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极为常见,它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为情绪剧烈波动,在高涨的躁狂期与低落的抑郁期之间交替出现。
就现状而言,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因地区、研究手段及诊断标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然而,研究显给出,该病症的发生率大致范围,通常患病率处于1%至3%之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般在期青春期或成年早期首次出现,不过可能在儿童早期或成年后期被诊断出,其中,双相障碍 I 型与 II 型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I 型发病率相对较低,II 型则较为常见。
此外,性别差异或许也对双相障碍的发生率有所影响,部分研究表明,女性在成年早期可能比男性更易患上双相情感障碍,需注意的是,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较为复杂,因其症状与重度抑郁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健康问题有相似之处,而且,青少年情绪变化迅速,这使得准确诊断双相情感障碍面临更大挑战。
准确诊断需专业进行评估,包括详细的临床访谈、精神状况检查以及可能的生物标志物检测,鉴于双相情感障碍可能对患者的教育、社交和家庭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早期识别并干预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在治疗方面,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上,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可预防躁狂和抑郁症状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会谨慎使用抗抑郁药以缓解抑郁症状,但要警惕诱发躁狂的风险;躁狂期可能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控制兴奋和精神症状。
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青少年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掌握应对技巧;家庭聚焦治疗注重改善家庭沟通,向家庭成员传授双相情感障碍知识并提供支持;心理社会教育则提供疾病相关信息,让患者及家庭了解疾病、治疗及预防复发的策略。
社会支持和干预方面,学校支持可确保青少年获得合适的教育支持与适应性安排;社区服务利用支持小组、职业培训及休闲活动等资源,助力青少年融入社会。
生活方式调整上,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坚持健康饮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定期进行适量运动,改善情绪和身体健康。
应对策略包括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冥想;进行生活技能培训,提高解决问题、规划和组织的能力。
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无效时,会考虑使用电休克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长期疾病,需要持续的医疗关注和定期评估,应鼓励患者和家庭积极参与治疗过程,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效果,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更易发生物质滥用,所以需特别关注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