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主人公曾打出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高旭评历史 2024-10-19 04:20:01

廖化的得票有点低哈,来帮他“助助力”。

已经写过的传记仅供大家参考:

马忠:在刘备心目中可以并肩黄权的他,镇抚南中多年,成为益州本土派唯一进入中央的人

张嶷:马革裹尸还的蜀汉名将,能打硬仗,会搞经济的他最后力杀数倍魏军而死

罗宪:二千退三万,击败入选武庙名将的他捍卫了蜀汉最后的尊严

演义里,廖化被戏称为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真实的廖化其实文武全才,军事能力一流。

两次逃生

廖化,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人。

身为沔南的豪门大族,在刘备取得荆州后,依然投入刘备阵营,在关羽帐下担任主簿。

襄樊战役,关羽孤军北伐,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谁料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

廖化跟随关羽突围,一路杀到临沮,仍被吴军擒获。

关羽和长子关平被害,廖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喊几句口号后也被干掉。

廖化走了第三条路:装死,更牛的是,他居然还拉着自己的老母亲一起出逃(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史料没有记载廖化是怎么做到的,但没有智谋、没有胆略怎能做成这件大事!

荆州治中从事潘濬、零陵太守郝普,你俩觉得羞愧否?!

廖化带着老母回蜀后,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莫非是孙权派来的间隙?三国里用间的故事不少,比如这篇:魏国最强间谍,刺杀蜀汉大将军的郭遁仅排第二,最传奇的那位有多牛呢?

此时刘备的大军已经开出成都,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遇到廖化,直接将他安排在了宜都太守岗位上(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宜都郡就在伐吴第一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备的胸襟非常人所及也!

蜀军后来在夷陵惨败,刘备再次损失了一大批高级将领,但是廖化继续神奇的表演,毫发无伤跑了回来。

随后升任丞相参军(之前坐这个位置的是马谡),迁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驻扎在蜀汉的最西陲。

丞相北伐时,走的是汉中、武都两郡,这也是廖化为啥在演义中没有什么出彩的原因。

北伐建功

238年九月,年逾五十的老将廖化终于得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史料没有记载廖化的出生年月,五十多是根据一句话推算出来。261年诸葛瞻统领朝政,廖化想同宗预一同到诸葛瞻住所拜访,宗预说了句: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

年逾七十说明廖化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将,简单计算下,这次北伐廖化差不多就是五十多的样子。

蒋琬率蜀军主力屯驻汉中,魏军按照传统思维,将防守重心都放在关中一带。

廖化发现魏军的漏洞后,主动出击,攻打魏国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当时驻于羌水的羌族首领为受封为羌侯的“宕蕈”,这个宕字就是宕昌的“宕”,全称为“羌侯宕蕈”)

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两人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欲夹击廖化军。

郭淮认为诸葛亮走后,蜀军无人,信誓旦旦的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

结果被廖化狠狠地打了脸。

廖化利用魏军兵力分散的弱点,先击败游奕的军队,随后再破王赟,后者在与廖化交战遭射杀(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打出了生平最漂亮的一仗。还有谁再说廖化只配打先锋?这完完全全就是魏延阳溪之战的翻版,详见这篇:魏国之前为啥没能收复丢失的武都阴平二郡?(魏延、姜维,两人谁的军事能力更强?)

证明了自己实力后,姜维每次北伐几乎都带着这位老将。

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于成重山筑城留守,挡住了郭淮的进攻,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

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干掉大将军曹爽。曹魏宗室夏侯霸素与郭淮不和,认为此番必然祸害及身,于是逃入蜀汉。

夏侯霸的叛逃对一心想北伐的姜维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夏侯霸之前驻守在麹山一带,他一跑,曹魏在陇西、南安的防守就空虚了。

姜维抓住良机,带着廖化翻越麹山进入陇西,但这次蜀汉遭遇了更强的敌人: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的郭淮、新上任的雍州刺史陈泰,还有姜维未来的最大苦主南安太守邓艾。

姜维不断出招,试图调动魏军,都被陈泰、邓艾识破,兵力不足的姜维无奈撤军退走。

说明下,这时的姜维还没掌握蜀汉军事大权,每次出兵的规模被朝廷限在了万人左右(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而在姜维主动出击时,为他镇守大营的正是老将廖化(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

