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张灵甫74师上孟良崮的背后原因:南京神秘王牌特工尽在掌控中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4-08-22 16:01:28

从战争哲学上来看,战场的成败一直都不仅仅受限于单一因素,而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条件在碰撞之后形成的一个概率性的事件。举个例子,74师在1947年5月被华野全歼于孟良崮地区,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博弈过程。这其中双方的火力人员以及指挥官之间的战术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然了,相比于这些正面的硬碰硬,其实背后的情报对战局结果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他实在太牛了!牛到什么地步?单单凭借一己之力制定的作战计划让74师偏离原有的作战路线逐步进入到了丘陵地带,完全削弱了重机械化步兵师在平原地带作战的优势。

让优势的美式装备反而成为战场上的累赘,为74师的覆灭提供了先决的条件。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为何他会有如此能耐?

平原地带的74师太凶了

从1946年开始,国民党军就陆陆续续的开始频繁出动,他们的目的自然是占领解放区抢夺地盘。

而国民党军在战术和作战策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他们的作战方针还有战术已经没有办法与解放军的运动战相比。

这在战略层次上,就处于一个相当明显的对比状态:运动战战术的水平,在当时远远超过国民党军在跟日寇作战时候的那种死板的攻防战。

从战术的专业角度来讲,这相差的不是一个等级的事,而是被甩了很多条街。

当然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这篇文章就不多做研究了。

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当时国民党军在面对解放军的运动战的战术之下连连后撤,基本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抗。

比如粟裕将军在苏中七战七捷,首次对阵黄伯韬的整编25师就大获全胜,让黄百韬惨败收场。

然后又跟李延年兵团进行了一番对决,结果李延年兵团也被全歼。随后,国民党整编六十九师的中将师长戴之奇也兵败自杀。

戴之奇自戕

可以说,华中野战军一开始就将国民党这些将领打的丢盔弃甲,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无奈之后,派出了他们眼中的厉害角色:驻守在孝陵卫的御林军整编74师,企图以装备上的绝对优势来形成战略反超。

不得不说,一开始的时候在平原地带,面对74师那些在当时看来最顶级的美式装备,我军在战略上,当时出于出于避免损耗严重的考量,并没有跟74师硬碰硬。

对方一个师接近3000多支汤姆逊冲锋枪的火力密度,属于双方阵营的头等位置。

还有数量庞大的重型火炮以及美式的60毫米迫击炮,轻重机枪加起来1400多挺,这种火力装备,与其正面樱锋,显然会吃大亏的。

然而我们我们这边就没有办法治理他了吗?手段多得很。

因为广义上的战争定位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硬碰硬,很多时候隐蔽战线和后方的谋划,与正面的对阵同样重要。

这时候,一位神秘的王牌特工出手了。

而他这一出手,也直接导致胜利的天平向我方倾斜,因为这种信息和决策的主动权优势是碾压式的。

神秘特工出手打算治治74师的嚣张和锐气!

当时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内部有着很多作战参谋,包括南京国民政府所谓的国防部作战厅以及作战参谋室。

这些机构的设立都是出谋划策的,在古时候也就是谋士的角色。

在近代战争当中被称为参谋,这些参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制定作战计划,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军事委员会的作战指令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而当时为了应对74师在两淮和涟水一带取得的进展,一位名叫刘斐的人,时任南京国防部任作战参谋次长的神秘特工出生了。

桂系将领刘斐

刘斐的做法简单而有效,因为他是从源头来压制74师的。

既然对方的火力这么凶猛,那么就想办法削弱他的火力。

那么如何削弱呢?

作为作战参谋次长,他的主要职责和权限是很大的。

由他制定的作战计划会被蒋中正直接采用,然后交给集团军和一些战区去做参考。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战计划都会被顺利的执行下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制定作战计划的人才是调动军队背后的顶级操盘手。

有时候在蒋中正身边的话语权甚至要超过很多战区司令长官,更别提那些军长级别的一线指挥官了。

所以当时,刘斐就已经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74师不是一直在追赶着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嘛,而当时他们的战略任务就是企图寻找华野的主力大军然后与其决战。

因为山东兵团对国民党军来说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而在山东一带,更是国民党非常看重的一个区域。

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很重要,连接着东北和华北,是一个关键的通道。

如果能拿下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就会让国民党军掌握主动权,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战略构想。

而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构想,蒋中正直接派出了在他看来最为锋利的整编74师作为主力。

