长处,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从这位“汉初三杰”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识人的能力。所以,这并不是说刘邦有什么本事,而是说,他很会利用自己的团队,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所以,他们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征服了整个世界。着眼于立功。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对有功之人进行了嘉奖,刘邦封萧何为第一,许多人都对此表示不满,刘邦说道:“打仗就像狩猎一样,你虽然英勇,但也只是一条猎犬而已。但萧何是个猎手,又是他出谋划策,他的功劳自然要大于猎犬。”在谈及张良的战功时,刘邦只是说了一句“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就让那些有功之人闭上了嘴巴。
扬人之长。这一点,从对陈平的利用,就可以看出来。所有人都告诉他,陈平是个贪婪的人,是个坏心眼的人,不能用,但是刘邦认为陈平是个聪明的人,所以就把他当成了一个重要的人。所谓以人之长而忽略人之短,发挥别人的优势。让我们看看刘邦临死前和吕后的一段谈话,就知道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吕后在萧丞去世的时候,曾经询问过他,如果萧丞相不在了,那么接下来该由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刘邦说:"曹参就够了。"吕后说:"那么,曹参以后怎么办?"刘邦道:"陈平也不错,不过陈平才智过人,能力不够,可以让他与王陵为左右宰相,让周勃为大将军,将来兴汉安刘,非周勃莫属!"吕后道:"然后呢?"刘邦瞥了吕后一眼,道:"到了那时,你还不清楚呢!"曹参“萧规曹随”是对萧何所订汉法律的全面承袭,是对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全面承袭;王陵坚守自己的立场,坚定地拒绝诸吕自立为王;而陈平则与周勃联手,一举平息了诸吕之乱,安汉兴刘,刘邦早有预谋。
大事为重。《史记》里说,刘邦在项羽手下落败后,驾着一辆马车逃跑。一路上,刘邦数次把自己的儿女赶出马车,为的就是让马车加速前进。而赶车的夏侯婴,则是时不时的停下来,将鲁元公主和刘盈放入马车之中。刘邦曾经动过杀了夏侯婴的心思,但是一想到自己不会驾车,很有可能成为项羽的俘虏,便打消了杀他的想法。许多人都说,刘邦残忍无情,没有半点同情心。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刘邦以逃跑为第一要务,一切决策都要向着逃跑的方向进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必须要加速赶路,所以抛弃一对儿女,在别人看来是不近人情,但在刘邦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达到终极目的,一切都可以放弃:保全自身,保全生命。为了这个目标,他愿意付出一切,这是一位君王的冷漠,也是一位君王的野心。
高效率的决策。高效的决策是以理性的行为为目标,而高效的决策则是建立在对目标进行客观分析、对目标进行定量评价、对目标进行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基础上。萧何在月光下追赶韩信,可是韩信能否当上大帅,仍然由刘邦作主;张良和陈平的计策,固然高明,但到底要不要,还得看刘邦的意思。在生死存亡之际,一声“英雄何必为难英雄”使丁公打消了杀害刘邦的念头;在鸿门宴上,他妥协了,果断撒腿就跑,这就是汉兴楚亡的下场。若无高明的谋略,刘邦别说打败项羽,就是在这混乱的时代,也很难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