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回忆录发表,粟裕机要秘书看后怒批:有人在故意歪曲历史!

历史详说员 2024-08-29 17:30:54

1995年7月22日,开国上将、原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病逝。11月,陈士榘生前所著的回忆录《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正式出版。

曾任粟裕机要秘书的徐玉田在拜读了这本书后,曾专门给“粟裕传记组”写信,指出书中存在在一些不符合史实的情况,尤其是本书的序文部分,更是严重地歪曲了历史。

在该书的序文部分,收录了陈士榘当年在华野参谋部的两位部下——王德、黄野松所著的文章《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不只是徐玉田,很多华野的老同志读了这篇序文,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原因是王德、黄野松在文章中极尽夹枪带棒、阴阳怪气、冷嘲热讽之能事。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的第一节说起。

第一节的标题为《竭诚拥护和支持陈毅同志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两位作者把陈士榘拥护陈毅司令员当成了陈士榘的一个贡献,这个措辞看起来就有些不正常,令人感到一头雾水——华野的将军,支持华野司令员的领导和指挥,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为什么又是“竭诚”,又是强调“正确”?

读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两位作者指的是华野历史上的一段往事:

1946年,陈毅率领山东野战军攻打泗县未克,两淮随即失守。两位作者煞有介事地说:

“当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困惑中。外患不可怕,内忧的阴影笼罩,一时难以驱除。由于泗县没有打好,淮阴没有守住,华中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把责任都推到陈毅和宋时轮的身上,甚至有人批评陈毅不执行毛主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指示;宋时轮也因此被免去了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职务。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对陈毅在淮北仗打得不好,而有些不满,并试图派徐向前来协助陈毅指挥打仗,当陈的助手。”

两位作者以一种奇怪的口吻描述的陈毅元帅当时的处境,说他“处在内忧外患的困惑中”,还若有所指地强调:“外患不可怕,内忧的阴影笼罩,一时难以驱除。”

两位作者似乎想以此来输出一个近似阴谋论的观点:当时“华中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想借此机会反对陈毅的领导。

且不说历史事实如何,就从他们行文的逻辑来看,这也是说不通的:首先,两位作者也认为,山东野战军在泗县和淮阴“没有打好”,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此也“有些不满”,还“试图派徐向前来协助陈毅指挥打仗”。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固然是不假,但赏罚分明也是自古带兵打仗的不易真理。仗没有打好,要不要分析、总结原因?要不要追究指挥者的责任?既然要,为什么这种正常的批评就变成了“华中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把责任都推到陈毅和宋时轮的身上”?难道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也是要把责任都推到陈、宋两人的身上?

两位作者接着写道:“陈士榘置身于党内和军内如此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对陈毅抱有极大的信任,怀着无比的同情……他十分敬佩陈毅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委屈求全,敢于责己,甚至以违心的自我批评,接受不公正的批评……”

“他深信最终解决华东和华中党内和军内的分歧意见,还得依靠陈毅,也只有他才能解决党内和军内的棘手问题。”

事实上,在战后的批评和反省中,无论是山东还是华中的同志,都没有否定过陈毅司令员的领导地位,包括中央派徐向前来,也只是让他当陈毅的助手,分担陈毅的压力。

两位作者用隐晦而弯曲的措辞,夸大了两军领导层之间的分歧,把“华中分局的几位负责同志”描述成了趁人之危,制造分裂的形象,这和历史事实是完全不相符的。

在这篇序言的第二节《积极参与制定作战方针和战役计划的决策工作》中,王德、黄野松这两位作者更是张冠李戴,歪曲事实,提出了一些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说法。

比如他们说,宿北战役结束后,按照之前的定下的计划,下一步是进行鲁南战役。这是大家共同决定的,也是中央批准了的。“可是,粟裕却坚持在苏北打74师,打淮阴”,而张云逸、黎玉则在12月20日建议回鲁南打26师,双方于是发生了争论。

是粟裕一意孤行,要强行改变中央和大家制订好的作战计划吗?不是的。

《粟裕传》记载,12月18日,中央指示陈毅、粟裕等人:“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使鲁南获得巩固。”这时候部队是要打鲁南的。

12月19日,我军突然得到情报:74师突然由涟水向北进攻。陈毅、粟裕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认为74军孤军冒进,可以先调主力南下,抓住机会将其歼灭。这是大家共同的决定,而不是所谓的“可是,粟裕却坚持在苏北打74师,打淮阴”。

12月19日和20日,中央两次回电,同意陈毅、粟裕暂时不打鲁南,而打淮阴的主张:“74师向沐阳前进,先打该师,甚为必要。”

白纸黑字,证据如山。哪里存在“粟裕却坚持在苏北打74师”,张云逸等人坚持要打鲁南的情况?

王德、黄野松两位作者说,在南下和北上的意见争执不休的时候,是陈士榘、唐亮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力主应该先打鲁南。中央军委在12月24日回电,赞同陈士榘、唐亮的观点,批准了打鲁南战役,这才有了鲁南战役最后的胜利。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是的。74师进犯苏北后,陈、粟和中央一度决心先打74师。但直到12月23日,74师却一直原地未动,企图等待和其友军集结后在继续北犯。他们的队形密集,不易分割,陈毅、粟裕随即就果断放弃了南下攻打74师的计划,并决定按照原计划进行鲁南战役。他们在12月24日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央当天就做了回复。

两位作者说:“这不能不认为:陈士榘和唐亮给军委电报和军委的复电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份电报,可能当时就没有鲁南战役了,而是要按照粟裕的计划南下了。上面的电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陈唐的电报作用远没有那么大。陈士榘将军是在鲁南战役结束后,才进入华东野战军前敌委员会的,他可能并不清楚中央和陈毅、粟裕、张鼎丞、邓子恢、张云逸、黎玉等领导层之间的决策过程。