所以刘斐的作战计划的制定与蒋中正的战略是相结合的。

但问题就出在,74师是一个重机械化装备的部队,而美式部队的作战特点就是弹药消耗大,后勤保障的力度很大。

当然,所呈现出来的战斗力也比其他部队要更加强大,这是相辅相成的。

也正是看到了这个关键点,刘斐用他战略性的眼光,制定了一个让蒋中正没有办法拒绝的作战计划:

那就是让74师马上进军山东沂蒙地区,并寻找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蒋中正很快就就批准了这个计划。

随后,该计划也被刘斐以及国民党军的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郭汝瑰,连夜就传递给了粟裕和陈毅的手上。

重炮和战车上不了山,繁杂的弹药补给只能减半:这就是一个坑

74师在接到接到命令之后,立即毫不犹豫的执行了,因为这本身就跟这支部队的战略任务是相匹配的。

他们被蒋校长从南京调动投入内战,作战目的是相当明显的。

要不然调他们出来干嘛呢?还不如守在南京那个地方安逸的很。

正是因为他们手中的武器装备以及作战意志,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里面排的上号的,所以让他出动必然是作为主力先锋和核心部队来使用的。

作为蒋校长忠实的学生,毕业于黄埔四期的张林甫,就开始跃跃欲试了。

他带的74师三个整编旅一共2.6万人就踏上了丘陵密布的沂蒙山区。

这里说明一下,74师本身是一个军的配置,有3.2万人的庞大规模。

但当时由于在两淮和涟水作战的时候损失了一部分,再加上伤兵来不及恢复,而新兵又要经过整训才能投入战场,因此当时他的6个步兵团仅有2.6万余人。

从临沂再到孟良崮,张林甫一直都在侦测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

但由于事先得到了信息上的优势,华野在当时调动部队的情况都是非常小心的,总体上来看就是不让张找到他们。

而是一步步的根据刘斐所制定的作战计划,让他们一步步踏入到大山深处。

具体的战略意图就是让74师不得不放弃他们手下的重型火炮和战车部队,只让轻装步兵师携带一些轻便的冲锋枪,以及重量不是那么重的60毫米迫击炮。

就连当时他们的主力火炮75毫米山炮也仅带了一半。

因为当时配给他们的一个重型105毫米榴弹炮营并没有到位,当时整个74师的主力火炮只有一个团36门的75毫米炮营。

而带上山的不到20门,而且为了踏入丘陵后方的沂蒙山区寻找华野主力,他还下令力所携带的弹药仅为平时的一半。

因为那道路实在是太不好走了。

而他的重机械化部队中,很多重型装备都没办法用卡车牵引上山,比如重型战防炮,这种火力威力不比75毫米山炮小,当时他们可是有100多门,结果全部都没带。

又比重机枪和轻机枪弹药,那种美式武器的消耗量是很惊人的,也需要卡车运载。

可由于道路崎岖,他们所携带的这种弹药量骤减。

又比如全师总共有400多门60毫米迫击炮,如果按照正常弹药量,一门需要备弹20多发。

当时由于道路崎岖运载能力大打折扣,事实上每门60毫米迫击炮只携带了大约10发弹药。

这对于后面的步兵冲锋的火力支援是十分致命的。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汤姆逊冲锋枪的弹药。

这种近程火力凶猛的冲锋枪弹药消耗十分惊人,每一支冲锋枪备弹至少要在120发以上,可结果他们只携带了大约40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被围困三天,面对着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的正面围攻,可想而知他们在后续的作战过程当中弹药量需要省着用,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正印证了前面说的那句话,刘斐的这个作战计划制定的真的是非常的独到,而且一击致命。

由此,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经过了这么一番折腾之后,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具体打了多少折扣,大家可以自行计算一下。

得知一切稳妥,再加上74师6个步兵团在孟良崮山区的阵地位置,都已经被华野获悉。

粟裕这个时候下令,围歼整编74师的行动正式开始。

孟良崮上三天激战74师惨败,他可谓是幕后的顶级操刀者

至于战役的结果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

74师在孟良崮上大概抵抗了三天左右就被全歼了。

从5月14号一直到5月16号的黄昏,2.6万多人被压缩在了狭窄的几公里区域。

华野当时还调来了一个特纵,拥有74师并不具备的105毫米重型榴弹炮,数量有几十门。

而且重点是,他们的弹药量是持续供应的,而对手仅有不到20门的75毫米山炮,这在火力上已经形成了差距。

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74师是被全歼。

这跟那位南京国防部的作战参谋次长刘斐关系颇大。

可以说,他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已在战争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胜负。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