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时基金:浮亏300亿,还有心情玩“掼蛋”?

观点 2023-07-19 17:19:35

基民们要坐不住了。

1

业绩下滑,还搞掼蛋比赛?

根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掼蛋”已经成为金融人士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

“掼蛋”是一种四人牌类游戏,由“跑得快”和“八十分”等扑克牌局演变而来,并且与桥牌(麻将)同是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认定的智力运动项目。

根据红星资本局7月16日消息,近期,一张“巅峰对决,谁是掼君”的博时基金25周年掼蛋比赛图片就在网上流传开。

图片流出后,却引起了部分基民的吐槽:亏那么惨还有心情打掼蛋?

也难怪基民吐槽,因为就在7月15日,博时基金官网刚发布了博时颐泰混合(A/C)的清算公告,这也是博时基金今年第5只清盘基金了。

据悉,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24日,截至清盘,该基金A类份额净资产规模为0.34亿元,较成立之初缩水98.78%;该基金C类份额净资产规模为0.1亿元,较成立之初缩水93.42%。

经易简财经梳理,博时基金还有172只产品低于5000万清盘线,占全部产品(577只)的29%。

除了近三成产品低于清盘线,博时基金旗下产品换手率高也备受争议。

易简财经提到,博时基金旗下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中,超过一半的产品在2022年的股票持仓换手率超过300%,有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000%。

其中,博时沪港深价值优选基金在2022年的股票持仓换手率达到944.49%,全年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总额超过147亿元,但截至年末该基金规模只有11.3亿元,净值还下跌了24.27%,跑输业绩比较基准17个百分点。

激进的打法显然也没能挽回业绩。

根据博时基金在管产品披露的2022年年度报告,截至2023年4月12日,其中主动权益类产品(2022年以前成立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基金)业绩表现欠佳,报告期内净利润全部录得浮亏,净利润合计浮亏302.6亿元。

从年报数据来看,2022年博时基金营业收入53亿元,较2021年的57.6亿元下降约7.8%;净利润17.24亿元,较2021年的17.8亿元下降约3%。

净利润17.24亿元,其中,博时基金在主动权益类产品上累计收取的管理费就占14.82亿元。

也就是说,超过八成的利润来源于这些产品的管理费,但收了管理费的博时基金却业绩惨淡,还组织“掼蛋”比赛,两相对比之下,基民的心情可想而知。

2

基民亏,公司赚

基金通俗来讲,就是将更多人的钱集合在一起,交由专业人士打理。

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理性情况下是一种可以互利互惠的理财方式,但回归到现实,显然并不尽如人意。

以博时基金旗下的一款产品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1年4月,其业绩比较标准包括能源、债券、贵金属、农产品等相关指数。

根据天天基金网,截至2023年7月14日,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成立以来净值下跌56%。

从规模上来看,更是从成立之初的19.4亿元,大幅下降至不足5000万元。

根据面包财经的梳理,该基金成立12年间,有7年出现净利润亏损。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累计亏损3.41亿元。

长期亏损之下,投资者无奈选择“割肉离场”,而数据的另一面,却是博时抗通胀增强回报仍收取较高档位的管理费。

数据显示,基金管理费率达1.6%,托管费率为0.3%,此外,还有基金申购费率在0.6%-1.5%之间,赎回费率在0%-1.5%。截至2022年末,博时累计向基民收取4372万元管理费。

“业绩差,收费高”,显然不仅仅是这一只基金产品的问题,这家基金公司,乃至整个基金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1.28万亿元,仅4.34%的主动权益基金获得了正收益,其余超过95%都是亏损的。

而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合计1458.26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1425.87亿元还上涨了2%。

在二级市场的波动影响下,众多权益类基金产品出现大面积亏损。

弱势行情下,亏损由基民们承担,基金公司却实现“躺赢”,显然这样的模式并不足以服众。

随着证监会的介入,截至7月12日,已有近20家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将旗下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下调至1.2%/年,托管费下调至0.2/年。

3

管理规模下滑

博时基金看似是“旱涝保收”,风光无限,不过在浮亏超300亿还能营收数十亿的前提是,其管理规模足够大。

基金公司是按比例收取管理费,那么也就意味着,管理规模越大,收取的管理费用越高。

36氪曾提到的,至少2017年及以前,很多基金考核的标准是规模而非盈利。

因为只要把规模做大,即使公司投资收益不佳,也能靠规模获取不菲的利息和管理费。

但过于追求规模,也容易衍生出不少问题,比如依赖明星基金经理,比如基金经理一拖多等。

面包财经在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同为2012年加入博时基金的肖瑞瑾和曾鹏,二人各自参与管理的主动权益类产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达到10只,这在整个公募基金市场也是比较少见的。

按照基金业协会相关文件要求,“合理调配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只”。肖瑞瑾和曾鹏二人是堪堪停在了红线前。

面包财经指出,肖瑞瑾管理规模最大的产品博时科创板三年定开,2022年内回撤约33.22%,大幅跑输业绩基准,在科创板概念基金板块排名垫底。

曾鹏也不遑多让,根据2022年4季度报告披露,曾鹏在管产品持仓同质化较为严重,10只在管基金集中关注科技领域的新能源、生物医疗,以及消费领域的白酒。

像这样“一拖十”,对于基金经理来说也几乎到了临界点,大幅回撤、在管产品同质化等等问题在所难免。

从最终的结果上看,博时基金的确通过规模获取了不菲的利润,但这种规模优势正在减弱。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博时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8919.37亿元,排名第6位。2022年同期,博时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9537亿元,排名第5位。

费率改革也在通过降低管理费收入,来倒逼基金公司以收益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投资者,而不是仅靠收管理费“躺赢”。

说到底,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风控水平,才是基民们真正在意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