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及其他书作欣赏

天骄谈文化 2024-08-27 22:21:00

​​​​

《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墨迹纸本,纵三十四点八厘米,横七十八厘米。此帖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九个字,在中国书法史上素有“天下第三行书”(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的《争座位帖》)之美称。现藏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故宫博物院”。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省眉州(今眉山)人。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忠。苏轼在诗文书画方面造诣极高。宋代苏东坡父子三人均入选“唐宋八大家”,道德文章,名垂青史。“三苏”中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

作为文学家,他引领了宋诗的新风尚,开宋词“豪放派”之先河,诗、文、词诸体皆擅。作为书画家,他倡导了“文人画”与“尚意书风”,书法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

宋元丰三年(1080年)。由于“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在蛰居第三年的寒食节,和着连绵阴雨,满腹悲愁地写下了这两首诗。

此帖字形左右敧侧,或大或小,行列之间参差错落,或疏或密,虚实相应,奇姿百出。堪称苏轼行书书法的代表作。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行书的用笔特色:

一、点画丰肥,如绵裹铁。

二、行笔正锋,参以侧锋。

三、“偃笔”作字,极少飞白。

四、藏锋圆笔,多有露锋。

五、横细竖粗,间有细笔。

六、运笔稳重,转换迅疾。

七、取法乎上,古意犹存。

《次辩才韵诗帖》(局部):

苏轼行书的结构特征:

字取横势、斜中取正、疏密统一、

左舒右敛、点画呼应、俯仰生情、

向背成势、迎让有致、大小错落、

真行相间、变同为异。

《宝月帖》(局部):

《答谢民师论文帖》(局部):

苏轼行书的章法特点:

行距分明,横而无列。

字字独立,大小交错。

左右震荡,整体平衡。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天头齐平,地脚参差。

《江上帖》(局部):

《洞庭春色赋》(局部):

《中山松醪赋》(局部):

《满庭芳·今谁存者》: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