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11日,一辆手工组装的轿车从上海安亭一处旧厂房里缓缓驶出,中国首辆桑塔纳(SANTANA)轿车由此诞生。
这种带着方方正正的车前灯、拥有“大平头” 的全新汽车,很快就在上海刮起了一阵时髦的风潮。
然而,德国《明镜周刊》的一位记者,在参观了当时就像手工作坊一样的中国厂房后,写下了这样的报道:“大众汽车将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并且这里几乎没有任何配件供应商。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事实上,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艰巨,当敲敲打打的手工作业和“小而全”的近代汽车工业体系,“遇见”精益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中外之间的差距就像一道天堑。仅以国内零部件体系为例,生产桑塔纳之初,只有收音机、天线、轮胎和小标牌可以在国内生产,其他都必须进口。所有的东西都加起来,也占到零部件总量的2.7%,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国产化率仅为2.7%。
时间来到四十年后的2024年5月20日,一切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全中国的汽车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迎难而上,打响了零部件国产化的攻坚战。1988年起,上汽大众更是从每辆桑塔纳收取2.8万元“桑塔纳国产化基金”,到1994年加上存款利息,累计接近100亿,为中国零部件体系建设“输血”。1996年后,桑塔纳国产化率由当初的2.7%提升到超过90%,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全方位成长。中国汽车工业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吴下阿蒙”,中国新能源汽车甚至已经在全球傲视群雄。
言归正传,在520这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官方节日”里,上汽集团和德国大众旗下的豪华品牌奥迪汽车联合宣布,双方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高端智能电动新车。
对外发布的新闻稿里有着这样表述,“奥迪汽车拥有强大的高端车型产品定义、整车研发和工程技术能力,上汽集团智能电动创新技术行业领先,双方将通过此次合作携手技术赋能上汽奥迪”。四十年合资合作,从学生到老师,由“技术输出”到“技术反向输出”,上汽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活动现场,上汽旗下零束科技被专门邀请做主旨演讲,介绍其业内首创的“银河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正式为奥迪未来的智能电动新车做背书。
实际上,零束科技就像华为的车BU,从事智能车技术底座和产品研发,两者的区别在于,华为的车BU还提供硬件服务,零束科技则只做软件业务。具体来说,零束科技专攻智能化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并支持搭载在具体车型上规模化量产,以及为这些量产车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和升级服务。实际上,德国奥迪已经把零束科技“强行绑定”,后者将从新车研发的最前期介入,为奥迪新车提供一揽子智能化“打包服务”。
短短几天后的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零束首次提出了“汽车就是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全新概念,把整车系统性“解构”为“感知、云端超脑、大小脑及线控执行机构”,然后按照类智能人架构进行系统“重构”:融合感知架构,把场景信息数字化;“云端超脑”部署AI大模型自学习进化;学习成果蒸馏到边端的“智慧大脑”,大脑从而你能够根据场景做出规划决策;“敏捷小脑”协调线控底盘,实现3个方向6自由度实时、可靠和稳定运动;最终,把智能电动车打造成高速移动的智能机器人。
零束科技还正式发布了智能车云管端全栈架构的路线图:零束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1.0实现“域集中”,重点攻关L2++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OTA;全栈3.0实现“中央集中式+区域控制”,重点攻关成本控制和L3级量产自动驾驶;未来的全栈4.0解决方案,重点攻关类智能人架构、AI大模型、AI OS,支持L4/L5级自动驾驶。
今年银河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已经分步“上车”,2025年将全面落地;将有效降低整车低压功耗,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倍,线束长度减少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30分钟以内。
零束科技CEO李君还强调,“出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不卷热闹,聚焦用户高频刚需的使用场景,比如小区窄道辅助,雨天补盲,困难泊车辅助,高速NOA”,“通过舱驾融合,以及上下车体协同控制,我们大幅度提升行泊安全性和驾乘舒适性,通过数据驱动让车越用越好用,做到人车路合一”,真正为客户和用户带来“大安全、大舒适、可成长”的智能化最佳产品体验。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同样属于德国大众的豪华品牌奥迪汽车,为何会怀着40年前一样的热情,拥抱上汽和上汽零束科技,共同做强合资品牌。这将是一次共赢的合作,40年前德国大众为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现代化,而现在上汽将为欧洲豪华品牌注入智能电动化的创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