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宋词,12首山水诗词,诗情画意中寄寓着作者多少无可奈何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5-01-01 10:38:14

01

满江红·山居即事

宋·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辛弃疾闲退于江西上饶、铅山的近二十年时光里,是他在那段宁静岁月中的心灵写照。

词的上片,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初夏时节的优美画卷。几只轻盈的鸥鸟翩翩飞来,它们轻盈的身姿在湖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将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

紧接着,不知从何处飞来的一双紫鸳鸯也加入了这场嬉戏,它们在水中逐水嬉戏,争闹不休,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

在这样的美景中,辛弃疾一面细读着《离骚》,一面举杯痛饮,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与自在。他的目光在翠竹间游走,饱览着这份翠绿的美景,同时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尽情享受着生活的馈赠。

附近,一道瀑布如明珠飞溅,倾泻而下,日日足有三千斛,为他的山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下片,辛弃疾则更多地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悠闲与饱满自足。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进入农闲的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安逸。地里的麦子熟了,金黄色的麦浪翻滚,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展示着劳动的成果与喜悦。

辛弃疾感慨道,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果这样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

几位老农见他闲着无事,便热情地邀他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这份淳朴的人情与邀请,让辛弃疾感受到了山村生活的温暖与亲切。

整首词语言质朴大方,韵味恬淡隽永,表现出辛弃疾对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深深满足与安适情怀。他以一颗宁静的心,品味着这份生活的美好与意趣,让人感受到了那份超脱与自在。

02

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

辛弃疾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

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

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

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

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辛弃疾闲居带湖的岁月里,是他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一次深情抒发。

词的上片,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去博山道上的清幽美景。道路两旁,满地都是枝横叶斜的松竹,它们挺拔而坚韧,为这条道路增添了几分幽静与雅致。

山中,一些人家被云雾轻轻遮掩,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下雪后,稀疏的梅树上不时露出两三朵绽放的花朵,它们在寒风中傲然挺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为这冬日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这样的风景,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溪边路上相比,竟也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片,辛弃疾则转而描写了他饮酒御寒的情景。天色已晚,酒店里的酒香四溢,他毫不犹豫地赊来畅饮,以抵御这冬夜的寒冷。

醉酒后,他匆匆赶路回去,乘坐的马儿随车而行,步伐稳健而从容。然而,在这份闲适与狂放之中,却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一缕英雄末路之悲。

他感慨自己头发已白,容颜苍老,不禁思考着是否就要在这山水田园之间度过余生。这份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甘与挣扎。

辛弃疾的这首《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于闲适狂放中透露出一缕英雄末路之悲,含蕴深永,耐人寻味。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水田园的清幽美丽,又以深情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叹。

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热爱山水田园生活,又不甘心只以悠游山水作为此生之终结的辛弃疾,他的形象也因此而更加立体而丰满。

03

闻鹊喜·吴山观涛

宋·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

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周密身为两浙运司掾属时,游历山水、品鉴自然之美所作,其典雅浓丽的笔触,不仅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更透露出词人对壮丽江山的无限讴歌。

词的上片,词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潮欲来和正来时的壮丽情状。天光水色,一片澄碧,仿佛整个清秋都被染上了这一抹清丽的色彩。

江潮涌来,犹如神龟驮负的雪山,气势磅礴,又似蛰伏的巨龙从梦中惊醒,带着无尽的威严与力量。疾风掀起海水,如同竖起的高墙,让人不禁为之心惊胆战。

远处,几点青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美人头上的鬟髻,青翠欲滴,更添几分神秘与柔美。一抹红霞,如同刚织就的绡纱,带着汹涌的潮水迸溅的湿意,将这幅画面点缀得更加生动而鲜活。

下片,词人则转而描绘了潮过风息后,江上呈现出的另一番景象。天边,白鸟分明,帆樯直立,仿佛是大海与天空的交界,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入夜后,隔江传来悠扬的笛声,那声音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笛声远去。

周密的《闻鹊喜·吴山观涛》,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词人也通过这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江山的无限热爱与讴歌。

这首词,余韵无穷,似断犹连,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之美,更让人领略到了周密那深邃而广阔的内心世界。

04

生查子·独游西岩

宋·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的岁月里,是他在游西岩时的一次心灵独白。

词的上片,辛弃疾以孤傲的青山为引子,巧妙地借山自写,将山品与人品相融。

他问道:“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欣赏你呢?”这既是对青山的发问,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岁暮寒冬,他常到山中溪边来,或许是为了寻找一份宁静,或许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孤寂。当山尖一轮明月悄悄升起,他才发现它早已从地平线升起,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

