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各邦国徽章)
明世宗嘉靖六年,即公元1527年。
这一年,是丁亥年,属猪。
该年,西班牙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攻入罗马,开始了大肆洗劫,这一年被很多欧洲人当成是文艺复兴的结束之年。
西方大乱套,但东方一片好,全年并无大事发生,纵然是气候有点反常,西北有匪患,鞑靼扰边,而东南也有倭寇流窜,但此等小事,以本朝幅员之辽阔,疆域之广大,自然是见怪不怪,就更不必惊扰圣心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福建泉州府,一个叫做李贽的人出生了。
小时候的李贲,他和别人家孩子就不一样,他非常之聪明,可以说是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八岁经史子集道过目不忘,十二岁天下典籍倒背如流。
搁到现在来说,这就是神童。
李贽很反感倒背如流这个成语,因为把一篇文章倒着背诵,没有任何意义。
你看得出来,李贽对传统理念是有质疑的。
我们的封建王朝,是靠成百上千的文人们来治理远超过他们数量的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农民的,如果光使用粗鄙的武力来维持秩序,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并且任何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需要伦理教化,需要一种思想作为立国之根本,也就是所谓的礼,在礼的约束下,人们自觉的约束自己,遵守制度,社会才会趋于平稳。
而绝大多数的封建政权,都以儒学为帝国的思想基调。
然而,十二岁的李贽却写了一篇挖苦嘲笑孔子的文章,在当时那是轰动乡里,引起了轩然大波。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在把孔子尊为至圣先师的时代里,你这样抨击孔子,不是太大胆,而是不要命了。
而且,李贽虽然满腹才学,但是他对功名似乎不感兴趣,二十六岁,李贽轻易中举,但却说什么也不再考进士了。
朋友们请注意,不是考不上进士,而是哥们压根就不想考。
功名,这对古代读书人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你每天头悬梁锥刺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目的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登天子堂,为王佐才么?
(故事中)范进中举差点疯了,而李贽对这些东西是一点也瞧不上眼。
富贵人家的子弟,如明末徐霞客那种,人家不喜功名是因为家里有钱,足够他一辈子快快乐乐的到处溜达,但其实李贽的家庭条件并不好,他早年丧母,是父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父亲倒是盼着他做大官,但是李贽就喜欢做八九品的小官,所以考个举人够用了。
凡其青年时代,他干过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以及郎中,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我当官,就图我自己乐意当。
看得出,李贽是傲慢的。
嘉靖一朝的文臣暗流最为汹涌,但李贽讨厌官场内斗,他更发自内心的讨厌自己为了五斗米而弯腰,所以他不爱社交,跟同僚关系相当差,每天干完自己的活就把门一关,是谁也不说话,谁也不接待。
但是,李贽不是自闭,他关上门之后,他就开始研究学问。
一个十二岁就敢把矛头对准孔夫子的人,他身上有如烈火般的激情,他前卫奔放,追求自由,而吵闹熙攘的政坛只会让他觉得厌烦。
李贽和领导的关系也处不好,因为他压根就不认可明王朝大部分官员在程朱理学指导下的行事风格,所以他混的很差。
(李贽)
个人混的再次,毕竟是朝廷的官员,他自己总是饿不死的,可他已经长大成人,他是个男人,一大家子人要等着他养活。
结果,素来清贫的李贽拿不出钱来赡养家人,他的两个女儿竟然活活饿死了。
这是个清官,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倔强的清官。
时光如匆匆流水而去,岁月如疾疾野马奔驰,五十一岁,李贽竟然十分意外的得到了一个正四品的官职——云南姚安知府。
彩云之南,那是美丽的地方,是气候适宜,四季如春的宝地,可那是在现代,明朝的时候云南可算不上是块好地方,经济基础弱,地方设施差,那个时候的姚安更不发达,和当年王守仁去的贵州龙场也差不多了,一般人到这地方难有作为,可李贽不一样,因为他是个天纵奇才,他到任之后随便干了三年,姚安的发展突飞猛进,直接把去云南巡按的御史都给震惊了。
御史刘维说李兄啊,你是人才啊,你有惊天彻地之才,你这样的人应该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施展抱负,我一定要向朝廷举荐你。
为官数十年,罪没少受,苦没少吃,按理说这应该是李贽最后的机会了,如果不抓住,这辈子官场就没指望了,然而李贽前脚听说刘维要举荐他,后脚他收拾行李就辞职了。
面对这个怪人的选择,上天无言,可姚安百姓听说知府走了,纷纷出街送行,人潮汹涌,车马一时不能前。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李贽回家了。
他年纪大了,但是锋芒不减。
岁月无情,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刀刻一般的皱纹,这女儿坟茔旧,佳人红颜改,李贽成了一把老骨头了,他还能做什么?
