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9日,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子女杨建华、杨秋华捐给平津战役纪念馆一本书——《战术思想与作战经验》。
这本书是当年东野于1948年1月总结过去作战经验编的一本小册子,后来下发给全军高级将领,杨得志后来得到这本小册子以后爱不释手,一直到建国后,还在这本册子上做了不少批示。
据说在平津战役期间,杨得志还手不释卷。
不过,可能也是因为看书看的太认真,杨得志后来在新保安之战中差点把35军放跑,以至于毛主席一连三封电报,措辞严厉,给杨得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当年,毛主席雷霆震怒,程子华、杨成武、杨得志三个兵团因为差点贻误战机,都受了批评。
一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落幕,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
几乎所有人都预见,东野必然南下,只是时间或早或晚的问题,在华北的傅作义虽然也有些惊慌失措,但毕竟手握60万大军这样一个资本,或战或和或走,他都是有资本的。
相比之下,我军在华北兵力反而不多,只有三个兵团,而实际上对付傅作义的只有两个兵团。
那时,徐帅正带着一兵团在山西打阎锡山,抽不出空来。
如果想要对付傅作义,就只有等到东野部队入关。
杨得志那时率领华北二兵团就驻扎在保定附近,作为机动兵力,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对于华北的形势,杨得志、罗瑞卿与耿飚曾有过细致的商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看法。
“还是想法子把傅作义集团留在平津最有利,他本来就是我们碗里的肉嘛。”
以杨得志、罗瑞卿为首的二兵团司令部,确实准确的预判了中央的想法。
1948年11月17日,杨得志接到了中央发来的电报:
“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李、李阻止敌人逃跑。”
杨、李、李即是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指挥的华北三兵团。
11月24日,杨得志又接到了毛主席发给三兵团并转给他们的电报:
“第三兵团撤围归绥,秘密东进,以奇兵突袭的方式进至张家口、宣化一带,等候东北主力入关。”
不仅如此,当时毛主席还下令,让徐向前指挥的一兵团缓攻太原,也就是说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初,毛主席就华北的情况已经开始布局。
11月23日,东野主力已经由沈阳、锦州、营口等地出发,为了麻痹傅作义,新华社的广播和报纸还播发了林彪在沈阳视察的消息,并刊载林彪的“讲话”,称部队要推迟入关的速度。
就在杨得志兵团按照预定计划调动期间,杨成武指挥三兵团按照预定计划发起张家口战役。
所有的高级将领都很清楚,毛主席的意图就是通过张家口牵制傅作义,既让傅作义无暇顾及东野南下的消息,又无法东逃。
当时,杨得志兵团按照计划,在紫荆关地区附近集结,随时准备根据战局变化,投入作战中。
如果傅作义大军来援张家口,就配合三兵团作战,如果傅作义打算夺路从海路南逃,杨得志兵团就要到天津、唐山一线去阻敌。
二事实上,傅作义确实忽略了东野可能南下的消息,甚至于他认为,杨成武在张家口地区的作战仍然如过去一般就是一次局部作战。
傅作义决心,趁东野入关之前,先击破我军在华北的攻势。他指挥麾下嫡系的35军以及驻怀来的104军258师驰援张家口,并命令驻昌平的104军的一个师驻扎怀来、驻涿县的16军移动到昌平、南口,确保北平与张家口之间的交通。
1948年11月30日,35军以及104军的一部抵达张家口。
应该说能调出来傅作义嫡系的35军,是个意外之喜。
杨得志听到35军出动的消息,就知道他们这支奇兵该动了。
就在出发前,罗瑞卿好奇的问了杨得志、耿飚一句:
“郭景云(时任国民党军35军军长)这个人怎么样?打仗有什么特点?”
杨得志幽默的说了一句:
“听说他有好多的‘点子’,不过在我们这里,这些‘点子’起不了什么作用。”
耿飚虽然没吭气,但一听到消息的刹那,手心儿里就开始痒痒了,张家口在解放战争初期,是晋察冀军区的首府,可因为部队在华北没打开局面,张家口失陷于傅作义之手,成了许多华北将士心头的一痛。
耿飚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
“现在,就要在这里解决华北敌军主力,夺回塞上名城,不管他什么王牌军、杂牌军,休想阻挡我们的脚步。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心里喊着:张家口,我们又回来了!”