之后廖化仍多次追随姜维北伐,履立战功,升右车骑将军,兼领并州刺史。

时人对廖化的评价相当之高: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廖化在蜀人心中是可与王平相比的名将。右车骑将军的他在蜀汉末年,已经跻身蜀汉大将前五序列。

但对于提拔他的姜维,耿直的廖化直接批评他的穷兵黩武政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姜维用兵次数实在太过频繁了!从第三次北伐开始,几乎年年要打大仗。

诸葛亮除了起初两年对魏用兵较频外,后面的北伐基本都要准备2-3年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姜维北伐的路线迂回范围更大,对后勤压力远大于诸葛亮时期的北伐。

看下史料怎么记载的:连岁出师,致民劳苦。

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姜维啊。现在对方有邓艾这样的超群智将,魏国的国力也强于蜀,年年用兵,蜀汉怎么支持的住。

果不其然,同年十月姜维在侯和被邓艾击败,退军驻扎于沓中。也许是理念不同,又许是打击报复,姜维最后还是将廖化调回了成都。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

如果廖化一直追随姜维,后主就不会从成都派他北上增援。

英雄暮年

​就在姜维屯兵沓中的次年,魏军大举入蜀。

魏军这次战略意图十分明确:邓艾、诸葛绪堵姜维,钟会率主力奔袭汉中。

后主刘禅派遣廖化去往沓中支援姜维,即便曾经有间隙,关键时刻,廖化依然放下了个人成见,决然北上。

这一年满头白发的廖化已经是七十余岁的老人,但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廖化誓与魏军死战到底!

此时形势异常危急,姜维已经被诸葛绪的三万人堵在了阴平桥头!(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

在姜维左右腾挪,不断调动下,诸葛绪还是上当了,放弃阴平桥头从孔函谷追击姜维。姜维迅速转向,急行军入阴平城,顺利和廖化回师(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

七十多岁的廖化和六十多岁的姜维再度相会,我的确指责过你用兵太频,但这不并代表我不愿与你携手共抵魏军,姜维也是如此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咱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报答刘备、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姜维打算赶往阳平关堵截钟会,途中得知阳安关已经被魏军攻克,姜维只能暂退白水关,此时从成都出发救援汉中的张翼、董厥大军也赶到了葭萌关(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

​几人商议后,决定退守剑阁。

不久,后方传来消息,诸葛瞻在绵竹被邓艾击败,成都形势不明。姜维、廖化等救主心切,决定绕道巴西,进至广汉郪县一带后,居然接到后主发布的投降敕令,令姜维与廖化原地向魏军投降。

将士们怒了!

一直保持对魏主动进攻的蜀汉居然就这么投降了?(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廖化的心也在滴血,主力大军尚在,怎么降了呢。你爹当年可是百折不挠,即便当阳溃败,只有数百残兵,依然没有向曹魏低过头啊。

但是后主已经下令,还能怎么办!

后来成都再次爆发惊变,钟会谋反,魏军内部火并,姜维也在兵变中被杀。司马昭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后主再次起事,下令将后主在内的蜀汉众臣一起迁往洛阳 。

在去往洛阳的途中,廖化回眸往事,满心酸楚:

襄樊战役,关羽被吕蒙偷袭,丧失了蜀汉最好的北伐机会。

夷陵大败,刘备为陆逊所败,蜀汉又损失了最精锐的部队和一大批高级将领。

诸葛亮六次北伐,越打越好,最后打的曹魏军神司马懿不敢出营,眼瞅着就能还师旧都,可惜丞相又仙逝了。

之后蜀汉的国力日益疲惫,姜维虽然战术高超,也的确尽力,依然无法扭转魏强蜀弱的格局。

只是局势虽然日益困顿,但廖化始终没有忘记刘备的嘱托: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也许是年纪大了,也许是不堪旅途劳累,也许是蜀汉灭亡抽走了廖化最后的一丝倔强,老将军终于累了,在中途病逝。

作为见证蜀汉兴衰的老臣,廖化的忠诚、坚韧不拔的确令人敬佩!

觉得廖化不错,就投他一票:

2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