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28日,台北第一殡仪馆举行了一场葬礼。
数十万歌迷在馆外排起长队,在哀婉的乐声中走进灵堂,隔着水晶棺盖看偶像最后一眼。棺材里躺着的,正是当时火遍亚洲的歌手邓丽君。海峡对岸,大陆同胞也为邓丽君的英年早逝哀痛不已。有生之年未能到大陆演出,是邓丽君最大的遗憾,也是大陆同胞们的遗憾。
受时代局限,邓丽君在大陆一直饱受争议,就连大众最熟悉的李谷一老师,也曾这样评价邓丽君:“邓丽君不过是一个台北的小歌星,不值得我这么去挂念!”李谷一对邓丽君的评价,既带着时代的偏见,也带着她本身的骄傲。1983年,第一届春晚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节目组为了让观众们感受到春晚的欢乐气氛,采用了观众电话点播节目的形式。当时,观众呼声最高的就是李谷一的《乡恋》。在此之前,《乡恋》因为气声唱法遭到批判,甚至被视为“禁歌”。但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导演黄一鹤请示领导后决定播出《乡恋》。就这样,李谷一老师动人的歌声,得以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1983年春晚结束后,甚至连公安部都要为李谷一“保驾护航”。当时,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不愿意让她上“春晚”。因为1983年大年初一,团里安排了一场在深圳剧院的面向港澳地区观众的大型表演,门票早已售空,李谷一作为招牌演员必须出场。那时深圳没有高速公路和机场,李谷一参加了“春晚”演出后一天之内再赶到深圳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谷一作为当时全国最火的歌星,春晚节目组为了保证收视率,还是将她请到了现场。经过多方协调,最后通过公安部协调出一个方案:初一一大早央视用专车送李谷一到首都机场,赶上午8点多的飞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广东公安厅派专车接到人后,一路免检过边防到深圳的表演场地,从而确保李谷一当天晚上在深圳的演出。由此可见,李谷一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非常高,她本人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颇有些瞧不起邓丽君这样的“野路子”。1984年,东方歌舞团的演员朱明瑛在春晚舞台上演唱了一首《回娘家》,脍炙人口的旋律深得观众喜爱。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是台湾歌手邓丽君1982年的原创作品——《小媳妇回娘家》。朱明瑛非常喜欢这首歌,但当时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相对紧张,在春晚上唱台湾歌曲是不可能的。于是朱明瑛想了个办法,在申报歌曲时,将这首歌作为河北民歌报了上去。没错,邓丽君虽然是台湾歌手,但她祖籍河北,骨子里流着大陆的血。作为当时红遍亚洲的歌手,邓丽君的唱歌方式很是独特。气声唱法是邓丽君常用的一种演唱技巧,这种唱法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能够营造出如泣如诉、缠绵悱恻的情感氛围。然而,这种唱法所营造出的氛围,在大陆人看来是带有魅惑、低俗的意思的,因此邓丽君的歌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视作“靡.靡之音”、“大毒草”。李谷一也一度认为邓丽君的歌没有美感,听起来像催眠曲一样。其实,这正是因为时代背景,以及两人音乐风格和演唱方式的差异产生的误会。李谷一作为民族声乐歌唱家,对于歌唱技巧、音乐功底要求极高,而邓丽君的流行音乐风格颇具小资情调,在当时并不能被她完全理解和认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谷一对邓丽君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邓丽君的歌曲,在华人世界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拥有大量的听众,她的歌声陪伴了无数人的成长。当年,很多邓丽君的“地下粉丝”,宁可背上听靡.靡之音的帽子,也要通过翻录磁带听邓丽君的歌。《甜蜜蜜》《小城故事》的出现,让在旧时代中徘徊了多年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牛奶加咖啡”的甜蜜和美好。白天听老邓讲政治,晚上放松心情听小邓唱甜蜜蜜,这就是当时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邓丽君的音乐存在的广泛影响力是难以忽视的,李谷一在对邓丽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后,也认识到了她在音乐传播和受众影响力方面的杰出成就。李谷一后来表示:“邓丽君的演唱是真情实意的表达,能够打动人心。”但十分遗憾的是,这两位天后级的歌唱家,却始终没有机会同台演出。其实春晚曾多次邀请过邓丽君,邓丽君作为大陆人的后代,尤其是在得知自己在大陆有广泛的粉丝群体后,也非常想接受邀请去大陆演出。邓丽君曾幻想过自己在大陆开演唱会的路线:“第一站去北京,第二站上海,第三站西安,第四站广州……”但因为台湾当局的人身威胁,邓丽君始终未能成行。1995年,邓丽君答应参加央视春晚,但就在这一年她不幸离世,春晚献唱便成了永远的遗憾。葬礼这天,邓丽君穿着她生前最喜欢的粉色旗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由她的家人抱进了从美国定制的铜制棺椁之中。棺椁顶部是一个水晶棺盖,密封后可以让邓丽君的尸身50年不腐。之后,家人又为她戴上了项链,这是邓母特意送给女儿的。一切完成后,棺盖合上并密封,年仅42岁的邓丽君就这样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后人大概无数次想象过,如果邓丽君能来到春晚舞台,与李谷一同台献唱,她们之间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可惜,当邓丽君的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一切就再没有了下文。“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