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一帝,华丽谢幕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1-02 10:26:40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宋太祖赵匡胤 绘像)

开宝四年,宋太祖发兵攻灭了刘氏的南汉,屯兵于汉阳。

赵匡胤的这个举动,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别人不清楚,南唐皇帝李煜可是门儿清,这不就是老赵盘算惦记咱的江南么?

强悍的北宋步兵和骑兵所过之处,风烟尽头,扬起巨大的尘土,南唐的探子还在边境地区发现,北宋已经开始偷偷的建造战船。

什么意思,这摆明了是在为和南唐开战做准备啊。

在这种兵力的威压之下,李煜可以说是非常的惶恐。

那么这个时候,李煜的动作是,他去除掉了“唐”的封号,也不自称皇帝了,而是改称江南国主,说白了李煜的活动和他父亲李璟当年面对柴荣时,做出的举动差不多,那就是表达自己的归顺之情,皇帝我也不做了,我做个小国主,割据我也不割了,我愿意对你称臣,这礼仪制度方方面面的我都到位了,你赵匡胤总不至于欺人太甚吧。

赵匡胤当然不至于欺人太甚,因为赵匡胤的思路从来不是欺负李煜,欺负南唐,他的思路从来都是“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自从大唐帝国崩溃以来,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被我们称之为五代十国的时期,节度使自立,藩镇独大,枭雄频出,割据势力层出不穷,人们往往占据个偏州小邑就敢自立为王,赵匡胤就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崛起的,并且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方式,通过兵变建立了宋朝。

您想想,赵匡胤通过兵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当然感谢这一场兵变,可是他同时也害怕兵变,他更加明白,如果世道一直乱下去,如果做不到统一,做不到克复天下,那么北宋就会一直是割据政权,而只要是割据政权,那么都不用大规模,只需要小规模的兵变,就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他必须遏制住下一个赵匡胤的出现。

(乱世)

别人都不用说了,自己的老领导柴荣,说是英年早逝,是病逝,其实在赵匡胤看来,柴荣就是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伟大愿望而活活累死的。

柴荣不惜用生命去实现的东西,自己绝没有放弃的理由,所以,李煜又降身份又称臣,对赵匡胤来说作用不大,赵匡胤说你要真是心诚,你就入朝称臣,直接到我北宋开封来,你怎么着你得来见见我,这事儿你得当面跟我聊。

赵匡胤有事没事就派出大臣往南唐跑,有时候说要祭天,有时候说要祈福,有时候说要办个宴会,有时候说要整个节目,反正是以各种理由邀请李煜赶紧到北宋来。

李煜如果智力没问题,他肯定是不去,因为去了就没好,肯定是回不来,但是吧,这赵匡胤的邀约还都挺正式,挺正经,人家邀请你联谊,要请你吃饭,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使者过来,那是语气诚恳态度极好,简直是含霜履雪,芒寒色正,人家都做到这份上了,你还要拒绝,那你就是没礼貌,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了。

李煜也知道这么拒绝下去不合适,逼得他没办法,最后只能以身体有恙推脱,说自己病了,起不来了,实在是去不了。

宋太祖最后一次派使者邀请李煜入朝,派的是大臣梁迥和李穆,当然派谁去都不好使,李煜还是装病,说自己去不了,梁迥和李穆说李国主啊,我们这来请你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反正你来不来的,你掂量着办啊,李煜呢,也是忍够了,装够了,梁迥李穆回去的时候,李煜窝囊了半辈子,终于撂下一句狠话:

我从皇帝的身份屈节成为臣僚,侍奉赵匡胤的北宋朝廷,无非只是为了希望保全社稷和宗庙,可是你们苦苦相逼,以至于事情到了无法解决的地步,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不过是一死而已。

是啊,南唐李氏的皇帝们,已经卑躬屈膝太久了,他们已经无法再承受这样的屈辱,而对于李煜来说,赵匡胤的步步紧逼,使他不得不做出决定。

(南唐后主李煜 绘像)

是啊,说来说去,不过是一死而已。

人们常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可是在这一刻,当李煜连生死都已经看淡,都认为微不足道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李煜的言论,无疑是在和北宋公开决绝。

守着南唐的残山剩水的李煜都不装了,摊牌了,那么赵匡胤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耐着性子了。

其实赵匡胤早就知道,李煜看似软弱无能,但其实他比他父亲李璟要聪明,多年来,李煜明面上臣服自己,暗地里却一直在备战,这李煜白天派人到北宋来请策受封,晚上他就带人到长江中下游去布防,谁都知道早晚有这一天,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如此之快。

