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4年,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经历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的重创后,已无力与秦国抗衡。此时,赵孝成王驾崩,其子赵偃继位为赵悼襄王。就在赵国最为脆弱之际,燕国却因开拓辽西、辽东及朝鲜北部等地而实力大增,其君主燕王喜更是野心勃勃,欲趁赵国虚弱之机一举灭赵。然而,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较量,不仅让燕国折戟沉沙,更让赵悼襄王在秦国天才少年甘罗的巧舌如簧下,失去了五座城池。燕王喜与赵悼襄王的这场较量,竟成就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
秦赵兴衰战国破晓时长平之战后的赵国,犹如一头负伤的猛虎,虽不甘示弱却已难掩疲态。赵孝成王每日立于邯郸城头,目视西方,深知与秦国的较量远未结束。
在这场消耗巨大的战役中,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精锐,几乎倾尽了举国之力。战后的赵国,只能勉强维持自保,再无力与强秦抗衡。
邯郸之战虽让秦军铩羽而归,但秦国的元气很快就恢复了。不过短短数年时间,秦国便重整军备,国力不减反增。
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白起死后的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在成都平原上,一个改变历史的超级工程——都江堰拔地而起。
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巴蜀之地的命运。蜀郡太守李冰带领民众,历经十余载终于建成了这座水利工程奇迹。
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更为农田带来了充足的灌溉和肥沃的淤泥。李冰还开通了成都与长江水系的直接水运通道,让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
秦国的粮草物资从此源源不断,军队再也不必为粮食发愁。这让赵国的处境更加艰难,面对恢复实力的秦国,只能被动挨打。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取周九鼎,东周朝正式灭亡。这一年,秦国尉将军摎又大举进攻魏国,夺取吴城并收复河东。
赵国眼睁睁看着三晋联盟土崩瓦解,却无力阻止。面对秦国的步步紧逼,赵国的日子越发难熬。
就在赵国风雨飘摇之际,楚国为躲避秦、韩、魏的兵锋,被迫迁都巨阳。从此以后,楚国再不敢与秦国一战,赵国失去了最后一个强大的盟友。
燕国崛起谋划破赵局燕国在战国七雄中长期处于末流地位,直到燕昭王时期一切都开始改变。燕昭王伐齐大获全胜,掠得大量财富,让燕国的国力开始稳步增长。
到了燕武成王统治时期,燕国迎来了巨大的转折。公元前271年至前258年间,燕国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接连打败了拥有二十万控弦之士的东胡和殷商遗民建立的箕子朝鲜。
这场征战为燕国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燕国占领了辽西、辽东与朝鲜北部一带,拓地两千里,掌控了本溪、鞍山、盖州一带的铁矿和渤海北岸的海盐资源。
燕国还收编了大量东胡骑兵,一跃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新兴霸主。燕下都的建设更是彰显了燕国的强大实力,这座总面积达到近40平方公里的城市,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都城。
考古发现的燕下都遗址中,出土了多达十余万件精美文物。其中三十万平方米的冶铁工厂和大量超越时代的钢铁兵器,展示了燕国的工业实力。
在燕下都九女台第16号墓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模仿西周、春秋青铜礼器的成套陶明器。这些器物的数量达到了天子的礼制规格,显示出燕国君主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野心。
到了燕王喜继位时期,燕国的实力达到顶峰。公元前251年,燕相栗腹向燕王喜提出了一个诱人的建议:趁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趁虚而入。
栗腹的理由很充分:赵国的精壮男丁都已在长平战场上丧生,留下的都是些老弱孤寡。燕王喜对这个提议深感赞同,立即调集了六十万大军,配备两千乘战车,向赵国西北边境发起进攻。
然而,燕国的军事行动遭到了赵军的顽强抵抗。廉颇和李牧率领十万赵军逆击六十万燕军,不仅大获全胜,还斩杀了燕相栗腹,俘虏了燕将乐乘。
