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六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1-27 05:52:4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三十六讲

第三册 元、明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一章 清朝前期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 笪重光《书筏》对书法形式美的认知

笪重光公元(1623 - 1692),字在辛,号江上外史,亦称郁冈扫叶道人。他是江苏句容人,也有说法称其为丹徒人。顺治九年公元(1652)中进士,官至御史,曾巡按江南,因与明珠不和,被罢官归乡。笪重光擅长书画,其诗作也清新隽永,著有《画筌》《书筏》。

《书筏》是一篇简练的理论文献,不足三十条,单纯从书法艺术的形式技巧展开论述,进而延伸至形质精神层面。清朝中期的王文治在跋文中写道:“此卷为论书中无上妙品,其论书深入精妙之处,可与孙虔礼先后齐名并传,《笔阵图》都难以与之相比。”他的这番言论绝非虚美之辞。

一、“光”与黑白对比

在《书筏》篇首,宣重光指出:

笔之执使在于横画,字之立体在于竖画,气之舒展在于撇捺,筋之融结在于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于丝牵,骨肉之调停在于饱满,趣之呈露在于勾点,光之通明在于分布,行间之茂密在于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笪氏把书法的构成因素归结为“笔”“气”“筋”“脉络”“骨肉”“趣”“光”“行间”“形势”等,并将其与用笔、结构相联系。这里提及的诸多形式构成层面,前人大多有所涉及,其中“光”作为书法美的要素属首次被揭示。笪重光所讲的“光”,指的是字形、行间留存的布白效果,若这些布白安排妥当,便能形成韵律感。

书法不但要经营字形本身,还需经营笔画、字形所切割的空间。笪氏精于绘画,其《画 》针对中国画的空白处理提出过极为重要的思想,文中写道:“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遥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可见他对绘画中的实虚关系见解深刻。或许正是从绘画中领悟到光影效果的重要性,笪重光也意识到书法存在类似特征。

对于书法中的“光”,后来梁启超亦有阐述,他表示:“写字这件事,说来奇异,无需颜色,不必浓淡,仅是墨,且是均匀的墨,就能展现出美。写得好的字,墨光浮于纸上,看上去颇具精神。好的手笔,好的墨汁,数百年,数千年,墨光依然浮起,这种美,就称作光的美。”当然,笪氏所言之“光”与梁启超所讲并非完全相同,笪氏所指的“光”是书作画面的空白处,而梁启超所说的则是墨光。

笪重光对书作中黑白关系展开了细致剖析,他说道:

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原注: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

第一条把作品中的“白”划分成了两类。“匡廓之白”所指的是字中的布白,这种布白可随手进行安排;“散乱之白”指的是字外的空白,它涉及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必须依靠整体的观察和安排方可达成,所以他称其为“眼布匀称”。如此一来,便点明了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的关系,书写者不单要留意字内的布白,还得关照字外的布白。

第二条从字的效果方面而言,有笔迹的地方是黑,无笔迹的地方为白。他着重指出笔画应当圆,布白的地方应当方,如此才有对比效果。这自然是源自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笔画要圆是由于圆能够使笔画具备圆劲的生命力。在该条目的后续注解里,管重光把黑分成“肥圆”“细圆”“曲折之圆”,意思是存在粗细的变化,还有曲折的变化。将白分成“四方”“长方”“斜角之方”,这一分类显然带有西方几何学的意识。

笪重光对于黑白关系的剖析极具创意,邓石如的“计白当黑”之论正是以此为基础。(全文共计:1463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