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风险提示
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被海量信息包围,在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各类金融消费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即使经常接收到各类反诈知识,很多互联网金融诈骗手段极其隐蔽且新颖,源起于无声处的蝴蝶振动翅膀,就可能让消费者不慎落入无底的“深坑”。值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之际,平安人寿江苏分公司分享一份“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请您查收。
案例介绍
一、莫名进账,拾金不昧
大学生小刘一日发现银行账号莫名收到汇款1万元,问遍身边亲友无果,心想一定是谁不小心转错了,正心怀不安,忽然收到陌生来电,对面的大姐言语非常焦急,说正是自己转错账户,该笔钱是给家人治病的救命钱,但自己不擅长操作手机,不慎转错账号了,善良的小刘一听,立刻表示自己要赶紧将钱归还,甚至没有考虑对方是如何获取到自己的手机号码,遂在对方的指导下,将钱转账回了“原主”账号。
二、莫名贷款,百思不解
半个月后,小刘收到陌生来电,对方态度强硬告知其半个月前在对方网站上贷款的1万元已到还款期,现在需要连本带利还款,否则利息将计入本金滚动,小刘第一反应对方是骗子,自己从未贷款,于是立即报警。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小刘半个月前确实通过网贷平台申请过一笔贷款,小刘一听立刻傻眼,坚称自己没有进行过操作,于是警方让小刘回忆一下近日来发生过哪些异常的事情,小刘想到了那笔从天而降又原路返还的1万元,又发现自己确实下载过该网贷平台APP,这才在警方的提示下还原了整个受骗过程。
三、信息泄露,酿成大祸
原来,这是一场策划周密的骗局,伏笔在一个月前就已埋下,当时小刘在刷短视频的时候,被偶然弹出的一个“免费测试信用额度”的广告吸引,闲来无事就点开,下载了APP,因该APP看起来很正式,没有戒心的他就直接跟着指引输入了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等信息,并进行了人脸识别认证。殊不知,这套操作将个人关键信息彻底暴露给了不法分子,对方利用获取的信息在网贷平台进行了实名贷款,这才是那笔“飞来万元”的真正来历。于是小刘就这样莫名背上了一笔万元贷款,事后,骗子再通过打同情牌的方式诱骗小刘将1万元转到对方的账户,完成了“雁过拔毛”。
风险提示
一、保护个人信息
日常切勿点击或扫描来路不明的下载链接、二维码等,在互联网冲浪时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提供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
二、转账前多思量
骗子会打着各种噱头让你操作转账,话术层出不穷,切记每次转账前多思考,有任何疑点都请停止转账,多方求证,可拨打反诈专线96110求证。
三、依法理性维权
不慎被骗,要收集手头一切证据(包括但不限于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第一时间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