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由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仍对它念念不忘。
这世间,能在人内心留下深刻印迹的事物,悲伤也好,快乐也罢,大抵都是美的。
而《我的阿勒泰》之美,美在景,美在境,美在自然,美在人心,美在简单、干净、纯粹。
但凡美的事物,就有这样神奇的魔力,它会自然而然地走进人的心里,即便时移世易,美一旦浸润过人的心灵,它所带给人内心的感受仍在,并且会越来越醇。
《我的阿勒泰》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也恰恰因为它唤醒了很多人内心,对美好、真实、自由的向往。
蒋勋老师曾说,“美,就是回来做自己。”
而做自己,就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01人生有很多路,有些路会比较好走,于是走的人多。
在那许许多多的路中间,我们永远只能选择一条,你想选一条什么样的路去走呢?
选择相对容易、走的人多的那条路,似乎不错。
然而,人不是机器,不能去复制人生的抉择,在机遇面前,人还有一颗心,还有灵魂。
不考虑灵魂和内心的选择,可能只是表面上看起来轻松,实际上内心饱受折磨。
作家李娟,高中还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她喜欢写作,十几岁就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做了很多工作,也有些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唯有写作这件事,让她“受苦”,也让她的内心饱满且开心。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里,李文秀高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她在餐厅做服务员,却一心想要写作,想要成为作家。
周围的人嘲笑她,觉得她自不量力,将她的梦想当成笑柄,她们肆意取笑她,可李文秀不管不顾,她吃饭的时候写,睡觉的时候写,想到了就写。
她抽空去听成名作家的讲座,知道了“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后来,她离开大城市,回到阿勒泰,和母亲一起守着小卖部,在牧场上辗转。
一开始,李文秀觉得这样的日子很苦,她不想这样四处流浪。
可是渐渐的,她发现自己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淳朴的人心,温柔的自然,简单的生活,一点点涌入她的心灵,滋润着她。
她写阿勒泰的那些文章,得到了认可。
恰如李娟说的,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写,才成为现在的自己的。
写作,是一条前途未卜的路,或是冒险。
哪怕是再有天赋的作家,他(她)的文字也可能得不到认可。
如果放弃写作,去做其他工作,也许会赚到更多的钱,活出某种世俗的好,但他(她)真的会因此而开心吗?
不,一个人做的事情如果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哪怕他因此获得了再大的成功,在夜深人静醒来之时,他大概也会感受到灵魂的呼唤,感受到物质的空虚。
李文秀写作,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她想写出好的文章。
对于她来说,写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收获。
02巴太一头长发,英俊潇洒。
更潇洒的是,他骑在马上,奔跑在原野上,怎一个“帅”字了得。
巴太喜欢马,他在马场工作,连老板都夸奖他是最有天赋的养马人。
为了学习养马知识,他外出学习,和马场签了几年的劳动合同。
他出身游牧民族,家里还养着一堆牛羊,哥哥意外去世后,父亲一个人照管不过来,就亲自来到马场,将巴太带了回去。
为了父亲,巴太回去了。
然而,巴太心里一直都想回到马场,那是他喜欢的。
他希望,忙完了最忙的时候,父亲会想清楚,将家里的牛羊卖掉一些,让他回到马场工作。
他一直是这样希望的。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工作可以选择,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活下去,我们工作,是为了能活下去,但我们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工作。
这也就决定了,在选择工作时,我们不仅要看这份工作能不能为自己提供生存需要的物质,更要考虑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当然也能活下去。
可是那样的我们,大概很难真正活得开心,除非我们已经没有灵魂,否则我们会感觉和灵魂分离了。
那样的生活,又怎能算得上好呢。
而和灵魂分离的人生,不过是将肉体当成机器在使用而已。
03苏力坦是《我的阿勒泰》里面一个饱满的人物。
他固执而有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地方都通车了,转场的时候,大家坐在车上,赶着牛羊,顺着大路。
苏力坦不愿意走大路,他宁愿骑在马背上,绕路走仙女湾小道。
他喜欢打猎,曾是远近闻名的猎人,有自己的猎枪,禁止打猎后,他将枪藏了起来。
去坐火车,安检时,随身携带的一把小刀不被允许带入,于是他宁愿一路骑着马奔向草原。
他固执地守着自己,看似笨拙守旧,可这就是他喜欢的游牧生活。
离开了这种生活,哪怕物质丰富、生活方便了,他也不会开心。
最后,他卖掉了一半的羊,剩下的羊他自己可以照看了,这样他就可以继续自己喜欢的游牧生活,巴太也可以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面对时代的变化,苏力坦说:
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
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
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
他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而不是过别人觉得好的生活。
依稀记得黑塞讲过这样一句话:
我知道你说的那种生活很好,但我还是想做我自己。
这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标准,好不好唯一的标准,就是是否贴近自己的灵魂。
时代变了,很多人都害怕被时代抛弃,拼命追赶时代,追随潮流。
然而,当我们奋力追赶某种东西的时候,这种东西也会慢慢改变我们,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会变得跟我们周围的环境一样。
浮躁、不安、庸俗。
人生若没有自己的坚守,就是随波逐流,连停与走都不能自我决定,又谈什么忠于自我呢。
04《我的阿勒泰》中,张凤侠是一个敢想敢做、个性洒脱的女人。
丈夫去世后,为了谋生,她成了一个三口之家的顶梁柱。为了挣钱,她什么苦都能吃。
知道牧民会比农民相对富裕一些,并且由于牧场条件有限,牧民们日常买东西不方便,张凤侠便想到了将小卖部直接开到牧场,如此一来,她也过上了同牧民一样,需要不断迁徙的生活。
一般人想到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会望而生畏,张凤侠却乐在其中。
累是累了点,但她活得随性自在,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更宝贵的了。
辽阔的大自然,滋养了这方土地的人,也塑造出他们更为自由、坦荡、包容的心境。
他们在那片土地上生长着,自由且有节制地活着。
张凤侠想让一家人生活得更好,想挣更多的钱,但她又跟一般的商人有所不同。
有句话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张凤侠爱财,但她对金钱没太多执念。
张凤侠的小卖部里,有米面粮油等各种食物,也有一些简单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牧民们需要什么,会经常光顾,一来二去,大家熟络起来,牧民手头拮据了,就会挂账,而张凤侠习以为常,也并不催他们。
只要能赚钱的生意,她肯定会去尝试。而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人在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坚守,就有了美的风骨。
得知恋爱对象高晓亮打虫草的主意,一向洒脱的张凤侠,怒不可遏地制止,哪怕会为此受伤害,也在所不惜。
虫草若是被挖,牧场的生态肯定会被破坏,会让牧民的路,走得越来越艰难。
在利益面前,有人迷失了自我,有人守住了自我。
那段感情最后无疾而终,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两个人志不同,道不合,人生追求不同,人生底线不同。
高晓亮之前带着木耳去找市场,一去不回,等于欺骗了张凤侠的感情。
有人关心她的遭遇,她却一脸无所谓,村长当时就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最不需要担心的女人”。
她是个生意人,但眼里心里,并非利益最大。
一切所得,靠自己本本分分得来的,才最踏实。
人若是向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低了头,灵魂只会一天天矮下去。
在阿勒泰广袤的大地上,一切人和事都如此渺小,但有的人,灵魂高大,笔直地挺立着。
05再说朝戈和托肯。
在阿勒泰的牧场上,有一些人,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成了它忠诚的守护者,朝戈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后,更多外地人纷纷慕名而来,想在这片土地上“淘金”,这些人把目光瞄准了玉,接着又是虫草。
相比之下,本土居民不会不知道有些东西可以拿去换钱,但在他们内心,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良知。
而在广袤的阿勒泰,人们简单、淳朴、善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索取是很有节制的,他们放牧牛羊,以这片土地赖以生存,但又不会过度开采利用,以维持土地的平衡与再生功能。
他们对于所得满足且欢喜,生活颠沛流离,但人们眼里有光,对生活充满热情。
哲学家康德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与日俱增,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
诸如朝戈一样的人或许不曾深入思考过哲学问题,但那片广阔大地和星空,或许无数次教给他们,如何去爱,去生活。
在剧中,朝戈喜欢的人是托肯。
托肯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丈夫醉酒意外去世后,她和朝戈相互爱慕了。
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周围人都觉得,丈夫去世没多久就改嫁,这种事情“太丢人了”。
可是对于托肯而言,她命运里所承受的东西,是别人所不能感同身受的。
丈夫生前待她并不好,就拿最简单的生活来说,托肯每天在家带孩子、照顾家庭,洗衣做饭,哪也去不了。想要一个搓衣板,丈夫到死没能给她买回去,而在小卖部买酒挂账却能挂两千多。
死者长已矣,但活着的人,还得好好活下去。
托肯不过是想找一个生活的依靠,一个可以相依为命的人,她又何错之有呢。
她可以有新的开始,去选择一种更好的人生。
