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城:“红埔”之谜——抗大是怎样培养管理人才的

东亚二战经典探秘 2024-06-26 16:18:48

作者:李凯城

“红埔”之谜

抗大是怎样培养管理人才的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领导力专业委员会主任 李凯城

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才培训,非常善于培养人才

1、毛泽东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他不仅用兵如神,而且在带兵方面也创造了奇迹——把一支以不识字的农民为主的官兵队伍,锻造成打不垮、拖不烂、战无不胜的铁军。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毛泽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非常善于培养人才有直接关系。

2、毛泽东初上井冈山就开始办教导队。转战赣南闽西途中筹建了红军学校,后发展为红军大学。他曾对红军学校的负责人说,蒋介石是靠办黄埔军校起家的,我们要办一所“红埔”,靠我们的“红埔”打败蒋介石的黄埔。

3、在异常艰苦的长征路上,红军大学缩编为干部团,为人民军队保留了一大批军政人才和办学骨干。

4、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各方面条件非常困难。毛泽东深谋远虑,明确提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党中央讨论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建议,决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5、毛泽东高度重视抗大的建设,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抗大制定了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还直接过问抗大的组建工作,帮助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经常参加抗大组织的活动,亲自审定抗大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计划,并多次到抗大讲课。

6、在毛泽东等领袖的关怀下,抗大办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总校和各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及一些随营学校、陆军中学、专业学校,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培养了十多万既忠心耿耿、又精明强干的军政干部。正是这批人支撑起迅速发展壮大的人民军队,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抗大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7、抗大的光荣传统和办学经验在人民军队成长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保持发扬。解放军所以能够成为许多年青人向往的“大学校”,与军校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至今仍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如“三个舍得” ,教育准备会,教员下学员队实行“三同”,“想定作业”,等等。但最为根本的还是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

一、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

1、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2、根据这一培养目标,毛泽东在对抗大的指示中强调:

“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抗大“虽以培养军事干部为目的,但政治教育仍占重要地位,至少亦应与军事教育列于同等地位。”“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

3、毛泽东要求抗大“战斗化、军事化、八路军化”,要办得比黄埔军校更革命、更进步。为此,“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

(1) 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

(2) 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

(3) 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

(4) 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

4、抗大强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育人,所有工作人员都应以育人为己任。教师要教书育人,管理人员要管理育人,后勤服务人员也要服务育人。

5、毛泽东为抗大制订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其着眼点也是学员思想作风和道德人格的培养。抗大校歌的教育力量。

6、抗大注重思想教育的做法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当年抗大的学生来自天南地北,各种出身、各种成份的青年都有,甚至还有个别国民党的县长、团长,其思想基础可想而知。可通过短短几个月的学习,多数毕业学员都成为共产主义的信徒、八路军的干部。

7、近些年,管理教育领域中一些人十分推崇西点军校的育人模式。国内甚至有人着手引进或模仿西点军校的培训课程。西点的培训确有过人之处。如果说一般学校传授给学员的是知识,哈佛等MBA着眼于培养学员的能力,而西点军校给学员的是品质。不过,抗大的育人模式又胜一筹,它给学员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品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品质,层次固然有所不同,可说到底都属于造器,而传授精神和信仰,才是真正的育人。

思考:

1、怎样认识和解决“培训越多,跳槽越快”的问题?

2、企业如何通过内训提高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1、残酷的战争对指挥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战时环境又决定了军事教育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毛泽东自创建军队起,就开始探索一条快速、有效地培养实用型军事人才的新路。从教学方式方法看,抗大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抗大教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办教育,从来不搞单纯的知识灌输,总是强调学理论、学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既要教学,更要教用。要帮助学员把握战争指导规律,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且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二是:强调教学内容 “少而精”。

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筛选教学内容。实际工作最需要什么,抗大就教什么,学员缺什么,就补什么。在每一门课教学中都力求突出重点,画龙点睛,讲清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即可,不刻意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不搞繁琐哲学和反复论证。

三是:强调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每期学员的培训重点、教学方法都有所不同。

四是:强调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毛泽东提出过著名的十大教授法:

“ (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解释);(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

并且在给抗大学员讲课过程中做了最好的示范。

五是:强调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现代高等教育理论特别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大学办成研究型的。抗大在这方面就非常成功。经常组织教员下部队代职,体验部队生活,亲自参加战斗,帮助一线指挥员总结作战经验,直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同时将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带回课堂。如平原游击战的教学。

六是:强调博采众长,兼收并用。

七是:强调“教、学、做”合一,精讲多练。如怎样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以上七条看上去有些散,实际上相互间有内在联系,其精髓是一个“活”字。由此联想到后来的“三十字方针”,即 “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此外,抗大的考试方法、案例教学以及“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的”个人学习也都有可取之处。

思考:

1、抗大的教育理念与当代西方最新教育理念有哪些相似之处?

