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言理必言故、地理、历本之验在于天、效象度形

文字有思想 2024-09-20 04:30:30

言理必言故 明徐光启用语。理,原理,所然;故,原因,所以然。“言理不言故,似理非理也”(《简平仪说序》)。以为故不明,理亦不立,所以“一言一法,必深言所以然之故”(《历书总目表》)。强调探究所以然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学概念。《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指山川原隰等地貌变化的地理。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在论述各地区时,不仅记其山川、物产,更重于政区的建置与沿革、民族与人口分布、经济与民俗状况、城市与交通、一般祠庙与名胜所在、中土与域外交往,创立了以疆域政区为纲、兼有自然及社会内容的综合性地理学。地理一词,不仅有山川原隰等地貌、物产成分,还具政治、经济、民俗、宗教、胜迹等社会要素。

历本之验在于天 中国古代的一种历法思想。《汉书·律历志》叙述《太初历》制订颁用后,汉廷官员、学者在采用以何历指导天下之人行为用事上的争论,即在肯定与否定太初历中,用“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验证诸历推算的准确度,即诸“疏密”程度,以《太初历》为第一。由此班固得出如下结论:“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后,以日月星辰的实际运行来检验历法是否正确、优劣程度,成为治历的指导思想。但以人事说天象与历法不合之说依然流行。《汉书·天文志》的议论即与《律历志》所说相悖。《天文志》说,“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慧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祆、怪云变气”,都是“政失于此,则变見于彼”。以此解释历与天象不一致。《天文志》虽为《汉书》的一部分,但其作者为马续,而非班固,与《律历志》相悖也不足为怪。

效象度形 中国古代的一种科学方法。张衡《灵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认为分布于天地的万物具有一定形象。形象为人所感知,又被人据以考效、度量其物。空宇中物“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考效而得认识“夫日譬犹火,月譬犹水”。“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又考效天地形象,从而得出结论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仪》)又认为要考效物象,须先“立度”(《灵宪》)即度量其形;“通而度之”(《灵宪》)以量度来研究天地。又依据所量度的天球来计算日月五星运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方星巡镇,必因常度,苟或盈缩,不逾于次”。又本效象度形成果,从事拟象。“准之于浑体”,并由此改进观察用的浑仪和创制演示用的水运浑天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