所以,当别人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时,她没有选择妥协和认命,而是勇敢地去争取了。
面对命运投来并不友好的一瞥,她也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内心。
06为什么我们经常强调要忠于自己的内心?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中年抛妻弃子去画画的人物形象。
他曾为了家庭兢兢业业当了很多年的股票经纪人,让家人过着体面的生活。
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他的一辈子。
然而,人到中年,他却抛妻弃子,一声不响地离开了,他要画画。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生活,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于是,他追随月亮而活着。
他内在的那个要画画的声音,使得他不能不画。
《皮囊》和《命运》两本畅销书的作者蔡崇达读后说:
这本书让我明白,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那就不得不深究一下,什么才是忠于自我?
忠于自我,可能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如果非要加一个标准,大概就是是否贴近自己的灵魂,贴近真正的美和善。
还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忠于自我,并非毫无节制和底线,仅仅服从于自己的欲望,被欲望驱使着去做事。
而是有觉知的,有智慧的,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一旦选择了,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人生免不了会受欲望的支配,但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辩别,低级的欲望很容易获得满足,更高级的欲望,则需要长久的忍耐和坚持。
07每个人都是自由的。
然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人的自由太容易被影响了,外界的声音,他人的期望,生存的压力,前途的焦虑,这些声音震耳欲聋,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内心的声音,太微弱,太容易被忽略了。
有太多太多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要这样,要那样,可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你要做你自己,你除了是丈夫、员工、父亲、儿子、领导,除了是妻子、母亲、女儿之外,你还是你自己。
而能否真正做好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这一生能不能真正活好。
幸运的话,一个人终究会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做灵魂渴望的事情,而不是迫于生存压力,被外界逼着去做什么。
但这样的人,并非生来幸运,幸运需要更多力量的加持:
或是种下了种种善因,积累了很多福报;
或是不断地试错,从挫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或是从未停止学习和探索——提升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乃至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一个人会以为自己足够了解自己,但其实,自我也存在很多隐秘的角落,是我们所无法透视和直视的。
正因如此,一个人才需要和自己做朋友,经常和自己对话,去聆听内心的声音,看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那些人性的弱点,是否不知不觉限制了自己、塑造着自己,也不知不觉构成了自己的命运。
忠于自己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可真正做到,甚至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
因为生命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也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发生改变,但无论再怎么认识自己,对自我的认知仍是有限的,有盲点的,人终究只能无限去接近那个“圆”,却不能真正画出一个圆,或成为一个圆。
诚然,除了自身的原因,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对人构成影响,生存的焦虑、外界的压迫……
可说到底,内在的限制,或许才是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但也没有一个模板可以明确地教给人,如何去做,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每个人所有的经验,对于他自己来说,都只是一次成为自己的实验而已。
不要将某个实验当成标准,也不要将某种人生当成样板。
在忠于自己这条路上,每个人都如履薄冰,无所适从,为此走过很多弯路,吃过许多苦头,但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就在路上。
文/不有趣灵魂&素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