答案是,他还能搞学问。
(李贽作品)
搞学问的大师都是长衫大冠,可李贽嫌麻烦,嫌费劲,干脆剃了个光头,以和尚的模样示人。
他写了很多书,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批评程朱理学的,宋代的大儒,如张载,朱熹,周敦颐,都被他骂了个遍。
李贽心中有一个执念,他要揭露假道学,揭露这些学说伪善的一面。
李贽的想法太多了,他痛骂男尊女卑,他反对重农抑商,他鄙视假道学,他厌恶贪官污吏,他更恨极了封建环境所带来的思想禁锢。
他的书籍一经问世,受到了热闹的追捧,他的门人弟子众多,而且几乎是全阶段全年龄全职业的,各行各业都看他的书,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深闺小姐,无论是农民樵夫还是达官显贵,他们都不远千里的来听李贽讲学,李贽甚至还收了不少女弟子。
他不要人们活在儒家观念的教条里,他不要人们被封建环境所荼毒,所压迫,他要人们追求自我。
那家伙的,一听李贽要讲学了,那简直是万人空巷,这哥们简直成了一个大众偶像。
可以说,李贽重开了他人生的第二春,他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了。
当然,说红火,指的是李贽的精神生活,他的物质生活仍然一贫如洗,甚至就连生病了都拿不出钱来治。
七十六岁,李贽已经很有影响力了,他这么闹,朝廷终于不干了。
李贽批评儒学,就是批评这些由儒家造就的文人士大夫们,官僚阶级们一来属于是和李贽本来就有矛盾,二来是怕他越闹越大,所以大臣们干脆向万历皇帝举报,想要整一下李贽。
但是要命的是,李贽除了写书讲学之外,他没有别的营生,他本来就当过官,《大明律》他背的比谁都熟,他绝对干不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你要整李贽,你得有理由,你没有理由,你凭什么?
于是,这帮侍孔子师,读圣贤书的儒学巨匠和名流们思来想去,连夜开会,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第二天他们集体上疏,污蔑李贽为老不尊,和他的多名女弟子有染,有伤风化,所以必须逮捕严惩。
万历人本来就不聪明,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皇帝说那你们就办吧,于是朝廷立刻把李贽的著作尽数焚毁,不准流通,并且成队的派出锦衣卫去捉李贽。
封建时代,统治者畏惧思想家的思想,但却又不敢以思想的由头捉拿思想家,于是他们只好编出这一桩桃色新闻来污蔑李贽。
眼见都八十多岁的老头了,你们这么埋汰人家,合适吗?
李贽讲学这些年,可以说是处了不少的朋友,五湖四海皆兄弟,他要是想跑,想藏起来,多少人乐意给他帮忙,可是他听说锦衣卫来捉拿他的时候,他立刻跳出来说,你们是来捉我的吧?快点把我带走吧,最好我能躺在木板上,你们抬着我走,不然我太累了。
对于死亡,李贽似乎无所谓。
他说,死有的什么的,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
(万历)
李贽以为他肯定是要死了,然而万历皇帝却并不想杀他。
李贽的书都给烧了,思想传播遏制了,李贽讲学的场所也给捣毁了,事儿就解决的差不多了,上天有好生之德,况且皇恩浩荡,何必动辄杀人?
所以,万历关了李贽一阵子,就打算把他给放了。
李贽被关了禁闭,但是待遇很好,监牢收拾的很干净,一应饮食俱全,还能读书写字,可当狱卒说李大人啊,朝廷宽宥,你犯的事儿不大,你可以走了,不过出去之后不许讲学写书了,到时候会有人专门看管你的时候,李贽愣住了。
出狱之前,监牢里专门来了个理发师给李贽修容,毕竟当年也是朝廷要员,要收拾利索的出去,才不失朝廷礼仪体统。
结果,李贽趁人不注意,空手夺白刃,一把抢过理发师的剃刀,顺着自己脖子就把自己喉咙给切开了。
大家慌了,说李贽你为什么寻死?
李贽鲜血如注,已经不能说话,用手在地上写了一行字:七十老翁何所求?
写完,李贽就死了。
加缪说,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正如李贽认为,自己出去之后,不再自由。
所以,他用一把剃刀重获了属于他的自由。
这是明末思想界的消沉,这是一代奇才的陨落,这也是李贽对封建王朝无声的蔑视。
[抠鼻]
他的思想真的超越了时代[点赞]
我有一幅时空元图,超越时代[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