再一个例子是两位作者对豫东战役的错误描述。他们的说法是:“豫东战役发起前,粟裕渡黄河南下,其基本意图是一心一意要消灭敌邱清泉的第5军,但邱清泉很狡猾,与75师等部密集靠拢,我军不好分割,粟裕先后几次提出好几个作战方案,均不能实施,不好打。粟裕日夜焦虑,冥思苦想多种方案,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

最后,粟裕向陈士榘、唐亮征求意见,陈士榘和唐亮建议他“勿为固定对象或固定地区所限”,粟裕才放弃了打邱清泉第5军,而做出了奔袭开封的决定。

对于两位作者的错误描述,《粟裕传》直接给予了当头回击:“他(粟裕)并不像有人说的那样,‘为一心一意打5军而冥思苦想’,也没有‘受固定对象和固定地域的束缚’……”

这样的描述,就差直接点名王德和黄野松的名字了。

事实上,粟裕从一开始就没有执着于要打邱清泉的第5军,他当时认为,我军兵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又是背水作战,所以打5军并不理想的方案。但中央给他的任务是:“以歼灭5军为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他不好强调5军不好打。

粟裕的处境是可以理解的,正如他所说:“我已经提过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的意见,不能总是不同意中央的决定吧。”

所以,此时的粟裕动员大家打5军,实际上心里却已经有了“先打开封,后歼敌援”的方案,只不过因为环境所格,他没有把这个方案上传下达,陈士榘当时自然也就不知道了。

两位作者认为:“陈、唐的建议对粟裕改变打5军的决心,并定下打开封的决策中,起到了促成和关键的作用。”这是不对的。

我们可以说,陈、唐两位将军和粟裕是英雄所见略同,却不能说他们的意见起到了“促成和关键的作用”。第一,粟裕并没有执着打5军;第二,粟裕很早就有了打开封的腹案;第三,陈、唐只是建议粟裕“勿为固定对象或固定地区所限”,但并没有提出去打开封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版权归粟裕,下决心的人也是粟裕,和陈、唐无关。

陈士榘将军在鲁南战役、豫东战役中的决策过程是发挥了作用的,但这个作用并没有两位作者强调的那么大。更重要的是,粟裕在这两个战役中的决策是关键的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远没有两位作者所说的那么小。

文章第三节《努力完成军委和前委富裕的作战指挥任务》,同样有很多非常明显的错误。

第一,1947年华野“七月分兵”后,陈士榘、唐亮率领5个纵队于8月初渡过运河,与刘邓大军会师。两位作者说:“此时,中央军委来电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能否起大作用。’从此,陈唐兵团即直接听命于军委,肩负起支援刘邓大军进击中原战略行动的重大任务。”

这完全不对,而且是明目张胆的歪曲。因为在47年8月4日和5日,中央军委两天内就连发4份电报,要求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作战。在8月27日,中央又在电报中要求陈毅、粟裕率领两个纵队加炮纵去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并没有所谓的“从此,陈唐兵团即直接听命于军委”。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尤其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央8月4日发来电报的原文为:“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5个纵队能否起大作用。”

两位作者粗暴而大胆地删减掉前面的一句“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迅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5个纵队”,却说什么“从此,陈唐兵团即直接听命于军委”,这简直是涉嫌伪造历史了。

两位作者又说,1948年2月20日,军委电令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主动靠拢,陈谢受陈唐指挥。“从此,陈唐兵团在豫西的作战行动即归中央军委、毛主席直接指挥。”

陈唐兵团是华野的一部分,两位作者却执着于让他们脱离华野的序列,直接归中央军委指挥,僭越上级的职能,这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全文最明显的,也是最为人诟病的一个段落是,两位作者说:“第三阶段最后围歼杜聿明集团时,粟裕在指挥中因疲劳过度病倒了,委托陈士榘指挥。他不分昼夜,亲临作战室值班,坐镇指挥,使他熟练的战场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淮海决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说法已经把陈士榘将军变成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指挥者了,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且,在陈士榘将军本人的回忆录原文中,也完全看不到类似的描述,不知道两位作者的消息来自何处?只能是臆想和编造。

把这样一篇低级错误连连,漏洞百出的文章,放在已故的陈士榘将军的回忆录的序言部分,显然是欠缺考虑的,这不仅是对陈士榘将军的不尊重,更是对华野战史、对历史的不尊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45 阅读:9121
评论列表
  • 2024-08-30 07:43

    粟总不容易啊,有这样的老资格的参谋长制肘,还能取得如此大胜,了不起!

    沃野运哥 回复:
    陈士榘资历不比粟总强,强在他是秋收起义的老人,有优越感
  • 2024-08-30 17:28

    陈士渠自已为是,刘邓陈对他看法很大,陈毅多次批评他。

  • 2024-08-30 18:55

    所以,陈被换掉,张震上

  • 邵一 54
    2024-08-30 10:57

    写的人太坏了

  • 福福 49
    2024-08-30 19:03

    粟裕战神

  • 2024-08-30 10:28

    要以军委电报和华野档案资料为基础,阐述个人在战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句话,要实事求是。

    好运连连 回复:
    粟裕能被伟人授第一大将就说明了一切!享此殊荣决不是徒有虚名!
  • 2024-08-30 11:49

    这作者粟裕的仇人

  • 2024-08-31 14:40

    好文章,可千万不要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文章欺骗大众

  • 2024-09-09 22:52

    人都不在了,具体什么样,要相关人员的回忆录及其它资料都要参考,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真相。

    用户10xxx59 回复:
    电报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