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800里加急有多快?为何连劫匪都不敢去抢,强盗:根本是找死

念桃说历史 2024-03-16 13:11:01

在科技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传递物品和信息都有着更为简洁的方式,物流、快递和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让天南海北的距离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曾经相隔千里的亲人朋友如今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视频通信,而以往看似千里之隔的南北,如今也已经实现了产品互通,这都离不开物流行业的大力发展。

而对于几百年前的古代来说,那时可没有如今发达的科技,别说运送东西了,就是官吏去一个地方就任都要走个十天半个月,所以如果想传递什么物品、书信那可就要费半天劲,且不说一些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运输会不会损坏,这些被运输的东西在路上也可能会被无端丢失。

那要是朝廷有特别紧急的东西需要传送怎么办,这就不得不说到古代的八百里加急运送,那么这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急又有多快?会不会在路上又被土匪抢劫呢?

什么是八百里加急

古代的通信技术非常不便利,为了传递信息,历朝历代都诞生了许多独特的方法,从早期的飞鸽传书和烽火狼烟,这都是统治者为了尽快传递战争信息的手段之一。

只不过这些手段都有着极大的弊端,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很多时候也容易被敌人针对,制造一些假的信息,可靠性不强,弊大于利的实际效果也逐渐失去了统治阶层的信任使用。

而相比于这些听天由命的传递信息方法,古代仍有着相对比较稳妥的传递信息方式,那便是八百里加急。

在各种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队小兵策马扬鞭,带着一封密信来到前线将军大帐,路上碰到驿站或拦阻的士兵,还不忘大喊一句:“此乃加紧信件不得阻拦,抗命者斩!”

这就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信件,古代的加急信件,在信上都会标注“马上飞递”字样,历史上最有名的八百里加急事件便是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

当时安禄山和史思明意图叛乱,唐玄宗还远在华清宫,距离叛乱之地还有将近3000里地,可即便如此,这份加急信件还是在第六天送到了唐玄宗的手里,其实相当于每天要行驶多达500里。

水泊梁山的戴宗算得上速度之快,也不过日行一千夜走八百,而且每次施完法术后还需要一定时间休息,如此来看这加急信件运送也是极为迅速。

古代承担加紧信件的马并非是千里马,不过也需要有良好的体魄,脾气急躁、不服管束的马是最好的使用对象,而这马的吃食也非常讲究,六分草料四分带壳的小米既不伤马,又能让马达到非常极限的“二十里速奔”。

马背上驿兵的选择也非常讲究,为了降低马的负重,驿兵大都身材矮小,而且他们在运信时都要半蹲在马背上 这样才能尽量减少风速阻力。

每隔二十里就会设置一个驿站,所以这种换马不换人的运送方式相当于利用最短的时间消耗马的最大运输价值,这样既完成了运送加紧信件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控制了传输成本,不过对于这些驿兵来说,他们的工作就非常艰苦了。

全年不但要随时待命,而且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要风雨无阻运送书信,如果迟到了那么不但驿兵要受罚,就连相关的驿馆馆长也逃脱不了责任,如果要是涉密的重要文书那还会罪加一等,掉脑袋也是常有的事,这也是风险所在。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既然这些驿兵承担着运送机密文件和军情的重点任务,那么最为重要的便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速度,一个是安全,总不能前方战事紧急等着后面的皇帝下主意定夺,这边的消息过了十天半个月还没送到,这不就误了大事了吗。

虽然驿站是每隔20里设置一个,负责运送的驿兵又尽可能的缩短运送时间,但是毕竟马和人每天仍然需要休息,他们不是可以一直运转不停的机器,这就不得不说说这套运输系统究竟有多快了。

在古代只要标注“马上飞递”的字样,那么每天至少要行驶300里地,按照驿站相隔距离来看,路上至少要换15匹马,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那么每天行驶400里,600里也是常有的事情。