2、怎样在企业内训中学习借鉴?

坚持在残酷的战斗和艰苦的环境中摔打锻炼

1、军队的性质决定了对管理者的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管理部队、指挥作战所必需的意志品质。而意志品质却不是课堂上能培养出来的,必须靠环境的熏陶和实践的摔打。

2、关于艰苦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二千多年前孟子就有精辟论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毛泽东深得其精髓,年轻时就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且身体力行,通过各种方式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获益终生。成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后,他自觉地将这一思想融入抗大的办学理念及实践。

3、毛泽东将艰苦奋斗作为抗大学员必修的内容,反复强调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是磨练革命意志的“砺石”,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吃苦,不吃苦难成大事。

4、在抗大的一次演讲中,毛泽东提到一位学员给他写信,说到抗大后什么都没学到,只学了爬山。毛泽东说,这位同学看问题有片面性,不知道爬山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之一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光说不做的,要做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谓爬山也者,就是吃苦耐劳的锻炼之一。

5、毛泽东的这一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军的育人思路。军校的教育理念及育人模式。

6、抗大学员生活之艰苦,条件之恶劣,恐怕在人类教育史上绝无仅有。毛泽东曾经将抗大的办学条件概括为“四个没有”: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办?毛泽东给出的办法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7、 抗大的领导、教员和学员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没有校舍,就自己动手挖窑洞;吃的、穿的严重不足,就开荒种地、自己生产;没有教科书,学员就动手抄讲义;没有笔记本,就到处找旧线装书,翻出背面钉成本子;没有钢笔,就用笔尖、高粱秆插进子弹壳,自制“自来水笔”;没有墨水,就用桑葚汁或锅灰泡水来代替。可当年正是这种艰苦生活的锻炼,使许多入校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青年学生,包括一些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迅速成长为“立场坚定斗志强”的八路军干部。

8、延安时期抗大总校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毕竟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在敌后各根据地开办的一些抗大分校,则始终处于敌人的包围和进攻之中。日军在多次“扫荡”中都把“消灭抗大”作为重点目标。冈村宁次甚至扬言,“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肯牺牲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牺牲五十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9、抗大各分校常常是三天两头地打仗、转移。学员天天背着背包行军,坐着背包上课,一天到晚背包不离身,成为名副其实的“背包大学”。学员们经常将要学习的内容写成学习牌,行军时挂在背包上,让身后的学员边走路,边练习、演算。教员在队伍中来回穿插,布置作业,解答问题。行军小休息时,学员们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大休息时,教员就地组织上课或讨论。按当时的说法,这叫“识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

思考:

1、企业内训要不要培养管理者的意志品质?

2、对优越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皇帝”、“小公主”,该如何帮助他(她)们克服“娇、骄”二气,迅速成长为堪当大任的管理者?

我觉得成立北京抗大光荣传统研究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自己长期在部队工作,退休以后开始接触到教育战线,包括教育理论,我感到中国近代有两个算是教育奇迹:一个是西南联大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有资料统计,上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的院士中约有1/3左右是西南联大的师生。再有一个就是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据不同统计口径说:抗大和它下设的14所分校以及5所陆军中学,一共培养了20万军队干部。

抗战结束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包括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加起来一共128万,有近20万干部,是抗大培养的,可见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最终战胜各种对手,赢得天下,之所以能够70年治国理政,其实和抗大对人才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总之,我觉得抗大留给我们一个精神宝库,确实应该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要很好的挖掘红色资源。抗大红色资源是个宝藏,内容非常丰富,大多数人都是从抗战精神来讲的,其实我认为:抗大不仅是以“三八作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代表的精神方面,很值得我们传承,其实抗大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多过人之处。