赵匡胤不再犹豫,他立刻派将领曹彬沿着长江北岸东下,正式开始了对南唐的进攻。

这场战争,我们称为北宋灭南唐之战。

可以说,北宋这边的阵容是十分豪华的,这甚至是从西晋灭亡东吴,隋朝灭亡南陈之后,古代战争史上很久都没有的那种大规模江河作战,赵匡胤派出五路大军进逼南唐,其中三路是步军,两路是水军,而主要发挥作用的,正是水面作战部队。

这第一路水军,从南平出发,沿着滚滚长江向东而去,直奔南唐都城金陵,第二路水军则出其不意,从悠悠汴水出发,走扬州而进入长江,也就是逆流而上,攻其不备的袭击金陵。

长江水阔,战船穿梭其间,激起层层浪花,战船破浪,江水为之沸腾,浪涛汹涌,楼船高耸,帆影重重,蔽日遮天,而千帆竞渡,密布江面,首尾相接,绵延数里,最后是战鼓声,呐喊声响彻天地。

这场景,这画面,这谁看了不迷糊啊。

(战船)

北宋继承的是后周的势力,而后周属于五代政权,这五代政权兴衰交替,大部分战争都发生在中原战场上,尤其从后唐开始,五代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一是统治内部的紊乱,二则是来自于北方的契丹人,因此五代政权主要培养的其实是步兵和骑兵。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这种级别的大战,这种体量的关键性战役中,赵匡胤却把主要决胜点放在了水军上,为此当时北宋时人都大惑不解。

可历史终将证明,赵匡胤的做法是对的。

因为,在北方作战和在南方作战,看似是一回事儿,可其实完全是两个概念,在北方作战,驱动战略制定的,是地形,谁占据有利地形,谁的胜算就大,可是在南方打仗,情况就不一样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很难说有什么地形优势,所以水面之上,比拼的就是谁的水军比较强。

赵匡胤的水军当然谈不上强,但是赵匡胤的准备更充分,他懂得抢占先机,懂得侧翼包抄,懂得迂回绕后,甚至还懂得在长江上搭浮桥,而南唐抵抗北宋的大体指导方针,相对来说是被动的,是想要靠长江天险来抵挡北宋军的入侵。

这南唐打仗的时候一被动,准备就不足,反应就慢,因此就会把宋军渡江的这个好时机给错过了,失败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北宋灭南唐是大势所趋,战争形势也是一边倒,不过意料之外的是,李煜似乎并不打算放弃抵抗。

战争开始之后,李煜立刻派出大将朱令赟领兵十五万,沿长江开始布防,并且寻求机会和北宋军决战。

同时,李煜积极的寻求外援的帮助,甚至不惜派人到北方联系契丹人,希望可以得到契丹人的支持。

(吴越国主钱弘俶 绘像)

吴越是南唐的老邻居了,两个政权之间从南吴时期就结下了仇怨,那矛盾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简直可以说是世仇,可是李煜到了这般境地,他是什么也不顾上了,火速致信当时的吴越国主钱弘俶,语气悲切,声泪俱下的说了这么一段话:

今日如果没有我南唐的存在,明日岂有你吴越的安稳,一旦改朝换代,赵匡胤做了天下之主,你吴王到时候也不过是开封城里的一介布衣而已啊。

的确,按照赵匡胤的计划,收拾完了南唐,那就该收拾吴越了。

这吴越和南唐的关系,就是唇揭齿寒,辅车相依,有南唐挡着,吴越相对来说还安全一点,没有南唐挡着,吴越门户洞口,吴越的兵力还不如南唐呢,面对北宋更是毫无胜算。

在李煜的设想下,钱弘俶不会连这么显浅的道理都不明白,所以只要南唐和吴越联手,不说击退宋军,至少抵挡一阵子不成问题,然后接下来如果契丹人愿意出手帮助,在北宋背后搞骚扰,赵匡胤首尾不能相顾,江南转危为安,那就指日可待了。

此时的李煜,正如涸辙之鲋,只要得斗升之水然活耳,但是,李煜也明白,吴越和北宋这几年打得火热,关系暧昧,钱弘俶未必有和自己一样的死战之心,契丹人倒是一个强大的外援,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自己迫在眉睫的困境,要如何解决?

所以,李煜还做了最后一手准备,那就是他开始在金陵城中积聚木柴,打算一旦都城失守,就引火自焚,以谢天下,死后也有面目去见先帝。

这个看起来文弱的艺术家皇帝并不一味沉浸在幻想之中,他了解战争的残酷,知道自己已经缓缓成为了枯鱼之肆。

李煜不想再忍受了,如果就连这样的命运他都能忍受,那么他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就成了废纸一堆。

想来这五代十国,枭雄成群,帝王林立,谁人撞得头破血流,也总要有人华丽的谢幕。

那便,让我李煜来做第一个吧。

参考资料:

《宋史·卷三》

《南唐书·卷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

作为诗人的南唐三主,《文史知识》 2022年第3期

南唐人物画中的色彩造型分析——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

1 阅读: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