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器材领域,日本专业相机长期称霸世界顶级市场,我国企业却鲜有身影。这其中藏着怎样的玄机?我国企业又该如何突出重围,在世界舞台上扬名立万?
相机制造是个技术大融合的领域,光学、电子、机械、软件等多学科技术一个都不能少。日本厂商手握传感器、镜头、对焦系统等核心技术专利,仿佛在关键技术的“赛道”上设下了重重“关卡”。我国企业起步晚,技术积累薄弱,想突破这些专利封锁,不仅得砸大钱,还得吸引和培育顶尖人才。日本相机的制造工艺更是一绝,生产过程中对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工艺要求极高,产品质量超稳定。相比之下,我国制造商在这方面就落后不少,不管是生产设备还是工艺精细度,短期内都难以企及日本水平。
市场环境对我国相机企业也不太友好。日本品牌在相机市场深耕多年,口碑极佳,占据了大部分份额。消费者对其忠诚度超高,新玩家想进场抢地盘,简直难如登天。而且,随着手机摄影的飞速发展,普通消费者对专业相机的需求大幅下滑,相机市场出货量持续走低。企业一看这形势,投资相机研发生产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毕竟都想把钱投到更有赚头的领域。
品牌建设也是我国相机企业的一块心病。日本相机品牌历经岁月沉淀,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爆棚。像尼康、佳能,在摄影爱好者心中那就是专业相机的代名词。我国虽曾有海鸥、凤凰等品牌,但在激烈竞争中逐渐没落。如今,我国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相机品牌,要打造一个能与日本大牌抗衡的品牌,得在品牌建设和推广上花大力气、耗长时间,不仅要打广告、搞营销,更得靠高品质产品赢取用户信任。
不过,无反相机的出现,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一线生机。无反相机结构简单、电子化程度高,降低了制造技术门槛,减少了对精密机械加工的依赖,组装也更方便。我国的大疆就是个成功范例,从民用无人机影像系统发展到专业影像系统,积累了不少先进技术,如无线图传、三轴稳定算法和电机控制技术等,这些都为进军专业影像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要全面进军专业影像市场,我国企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光学镜头领域,我国虽有进步,但与日本相比差距明显。高端镜头的光学设计上,日本品牌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能通过反复试验优化镜头结构,减少像差、色差等问题,成像效果超棒。我国企业还在摸索追赶阶段。镜片制造方面,国外厂商在特种镜片材料研发和高精度研磨、抛光技术上领先,能让镜片表面平整度达纳米级,大大提升镜头分辨率和透光率。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得加把劲。镀膜技术也不容小觑,国外品牌的多层镀膜技术成熟,我国企业还在完善中。好在老蛙等国内企业已在努力,在超广角、微距等特殊镜头领域表现不错,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回顾索尼在光学相机领域的发展,早期索尼虽有电子技术优势,但在光学相机综合领域,靠自身积累难以获专业用户认可。并购美能达相机团队后,整合其技术资源与人才,补齐短板,实现协同发展,在专业相机市场站稳脚跟并取得长足进步。这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借鉴,通过资源整合可加快技术积累,提升竞争力。
国内光学镜头企业要加快技术积累,可从多方面入手。研发投入上,设立专项基金,重点研究非球面镜片、自由曲面镜片等复杂面型镜片设计优化,同时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共同探索光学材料新特性与应用,开发高性能镜片材料。人才战略上,制定诱人招聘策略,广纳国内外光学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等领域专业人才,充实团队;建立完善内部培训体系,邀请专家讲学,选派员工外出学习,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与合作方面,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奖励有成效的创新方案;与国内外同行企业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共享成果,也可通过收购、兼并获取外部技术与人才。知识产权保护上,增强意识,及时为新技术、新工艺申请专利,加强管理维护,防止侵权,为技术积累提供法律保障。制造工艺提升上,引进国外先进光学加工设备和检测仪器,如高精度研磨机、抛光机、镀膜设备和干涉仪等,提高镜片加工精度与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优化生产流程,采用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模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良品率。
总之,我国相机企业挑战日本专业相机霸主地位虽困难重重,但只要抓住无反相机机遇,借鉴索尼经验,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和制造工艺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必能逐步缩小差距,在世界专业相机市场闯出一片天,让中国相机品牌闪耀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