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有两所全国最顶级的大学清华和北大。谁是北京第三校?现在可能有好几个答案,国科大、人大、北航、北师等校都可以来争一下。
不过在几十年前,老一辈的人对第三有个顺口溜:清华北大钢老三。虽然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现在也已经没人这么说了,但也足以证明这所院校的辉煌,而且至今依然是实力雄厚的一流211高校。
这个钢老三就是今天要说的院校:北京科技大学。
图源:北科大官媒,版权归其所有
01
钢老三的由来
之所以北科大被称为钢老三,是因为当年北科大成立的时候叫北京钢铁工业学院。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国防、建设工业和基础建设都离不开钢铁,而那时候中国钢铁产量几乎等于无,1949年,我们的钢产量仅15.8万吨,钢铁工业人才匮乏,于是在1952年就组建了中国第一所钢铁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更名北京钢铁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在那个年代,钢铁在工业生产中优先级是最高的,“以钢为纲”,随后出现了大炼钢铁运动。应运而生的北京钢铁学院,自然就成了全国明星,学生就业分配去向基本都是大家羡慕的钢铁行业。清华北大钢老三的称呼据说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
北京钢铁学院建校基础就十分亮眼,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
除了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北京钢铁学院还承担着培养未来工业领域的领导干部的重任。所以几十年来,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大批的党政及企业领导干部,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有40多位,在历届钢铁领军企业的管理层中,北科大校友比比皆是,47名校友当选为院士。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钢铁摇篮”。
随着钢铁产业的大发展,钢铁产能已经基本满足国内生产需求。单纯的面向钢铁领域已经无法再适应时代发展,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北京科技大学,迈向新的篇章。
02
北科大现状
1997年,入选211,2006年,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目前是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软科2024排名全国35,是211高校之首。
牵头建成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组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另外还有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共建),7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等。
以钢铁起家,学校拥有完整金属材料产业链培养体系,从上游的采矿、机械,到中间的冶金,再到成品材料。
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全部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3A类(冶金、科学技术史A+,材料A)的基础上,第五轮稳中有进,部分学科也踏入了A类,例如官宣矿业工程A-,材料进入第一方阵前列等等。
北科大虽以金属材料优势学科群为核心,但一直在完善丰富其余学科群,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控制科学、计算机发展迅速(第四轮都是B+)。
“十三五”以来,学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电弧炉炼钢复合吹炼技术的研究应用”“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性能特种粉体材料近终形制造技术及应用”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3
录取分数及就业状况
北科大物理类投档线,全国平均下来大约40-45名左右。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物理类投档线630,物理/化学类投档线629,不限组622,最高分645出现在材料本博贯通班。整体生源比较扁平。同城综合实力比较接近的北京交通大学(排名41名)物理类636,不限组630分,最高分657。
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3.68%,其中本科生89.12%(深造率55.94%),研究生98.03%。这个 数据还是不错的,尤其是深造率,符合北科大的实力。深造去向前三名为:国科大、北航、北理。另外清华北大55人。
毕业生到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61.37%,其 中 进 入 国有企业比例 43.56 %,机关事业单位比例为17.81%。
就业比例最高的三个行业:电子设备13.3%、钢铁冶金11.46%、互联网9.27%。
也就是说目前北科大就业去向已不再是钢铁冶金,而是面向整个社会。主要去向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
04
回顾与建议
北科大曾经辉煌无比,为国家钢铁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也是实力强悍的211高校。录取分数与排名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显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能在新工科上实现学科评估跨越,必将大大提高北科大的录取分数,
“求实鼎新”的校训也激励着一代代北科大人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备注:文中如有引用非自制的图或表均来自公开网络资料,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
图示为北京市2023录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