自己退休以后,因为从事管理培训教育,和地方同志接触的比较多,我讲三件事,可以让大家来体悟抗大这些教学方法的价值。

第一个,大概是2013年,我们曾经在红旗干部学院办过一个培训班,当时是中央组织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的一名副院长给我们讲了一课,他讲课不是现在这种老师按照课程大纲给大家讲述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种现在可以叫做翻转课堂的方法。其实就发了两篇文章,一个叫《抗大的教学方法》,一个叫《抗大的学习方法》。这两篇文章都是当年抗大学员自己总结出来的,但是每篇文章不长,就是5000字,发表在当年《八路军军事》杂志上。这个老师把文章发给大家,让大家看,让每个人看完以后谈谈感悟。

那次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大家看了文章以后都是眼前一亮,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反映的抗大当时的教育学习方法与现在西方这些年时兴的最先进教育理念相符合。大家都没想到我们的前辈这么有智慧,那么有前瞻性,在教学方法上有这么多的创新,能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我当时很震惊,按说我做过部队工作,对抗大有过一些接触,但没想到这两篇文章让我很震惊。后来我拿着这两篇文章搞培训,让我们部队同志看我们抗大当年是怎么培养人才的?我推荐过的所有人看到这两篇文章都感到非常震惊。

第二件事,这两年因为搞培训,也接触到很多地方公司,包括一些很有名的企业邀请,一是讲课,一是和企业交流。

记得有一次接到了华为公司一个高层领导的邀请,他想让我给讲讲战略预备队。我说我不是搞军事工作的,战略预备队我讲不清楚,我问:华为怎么搞什么战略预备队?华为不是一个公司吗?

他说我们任正非老总对军史党史非常熟悉,他最近提出了战略预备队的概念,就是我们现在作为体系内部的后备干部,他把后备干部当做公司发展的战略后备力量来建设。

后来我专门去趟华为,跟他做了一个交流,确确实实发现任正非之所以能把华为搞得这么好,他是非常自觉的从我们的党史军史中,包括从抗大的教学方法中汲取的智慧,比如说,他就提出一个理念,不要培养像咱们体制内设计好的课程,如果你自己要想在华为发展,要想成为中高层领导,不是公家掏钱让你培训,而是你自己花钱培训,自己花钱提升,进入华为大学。

华为大学是一年时间,但真正课堂教学仅25天,完成华为大学的公司创新理念、管理方法学习,剩下的11个月,组成战略预备队到“前线”去。比如说哪个国家和哪个地区的市场打不下来,组织华为大学的这些学员到一线,和一线的员工摸爬滚打,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或者哪一个科研项目攻关拿不下来,也是组织华为大学的这些战略预备队学员集体攻关。一年回来后总结自己的收获,其实这就是咱们当年抗大用的方法。

当年抗大,红军时期是山区游击战,抗日时期是在平原地区,平原游击战应该怎么打?其实大家都没有实战经验,那怎么组织教学呢?当年抗大是组织教员和有实战经验的学员到冀中根据地,边打边总结,最后总结实战经验,形成教材,然后在更大的面上进行教学。

任正非是不是受这个启发,我没有考证,但像华为这样最先进的公司,它的培训方法、培训理念和当年的抗大实际是非常类似的。

第三是,今年三、四月份我到广州参加活动,主办单位是一个管理培训公司,大概200多人,3、40个讲师,60多个销售,7、80个研究人员,专门研究课程开发。公司搞得很成功,一年营业额几个亿,在全国还是有影响。

公司提出一个理念,叫场景化业务赋能。什么意思呢?它不是给学员讲什么,不是请一些大腕大咖搞知识讲座传授,是看这个单位有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组织专家到你单位去调研,然后根据单位的需要设计课程。比如说,有些飞机上的乘务员为顾客服务,我们知道一般能坐飞机的顾客都是要求比较高的,那么经常会发生一些口角,那么遇到这一块应该怎么处理?