每个驿站也会根据书信上标注的加急程度来选择不同的马匹,如果遇到“八百里加急”这样标注的书信,那么就要选择最快的好马,争取在一天半之内送达。

其实在各朝各代有关加急信件的运送规定也不尽相同,因为历朝历代使用的计量工具也不完全相同,例如汉代的马匹行驶最快距离是一天400里,到了唐朝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皇帝的敕令至少要500里。

当时唐朝的计量依据也与如今不完全相同,唐代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3米,1里则约是454米,负责重要加急任务的骏马也是御用马级别,这样才能在短时间达到“八百里加急”的最高标准。

到了清朝时,因为军机处的设立,加急信件的传递又被抬高了一个档次,文书要求一昼夜传递在600至800里范围内,尤其是到了清朝末年,从咸丰时期开始,清政府就已经开始连年战争。

因为战火不断,皇上又要要求对前线的战况及时了解,尤其是当时整个后方都期盼着一场旷日持久的胜利,所以也就出现了“红旗报捷”,只要前方打了胜仗,那就默认为以日行八百的最紧急速度向后方进行信息传递。

为了有关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性,驿兵还会提前做好保密工作,唐代时公文信件要用囊去封,封泥越多代表越重要,清朝时则采用“封桶”“夹板”等方式,外人是轻易看不到的。

为什么没人敢抢

驿兵护送机密文件的速度有了保障,那么是否足够安全呢?毕竟古代治安管理远远不如现在,那时候山贼横行,每个山头都有占山为王的草寇,官府虽然每年都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剿灭,但是效果甚微,更何况这运送间距过长,如果被有心的盗贼将信件截取,再回过头来敲诈勒索官府,这可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但实际上却根本不会发生。

首先,运送加急文书一般会根据押送的级别进行护送,当然这些护送的官兵并非和驿兵保持同等速度,他们的马也和这些驿兵骑得不一样。

但是上文我们说过,每个驿站间相隔不过20里地,这些驿兵在每到一处驿站时就会更换护送的军队,如果驿站之间有拦路抢劫的,那么两个驿站的卫队汇合后也能及时返回途中进行救援,虽然这些山贼打家劫舍看起来十分骁勇,但是那是面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面对武器装备更加精良的军队他们就相当于以卵击石了。

其次,山贼对这些加急的信件也不是太感兴趣,当时落草为寇的人大多都是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的穷苦人,所以他们打家劫舍也会选择那些有着丰厚家底的富贵人家,打劫的东西无非也是钱财、食物等资源。

官府运送的加急文件,无非就是几张白纸,说白了对这些土匪一点用也没有,总不能让山寨的弟兄们费了半天劲最后死的死伤的伤,回来还得饿肚子吧,到时候官府再派来追兵,费了半天劲还惹了一身麻烦,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最后,虽然绝大多数的土匪出于各种因素不会截取这些与他们无关的信件,但是朝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是对盗取加急信件制定了相关的刑罚举措。

唐朝律法就曾明确规定,如果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那么罪加三等,如果因某一人造成书信延误,而导致战事失败等重大损失的将处以极刑。

史料中曾经记载,唐朝时有一个官员处理被贬官员的加急文书时,本应该向河北和岭南两地发文,但他却因文件丢失只去了一个地方,事发之后这个官员被直接免职,丢掉的文件牵涉到了泄密,相关人员都被处以绞刑,土匪看见朝廷对自己人下手都这么狠,自然不会再去招惹是非了。

而在两军对阵中,为了避免加急信件被敌人截获,也会安排多人走不同的路线运送文书,这也是确保万无一失的方法之一。

结语:

“八百里加急”的文书护送距离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太过遥远,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不过是冷冰冰的数字,这加急文书有多急,护送的驿兵又有多辛苦这是文字所展现不出的,但这也是在那个封建年代,统治阶层为了尽快获得信息并做出决断所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

而对于如今来说,生活的水平在科技的发展下越来越好,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进步,开创更好的未来。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