1948年12月2日,毛主席给杨得志兵团发报:
“兵出紫荆关,直逼平绥线”
按照预定方案,杨得志率领二兵团出发,当时所有二兵团指战员都知道了35军被“调出来”的消息,一个个都激动的难以自持,有些干部战士甚至高喊:
“跟35军算总账。”
可就是在这个紧要的档口,却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意外。
1948年12月初,东野先遣兵团发兵攻打密云,因事先未能侦知敌情,遭到阻滞,不得已之下,抽调了11纵,这才夺取了密云(12月5日)。
傅作义接到消息,称有戴狗皮帽子的军队出现在密云,意识到东野已经入关,急急下令,让郭景云率35军撤回北平防守。
当然,有关密云之战是不是暴露东野入关的秘密,在时人回忆录中存在不少争议,也有人认为,东野百万大军入关,其实很难隐蔽,行军早就暴露。
不管如何,傅作义意识到东野入关之后,立即就下令,调35军回援。
这一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毛主席也有些措手不及。
本来,杨得志率领的二兵团还有充分准备的时间,这么一来,准备的时间没有了。
12月4日,毛主席一连三电,要求杨得志火速控制宣化、怀来等地,阻敌增援的同时,也要确保张家口的敌人不能东退。
毛主席电报之中急切的措辞,即便是时隔多年以后,也让杨得志、罗瑞卿、耿飚记忆深刻。
本来杨罗耿是不用这么硬赶的,他们之前每天行军八九十里,后来接到中央电文后,开始玩儿命的追赶,从12月4日开始,杨罗耿兵团就从急行军改为强行军。
可二兵团就算是两条腿再快,也赶不上敌人四个轮子加铁路线。
三傅作义的35军虽然不是全美械装备,可配备了不少汽车,加上有铁路线,机动起来那时飞快。
可杨得志兵团是个什么光景。
据耿飚在回忆录中描述:
“……此时,我们第二兵团的绝大部分部队还在太行山区的崎岖山路上行军。这山路不光崎岖难行,而且曲曲弯弯,从地图上量只有十里的距离,走起来二十里也不止。”
太行山区重峦叠嶂,甚至有时根本无路可寻,而更艰难的是,因为是寒冬时节,零星下着小雪,我军光靠两条腿急行军,走起来当然不是那么容易。
当时,8纵22旅刚过虎头掌岭,耿飚致电询问,发现该部两个半钟头才走了7里路,顿时有些焦急,下令该部不惜代价,坚决完成当日行军里程。
22旅接到耿飚电文后,回了封电文,其中写了一句以表明全体官兵决心:
“山高不如脚高。”
因为任务紧急,杨得志兵团一路几乎没有停歇,大军连埋锅做饭的时间也没有,饿了就只能啃食生小米。
为了克服困难,杨罗耿只能派人到部队去宣传动员,让战士们克服困难,沿途都有宣传员贴标语、喊口号:
“抓住三十五军!堵住三十五军!追上三十五军!逮住三十五军!”
就连身为兵团指挥员的杨罗耿三人,也站在路边扯着脖子喊。
可就是这么紧赶慢赶,还是追不上,郭景云接了傅作义的电文,带着35军就出发了,而且一路上动作不慢。
12月6日,郭景云率35军乘着400多辆道奇卡车撤出张家口。
杨成武也有些疏忽,他把防止敌人突围的重心放在张家口以西,因为攻打密云的突然性,导致傅作义突然下令郭景云撤回北平,杨成武来不及变阵,给了敌人机会。
一纵一旅本来在沙岭子阻击敌人东撤,可在敌人强大攻势下,一旅未经请示擅自撤退,结果35军本来要退了,一看我军没有阻挡,就从容的离开了。
消息传来,毛主席当即雷霆震怒,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文给杨成武兵团,同时转发给杨得志兵团以及平津前线其他领导人电文中狠狠批评了杨成武兵团,同时又严令杨得志兵团,务必尽快赶赴平绥线。
这封措辞严厉的电文,让杨成武几十年后也忍不住长叹:
“几十年的征战和军旅生涯,毛主席对我属部队的表扬不计其数,多到数不清。而批评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十分严厉,对我的教育极其深刻,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阻击35军一线的就只有四纵12旅和冀热察军区一部分地方武装。他们拼死抵抗,为主力争取了一天两夜的时间。
杨得志虽然没挨批评,但心里很清楚,如果路上稍有耽搁,放跑了35军,那自己无疑就是千古罪人。
12月6日凌晨,杨得志带着毛主席措辞严厉的电文,下令全军涉水过洋河。
洋河水不深,只到胸口的程度,但时值天寒地冻,河面虽然已经上冻,但是冰层很浅,如果就这样涉水过河,人会冻得受不了。
可杨得志根本顾不上考虑这些,当先一步就下了河。
跳下去的时候,还能听到冰层“咔嚓咔嚓”裂开的声音。
一个钟头后,杨罗耿全军渡过了洋河,这时河水又悄无声息的冻上了。
大冬天涉水过河,使得不少战士们被冻伤,局限于医疗条件,不少战士送医救治只能无奈的截掉冻坏的腿,为了全局的胜利,他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2月8日凌晨,杨罗耿兵团赶到了新保安,顺利的截住了35军。
也许是命运使然,与我军一路强行军相对,是郭景云率35军一迟缓,在张家口就耽搁了不少时间,后来又莫名在新保安停留了一晚上,给自己掘了一个坟墓。
耿飚记得当时战地小报上有这么一首诗:
“三十五军好比山药蛋,已经放在锅里边;解放军四面来烧火,越烧越煮越绵软。同志们,别着急,山药蛋不熟不能吃;战前工作准备好,时间一到就攻击。”
罗瑞卿看了这首诗后还笑着说了一句:
“说得对,不过这只是说了我们二兵团这口‘锅’,毛主席那口‘锅’里,可不光是‘山药蛋,,那里是既有‘海’(天津)、又有‘山’(燕山),还有北平的金銮殿哪。”
连续六天六夜的急行军,给杨得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据说打完新保安一战后,杨得志捏着一把汗对罗瑞卿说:
“打掉35军,有点当年过大渡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