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首先,在内容开篇之前,要明确告诉大家,患上抑郁后最好还是通过常规的治疗手段(药物加心理治疗方案)。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很多人介绍自己通过佛学走出了抑郁症的故事。其实关于念佛解决抑郁症这个问题,我有很多来访者都曾问过我。
事实上,如果你是通过学习佛学的一些哲学和世界观来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看法,那么佛学本身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但如果你要以迷信,觉得自己念几句“咒语”,或者出家就能治好抑郁的态度,那么大概你很难从中获得帮助,甚至还有走火入魔的风险。
那么佛学能够帮助到抑郁症的原理是什么呢?
在没有心理咨询之前,佛教其实提供着这样一个功能大致在汉明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在古时候还没有发明出来心理咨询这个专门解决人心理问题的专业时,佛教其实充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心理疗愈和疏导的作用。
你会发现,很多人在佛前痛苦的祈祷,然后把自己的痛苦默默讲出来这个过程是否很像你对着咨询师滔滔不绝讲着很多痛苦。虽然佛像不会说话,可是人们信佛的过程本质就把佛像“客体化拟人化了”。
所以即便佛没有帮你什么,但却起到了比昂所说的阿尔法功能,也就是帮助你承载心理垃圾和痛苦的作用。
其次,佛教中的慈悲心。这个本质上和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共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很多时候我们经历的痛苦除了一些事件本身带给自己的痛苦之外,更重要还经历着他人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所以做过心理咨询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痛苦的时候最让人崩溃的就是他人的落井下石,而当咨询师真正理解到你的那一刻,你会莫名其妙感觉痛苦减少了许多,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这个和佛教中慈悲本质是一样的,当我们的痛苦被理解和接纳的那一瞬间,其实痛苦会马上减少很多,甚至一些症状会消失。
佛教和心理咨询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原则:人类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我们越是有意识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能活在当下。
这也就是为何佛教总是关注人们的业力,心理咨询关注大家的早年经历,这些都是因果论。因为被过去的因困住,所以导致当下还在被那个“因”影响着,无法活在当下。
因为无法活在当下,所以痛苦焦虑抑郁强迫。
佛教修行方式和心理咨询技术的相似其实当下很多心理技术都是从佛学修行的方法演化而来的。
最著名的正念疗法其实就是典型以禅修理论基础结合心理学发明出来的,比如通过一些观察呼吸或者锚定在某个点上进行悬浮式不带评判的观察,这本质就是一种禅修其实。
像还有对我帮助很大的森田疗法,其实创始人森田正马本人就曾表示过自己是结合了禅修理论。因为日本和我们国家一样信仰佛教群体非常多。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未患病之前经常会执着某件事情而不能自拔,比如失恋了自己天天非要把对象追回来,如果追不回来就生活不下去等。
在这样的我执心面前,抑郁症油然而生。佛学鼓励人们学会平等看待任何事任何物,包括我们的情绪,佛学讲人们遇到痛苦的时候要学会明白无常,任何情绪来了自然会去,痛苦和倒霉事终究会转化。当我们可以接纳痛苦,痛苦也不再会更加严重的影响我们。
这一点其实和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尤其像。森田疗法鼓励人们面对痛苦要直面它,不逃避,不评判,不分析,这个观点和佛学非常类似。当我们可以做到不去排斥痛苦与痛苦共存,痛苦也就不会变的更加痛苦,我们也就得到了更大解脱。
其实随着心理学发展,现在人们也开始观察到东方哲学的一些智慧之处。像现在逐渐形成趋势的还有新诞生出的流派——佛教咨询。
截自香港大学授课型硕士项目介绍页面
美国心理协会也有一些佛教咨询的学术论文,其中有一篇就讨论了其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我们国家香港一所大学也开设了佛教咨询的硕士学位。
放下,看开?
如果把十二因缘看成这一世的轮回,那么就是认知理论,找到识改变有。 无明可以看作精神分析要寻找的潜意识。 入本心就是人本主义。 佛学就是满足解脱的需要。从现实世界讲改变认知,困难重重,人理性就没心理疾病了。但接受了缘起性空的认知,很多事也就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