这一刻,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成了他的听众,静静地聆听他朗诵的《离骚》。

下片,词人则借月自写,与上片有着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他继续描绘着眼前的景象,但心中却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感。

明月高悬,山峦静谧,小溪潺潺,这一切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孤寂与郁愤。他巧借明月、青山,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中,让读者在品味这如画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波澜。

辛弃疾的《生查子·独游西岩》,写景如生,抒情含蓄曲折。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西岩的幽静之美,又以深情的文字表达了自己隐居城北带湖时期孤寂、郁愤的情感。

05

西江月·渔父词

宋·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淳熙五年(1178),当时辛弃疾正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经过采石矶时,有感而发,挥毫而就。

词的上片,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行的所见所感。陡峭的绿崖高耸入云,仿佛有千丈余高,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上,金光闪闪,美不胜收。白鸥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它们似乎完全不受尘世纷扰的束缚,往来无心,悠然自得。

词人借此景抒发自己与世无争的心境,无论风浪如何险恶,他都能泰然处之,不为外物所动。

下片,词人则进一步以鸥鸟喻渔父,兼以自喻。他写道,此时正是鱼肥美新鲜的好时节,前村的好酒也值得一饮而尽。在这里,他过着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有鱼堪脍,有酒可斟,无需去关心那些千古兴亡的琐事。这份超脱与自在,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在这份闲适与超脱的背后,也隐藏着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感慨。他深知,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终究只是过眼云烟。

这份对世事的淡然与超脱,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慰藉。

辛弃疾的《西江月·黄陵庙》,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词人面对人生波折时的泰然自若与超脱自在。

这首词虽意志消沉,却既有意境,又有寄托,是“戏作”中的佳作,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词人那份深沉的内心世界。

06

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

范成大隐居苏州之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早春水乡的绚丽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大自然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

词的上片,范成大以春水为引,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早春画面。

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的水面盈盈地涨平了河塘,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场盛宴。水边,芳草如茵,鹅儿蹒跚其间,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将河塘堤岸染得一片翠绿。

画船轻移,绕着九曲水湾悠然游转,远处的横塘高塔,在眼前若隐若现,既近又远,如同梦境中的幻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诗意。

下片,词人则将笔触转向农事,视野更加开阔。江南水乡,春寒料峭,农事也因此推迟。

然而,当谷雨时节来临,村北村南,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开犁破土,将田地耕种得井井有条。春麦渐渐成熟,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宛如金色的海洋,波光粼粼。

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繁茂,尽管价格贱如泥土,但这份丰收的喜悦却溢于言表。转眼间,新面将熟,新茧将收,农家生活的美好与丰盈,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范成大的《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以其清新明净的笔触,绘制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乡春景图。

词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农家生活的深情讴歌,充分展现了词人对大自然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07

蓦山溪·湖平春水

宋·周邦彦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

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

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

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未已。

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个甚,烟雾底。独爱莼羹美。

词的上片,周邦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湖上春景图。春天的湖水,平静如镜,菱荇缠绕在船尾,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场盛宴。

眼前绿意盎然,水雾迷蒙,轻轻拍打着船桨,连水里的游鱼都避让开来,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与美好。

傍晚时分,潮水来临,淹没了曲折绵延的岸沙,四面环绕的青山与渐渐升起的云霞交相辉映,飞鸟从这重叠的山峦间掠过,留下一串串悠扬的鸣叫声,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下片,词人则转而抒发因游湖之乐而引起的关于人生归宿的感悟。他写道,周郎兴致闲适,行船于云水相映的湖面,落日晚霞使得水滨之地更显艳美。

他自由自在地划船桨,意犹未尽,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他所拥有。然而,在这份闲适与自由之中,他却突然意识到,与吹箫弄笛的美人共游,也比不上回到故乡,品尝那熟悉的莼羹美味。

这份对故乡的眷恋与向往,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词人的心间,成为他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周邦彦的《蓦山溪·湖平春水》,以其显豁而又含蓄的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词人游湖本为排遣乡愁,却通篇不言愁而只言乐,直至篇末才点出张翰式的思归之愿,真可谓“曲终奏雅”。

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无限热爱与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

08

点绛唇·醉漾轻舟

宋·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秦观被贬途中或是贬居郴州之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词人对于自由与仙境的无限憧憬,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苦楚。

词的上片,秦观以醉酒后的想象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梦幻般的画面。他荡着小船,任由流水引领着轻舟飘向花草深处,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

然而,这份宁静与美好只是短暂的幻想,现实中的他,被名利所困,无法解脱,只能无奈地感叹:“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这份对现实的无奈与对仙境的向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下片,词人则进一步深入,择取了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映射他内心的黯淡与感伤。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重峦叠嶂,晚风吹来,落花如雨,他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

