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夜晚特别漫长,尤其是农村还没通电的时候。
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家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靠自制的煤油灯照明的。煤油灯通常利用那种装西药丸,带金属盖的玻璃瓶自制的。挑选一个大小合适的玻璃瓶,在金属盖子上打个孔后,安装上一个金属管子,把金属管子固定在金属盖上之后,在管子上安装上灯芯。玻璃瓶里倒上煤油后,让灯芯的一端浸在煤油里,这样一盏煤油灯就做好了。再把煤油灯装进一段带竹节的毛竹里,这样一盏能拿着在家里四处行走的煤油灯就做好了。
为了节省煤油,天色暗下来之后,便早早的入睡。因此,在农村是没有夜生活的,除了看电影。农村的电影通常是露天放映,都是免费的。一旦听到有露天电影放映,周边几个村庄就像过节一样,从十里八乡聚拢起来。
我第一次看露天电影是在外婆家。外婆的村子在文成与泰顺交界地方,叫箬阳,是当时联云公社所在地。那时候箬阳村还没通公路,放映员要一头挑着放映机,一头挑着电影胶片从15公里以外的筱村走到箬阳。当放映员到了公社门前的小广场时,公社的工作人员早就搬出发电机在等着他的到来。
于是,他们几个人很快的在广场前拉起电影的幕布,在广场正对着幕布的地方,支起了一盏白炽灯和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上了一台放映机。公社里唯一的一名电工,用电线把发电机和放映机、白炽灯接好之后,就试着发动发电机。随着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广场中央的白炽灯也一闪一闪的亮了起来。
近水楼梯先得月,听到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广场周边的村民就搬出凳子,摆在了放映机的旁边。外婆家到公社办公楼不过百米的路程,听到发电机的马达声响起,正在餐桌前吃饭的小舅立刻在放下碗筷,跑到院子里,朝对面望去,发现白炽灯也亮起来了,便跑回餐桌,一边催促快点吃饭,一边端起碗飞快的把饭菜往嘴里扒。
当我和小舅搬着小板凳到小广场的时,发现放映机旁边早就一圈一圈的摆满了凳子,凳子上也三三两两的坐着已经吃过饭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小舅在离放映机最近的正前方放下了凳子,小舅告诉我,放映机附近的位置是最佳的观影位置。
我环顾四周,发现一块洁白的幕布的四个角紧紧的被拉在四周的电线杆上,幕布的前方还放着巨大喇叭,广场的不远处的一家还有一台红色发电机的马达“突突突”的叫着。
随着广场上的凳子越摆越多,和公社干部一起吃晚饭的放映员也来到了放映机旁,开始支起放映机,按上电影胶片,这时,大家纷纷都在自家的凳子上坐了下来。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耳边一直响着发电机的马达声,但是一点都不影响我们津津入神的看电影。反而在一盘胶片播放完更换胶片片的时,随着白炽灯的亮起,把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从剧情中拉回现实,时不时的让人发出一阵懊恼的呼声。
在我奶奶家,看露天电影就没那么方便了。奶奶的村庄在文成的飞云江边,离当时的花前(方前)公社有近3公里的路程。当有听到公社有放电影的消息时,由于路程较远,几个堂哥吃完晚饭后,只带上家里唯一的豪华电器,手电筒就去看电影。到了露天电影现场,由于没带凳子,或者坐在后排的墙上,或者爬到旁边的树上,有时候,就到银幕的反面找个位置坐着看电影。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打着手电筒的堂哥在队伍的最后,大家一边讨论的电影中的情节,一边赶路,近3公里的路程,转眼就到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露天电影的内容几乎都忘光了,但是打着手电筒走夜路的情景却让我记忆犹新。小时候的夜空,要么月明星稀,皎洁的月光能把人在地上照出影子,要么就是整个夜空繁星点点,这个银河清晰可见,在夜空中显得深邃而高远。细细想来,这样的夜空已经几十年没见了,此刻想起,也是让人回味无穷。
在包产到户前,在温州很多农村有不成文的约定,如有,外村人来偷盗本村已经成熟的番薯、玉米等农作物、鸡鸭等家禽或破坏了本村的资产,只要被村民抓住,就要罚对方在村子里放电影。也有的家庭在筹办老人做寿等喜事时,请来放映员给大家放电影。因此,这个约定,让我在小时候看了不少的露天电影。
#秋日生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