赵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了五百多里,直逼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被迫出面求和,这场旨在消灭赵国的军事行动最终以燕国的惨败而告终。
在北方争霸的过程中,燕国的实力遭到了重创,不得不割让五城给赵国以求和。这场失败让燕国的扩张野心受到重创,此后一蹶不振,逐渐退出了战国时代的权力中心。
赵王失算竟让秦得利赵悼襄王派兵追击燕军到燕都城下,正准备一举歼灭燕军主力。这场胜利让赵军士气大振,眼看就要彻底扭转赵国的颓势。
就在这关键时刻,秦国尉将军摎抓住了赵国主力北上的战机,立即率军对赵国发动突袭。面对秦军的突然进攻,赵国境内的防守兵力捉襟见肘。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连下赵国二十余县,斩首赵军九万。加上此前在长平之战中的损失,短短数年间赵国已经损失了近六十万壮丁。
与此同时,秦国年仅十二岁的天才少年甘罗来到赵国,以使臣身份拜见赵悼襄王。这位稚气未脱的少年展现出惊人的外交才能,他向赵悼襄王提出了一个看似诱人的建议。
甘罗以燕太子丹入秦和秦将张唐欲相燕为由,暗示秦燕联手攻赵的可能。他提议赵国不如主动割让五城予秦,以换取秦国归还燕太子、阻止张唐相燕,并断绝与燕国的联盟。
这个提议表面上让赵国付出五城的代价,却能换来秦国在赵伐燕时的中立。在甘罗的巧妙说服下,赵悼襄王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为表谢意,赵悼襄王还赏赐给甘罗黄金百镒、白璧二双。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凭一张巧嘴就让赵国割地,这一外交壮举让甘罗声名大噪。
有了秦国的承诺,赵悼襄王立即下令李牧率北军进攻燕国。虽然李牧一再进谏,提醒赵王应该联燕抗秦,但赵悼襄王执意要打。
公元前244年,李牧率军攻占了武遂、方城,并一举拿下上谷三十座城池,为赵国扩地百里。燕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惨重,实力大减。
然而赵悼襄王的胜利果实还没捂热,就主动与秦国分赃。在上谷三十城的分配上,赵国得十九城,秦国得十一城。
表面上看,赵国通过这次军事行动净赚了十四座城池,但实际上却中了秦国的连环计。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河间五城和上谷十一城,还成功离间了燕赵关系。
这场外交博弈中,赵悼襄王自以为占了便宜,却不知已经落入了秦国的陷阱。赵国得到的是表面利益,秦国获得的却是战略优势。
天命难违秦掌战国局燕国的衰败成为了战国格局变迁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国家,在与赵国的战争失利后,彻底退出了大国的行列,直到灭亡也未能重现往日荣光。
随着燕国的衰落,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在没有付出任何军事代价的情况下,秦国不仅获得了河间五城和上谷十一城这样的实际利益,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北方诸国的战略平衡。
公元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基为王。这位后来的秦始皇,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伟大征程。
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的局势每况愈下。秦国尉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占领了赵国的故都晋阳,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从此再未回到赵国手中。
紧随其后,秦将王龁南下重新占领了上党郡。这两次军事行动让赵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领土,而且完全暴露在了太行山秦军的火力范围之内。
秦国的版图已经稳定占据了半个天下,赵国的西部地区再也没有了安宁。面对这种局面,赵悼襄王不得不派遣李牧出使秦国,与秦相吕不韦商定和约。
赵国虽然通过外交手段赢得了短暂的喘息时间,但这种和平是建立在牺牲领土的基础上的。从长平之战到与燕国的战争,赵国累计损失兵力近七十万,失去城池六十余座。
秦国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行动,不仅扩大了领土,还成功削弱了潜在的对手。燕国的衰落和赵国的虚弱,为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北方的障碍。
历史证明,燕王喜的贸然出兵和赵悼襄王的错误决策,都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推手。他们的每一步棋都在不经意间为秦国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