这些景象,既是自然之景,也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凄清、惨淡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秦观的《点绛唇·桃源》,以其委曲含蓄的笔触,将写景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词人通过想象与现实的对比,以及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他对于自由与仙境的向往,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苦楚。

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让我们在品味中体会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波澜与挣扎。

09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宋·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

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太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了,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游玩的时候,野味野菜,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太守喝醉了,而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

而且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当时的太守是谁?是醉翁欧阳修。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而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用独木桥体,隐括欧阳修散文名作《醉翁亭记》。

词的上片先写出环滁皆山的空间环境,接写琅琊山林木繁茂,幽深秀丽。继而指出太守之乐不仅是乐山乐水的自然美景,更主要的是“得之心、寓之酒也”,故而乐亦无穷;

下片写人的游乐,词人着力表现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极度渲染他与众宾客的山肴泉酒之饮食热闹氛围。这种非丝非竹之乐所以乐,则是太守与民乐其乐的结果。

全篇处处能表现乐于游山玩水和与民同乐的情谊,于隐括之中不失其精神,实为难得。

10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宋·黄庭坚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

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

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这是黄庭坚在被贬黔州之际,登高望远,感怀今古,所写下的一首描绘渔翁垂钓寒江情景的佳作。

词中,江面波涛汹涌,万顷波涛一个接一个地涌来,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着无尽的沧桑。

在这浩渺的江面上,一位戴斗笠披蓑衣的渔翁,静静地坐在江边垂钓。他的目光专注而深邃,仿佛能够穿透水面,直视那深藏千尺的鱼儿。

鱼儿在水中深处游弋,时而吞下鱼饵,时而又吐出来,将信将疑,迟迟不肯上钩。渔翁却毫不着急,他耐心地等待着,享受着这份与鱼儿斗智斗勇的乐趣。

词的上片,如同一幅寒江独钩图,将渔翁专注垂钓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渔父的神智空明,仿佛与鱼儿的心灵相通,能够感受到水下之鱼盘旋于钓钩左右的情态。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词的下片,则进一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乐趣。他闭目凝神,心与鱼游,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条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这种澄静澹远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与淡泊。渔翁归来时,水寒江静,满目青山明月当空,这如画的美景,仿佛是对他垂钓成果的最好奖赏。

这首词,通过描绘渔翁垂钓寒江的情景,寄寓了词人屡遭坎坷后寄情山水、忘却名利的情怀。

词人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对名利的淡泊,都融入了这寒江独钓的画卷之中。全词创造出一种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了词人那份超脱世俗的豁达与洒脱。

11

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宋·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黄庭坚在元丰三年左右,任江西太和县知县,他笔下的江南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桃花盛开、垂柳依依的美丽景致之中。

词中,桃花绽放,绚烂夺目,垂柳依依,随风轻摆,雨后的天空,晴朗而明媚,春风拂面,带来丝丝暖意,烟霭淡淡,如梦似幻,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远处山峦黛绿,近处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自然美景。

词作巧妙地分为四层来描绘这江南春景:第一层写桃柳,以桃花的绚烂和垂柳的柔美,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层写天气,以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氛围;

第三层写山水,以山峦的黛绿和水波的湛蓝,描绘出江南山水的独特韵味;

最后一层,则以歌楼酒旗的招展,和词人典当青衫换酒的豁达,为这幅春色画卷增添了几分生活情趣和人文色彩。

整首词以沉着有力的语言,情景交融、步步勾勒地展开描写,将江南春天的秀丽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词风轻快,清新俊美,富有生活情趣,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了江南春色的独特魅力。其意境风神摇曳,情景兼备,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堪称佳作中的佳作。

12

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在文学的殿堂里,有一首词如清泉般流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这首词,便是欧阳修晚年所作的《采桑子》之一,描绘了他归居颍州后,对西湖夜景的深深眷恋与赞美。

词中,西湖的风光被描绘得如诗如画,天光与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景物鲜丽,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杰作。

鸥鸟与白鹭在这片宁静的水域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已习惯了这里不息的管弦乐声,与人类和谐共处,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共融的美好画面。

而当夜幕降临,风清月白之时,西湖更是展现出了它那迷人的另一面。湖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宛如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此时此刻,身处游船之中的人,仿佛已经忘却了尘世的烦恼,飘飘欲仙,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这首词上片着重描绘了颍州西湖的夜景,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片则通过月白风清的夜色,以及湖水如玉田般的景象,引发了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雕琢,却以景中寓情的方式,表达了欧阳修对西湖夜景的深深喜爱与眷恋。

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更以其清隽疏澹的词境,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成为了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5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