他不是理论上讲一套,而是派研究人员深入一线场景调查发生的情况,就像乘客一样到机舱里,在服务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再把这些问题提炼出来,然后开发课程。我听了老总介绍以后很受启发。

但有一个我听了以后好像不是特别舒服。他用了一张大照片,讲在美国的一个基地美军现在用的东西。因为当时正是阿富汗战争,他仿照阿富汗的街道、房屋,建造了一个村落,找了一些阿富汗人去扮演普通居民,当然其中有塔利班,然后它叫场景化,用这个来培训美军的官兵,和塔利班作战,如果你到了这样的村庄你应该怎么样?

因为阿富汗情况我不了解,但是听完以后,我就问:为什么讲美军呢?讲讲共产党讲讲抗战多好,我们抗大当年就是场景化。

当年抗大二分校在敌后,经常被敌人围剿,而且几度围剿,记得抗大当年就有一个方法,考虑地区整体一线敌人围剿,然后集中一天往外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如果跳晚了,出不去,又会给敌人包围,造成的损失就大了;如果跳的太早,那数倍于我的敌人肯定又会围上来了,这肯定是场景化。地图一摆,几路敌人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跳,这些都是场景化。

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我看过《王耀南将军回忆录》,王耀南将军当年在冀中培训民兵,他把个个村庄的民兵们集中在一起,教民兵如何埋地雷,该往哪儿埋,完全是场景化现场教学。

我记得有这么一个情节,一名战士扮演鬼子去扫荡,这个“鬼子”到老百姓家门口“当当”敲门,意思说我要敲门,我要进去。

王耀南说:“打住打住!你见过哪几个日本鬼子有敲门进去的,日本鬼子都是一脚踹门就进去了。根据这个情况,应该把炸弹埋在门框下,‘鬼子’一踹门,一下就炸了。”

后来我看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有这样的情景,好像王耀南还是电影顾问。

我想说这几个故事的意思,就是我们研究抗大,一方面要研究抗大精神,还有,确确实实抗大那么成功,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最快的4个半月,长的是一年,就能够那么成功的培养人才?

记得抗大三周年的时候,时任抗大教育长的罗瑞卿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不管什么人,只要参加我们抗大一期的学习,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我就能把你培养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合格的八路军干部。”

我觉得抗大培养干部真是教育史的奇迹,值得我们好好的研究,很好的挖掘。近日,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个探索,讲矛盾论的普遍性,矛盾论的文章我们怎么讲?总书记提出了辩证思维,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难不难?怎么学会掌握辩证思维的本领,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一堂课大约20分钟,我们给出50道题,你自己测一测,能不能做到辩证思维?测完以后,写在一个手册里。同时,我们大约收集了毛泽东同志16万字关于辩证思维的文章,而且围绕着50个问题、分门别类的整理。通过你自己的答案和毛主席是怎么认识和处理这50个问题的对比,大家都有感悟。

每个人准备一个故事,自己的、别人的,正面的、反面的,工作的、生活的都可以,小组讨论,推荐一个大会发言,老师组织讨论,可以点评,也可以不点评,只听大家发言,然后,再把50道题重新测一遍,看有没有提高,有什么变化,什么结果?最后发现,有些分确实高了,有些分反而低了,凡是需要提高认识的,看过毛泽东主席文章的,大家讨论交流后,确实有了认识上的提升,凡是能力方面的问题反而给自己打了低分。原来感觉自己思维能力不错,再看毛主席的文章后,认为自己还差的远,反而打了低分。其实,高低分不是最主要的,遇到问题经常看一看手册,看看毛主席怎么说的,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手册设计了12个月,希望每个月测试一遍,看看到年底的分是不是和最初没写之前有没有什么变化?其实这就是现在西方讲的翻转课堂。不仅是小学生,而是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每个人原有的经验和智慧,大家讨论交流,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探索。

今年年初,党中央下发了《最新的干部教育5年规划》,还有修改后的《干部教育条例》等,其中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看了以后很受启发,但是我有一个感觉,条例也好,规划也好,列出了近十种新的方法,基本都是国外传来的行动学习、翻转课堂、沉浸式讨论、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现在要求很高,好东西我们应该学,但是总跟着别人后面学,怎么才能超越?我倒是觉得,其实我们应很好去研究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怎么培养干部的?我们有哪些成功经验?再和西方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对比着去思考,可能会得出一些完全不同的结论,形成自己的教育培训理论,更好的为这个时代贡献力量。

【作者:李凯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