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鸟笼效应":长期贫穷的家庭,多半有这3个不好的习惯

谢安迪说情感 2024-08-27 17:23:17

爱因斯坦曾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你是不是也曾陷入过这样的思维陷阱:

明明想要改变现状,却总是用老办法做事?比如想要减肥,却还是忍不住吃垃圾食品;想要存钱,却还是忍不住买买买;想要改善关系,却还是用同样的方式和对方沟通。

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上有一词叫:鸟笼效应,最早是由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

就是当我们得到一件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比如你买了一件新衣服,就觉得需要配套的鞋子和包包;买了一台新手机,就觉得需要各种配件。

这些看似合理的消费,实际上可能是我们陷入了“鸟笼效应”的思维陷阱。

长期贫穷的家庭中,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1、过度依赖“省钱”思维

有些贫困家庭的人,总是习惯性地追求“便宜”。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打折商品,甚至为了几块钱的优惠熬夜等商家活动。

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是在省钱,实际上会带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容易让人忽视提高收入的机会,陷入“省钱就是赚钱”的误区。

有位朋友告诉我,她的父母总是买一些便宜但质量不好的东西,结果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反而花了更多钱。

这就是典型的“鸟笼效应”:为了省钱而买便宜货,结果反而花费更多。

2、缺乏长期规划

很多贫困家庭往往只关注当下,缺乏长远规划。他们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小利益就轻易放弃更有价值的机会。

比如说为了省钱放弃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或者为了短期收入放弃做可能带来长期收益的事情。

我曾经参加线下活动遇到过一位开网约车的司机,他说自己原本有机会学习一门新技术,但因为担心学习期间没有收入就放弃了。

现在他后悔了,如果当初去学习,有了技能,现在可能已经有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不至于这么遗憾了。

3、消极的金钱观念

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很容易形成“钱是万恶之源”或“有钱人都是坏人”这样的消极金钱观。

这种观念会让人潜意识里排斥财富,甚至在有机会改善经济状况时也会不自觉地退缩。

我认识一位朋友,她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她“钱不是好东西”。长大后,她在工作中总是不敢争取应得的报酬,害怕自己变成坏人。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她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状况。

如何打破“鸟笼效应”带来的这些不良习惯呢?我有几点建议:

1、学会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

每次想要购买东西时,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我需要的吗?

2、培养长期思维

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小利,要学会权衡长远的利益。与其花时间去找便宜货,不如投资自己,学习新技能,提高收入能力。

3、建立积极的金钱观

其实,金钱本身并不邪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努力赚钱并不可耻,用赚来的钱改善生活质量、帮助他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你会把所有东西都看成钉子。”

跳出“鸟笼效应”的思维陷阱,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