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初,虽然已是春天,但北方大地依旧没有彻底摆脱寒冬的阴霾,街道上一片寂寥的景色,偶然能看到稀稀拉拉的几个行人。
一天早上,刚刚就任国家主席不久的杨尚昆来到了办公室,就在他脱下外套、搭在门口的衣架上时,却被一声呼喊吸引了注意。
“杨主席,杨主席……”
打开房门循声望去,发现是年轻的助手正朝着这边走来,杨尚昆便招了招手,示意对方过来说话。
等到助手走进办公室后,这才将手中的一个信封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桌子上。
“杨主席,这是江西发来的一封信,听送信的通知说是加急的,所以就赶紧给您送过来了”。
话音刚落,杨尚昆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而那名助手见状则直接推开房门走了出去。
看着桌案上的那个信封,杨尚昆心中十分不解。
既然事情着急,直接打电话、或者发个电报不是更快吗?为什么偏偏要寄信呢?
思索了片刻之后,杨尚昆也想不出头绪,便拆开信封仔细看了起来。
短短几分钟后,他心头的疑虑便全部烟消云散。
原来,这封信是江西一名年近8旬的老人寄来的,此人正是毛泽民同志的妻子、毛主席的弟媳朱旦华。
而朱旦华在信中向组织上提出了一个请求,那就是希望能为儿子毛远新争取到“保外就医”,并将他接到江西生活。
看过这封信件后,向来行事果断的杨尚昆也变得犹豫起来,一时之间,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那么,毛远新究竟所犯何事呢?而后来杨尚昆又是如何回复这封来信的呢?
11941年2月14日,“皖南事变”后不久,毛远新出生于新疆迪化、也就是现如今的乌鲁木齐。
当时,毛泽民担任新疆民政厅厅长,朱旦华担任迪化女中教导主任,夫妻二人为了革命事业在西北边陲艰苦奋斗。
对于这个象征着二人爱情结晶的婴儿,毛泽民与朱旦华对他十分宠爱。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1942年9月,时任新疆督办盛世才发动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肆抓捕共产党人,毛泽民、朱旦华双双入狱。
由于他们是毛主席的亲属,被捕后遭受了反动派非人的折磨。
面对严刑逼供,意志坚定的毛泽民不为所动,不久后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而直到1946年7月,朱旦华母子才在地下党成员的营救下获得自由,几经辗转来到了延安。
当毛主席得知了他们的悲惨遭遇后,随即痛心疾首地说道:“真是委屈你们母子俩了,以后远新就留在我的身边吧,我会好好照顾他的,这点你不用担心”。
听到毛主席的这番话,朱旦华哽咽着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毛远新便留在了毛主席身边生活,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
等到他年龄稍长之后,便被送进了北京育英小学学习。
经过长达十年的寒窗苦读,1960年,毛远新化名为“李实”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
当毛远新兴高采烈地捧着录取通知书,向伯父分享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毛主席却满脸疑惑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改名叫李实了?”
此时,毛远新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改名字参加高考,就是想靠自己的成绩考大学,不想受到特殊的照顾”。
闻听此言,毛主席欣慰地点了点头,认为他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之高的觉悟,日后必定能有一番建树。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毛远新大学毕业之后,却因为阅历太少、受到了“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做了许多的错事,最终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元帅等中央领导的不懈努力下,一举粉碎了“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而毛远新也终究为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付出代价,经过组织上的慎重讨论,他最终被组织“保护审查”了起来。
2十几年的时间匆匆过去,转眼来到了1989年,此时已经78岁高龄的朱旦华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甚至几度入院接受治疗。
这个时候,老人家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和久未见面的儿子重逢。
一天清晨,她刚刚苏醒过来,便急忙喊来一名年轻的护士,请她代为执笔写下一封信,邮寄到了北京。
“尊敬的杨尚昆主席同志、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们,毛远新所犯过错不容忽视,也应当为此做出弥补,可现如今13年时间已经过去,我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最近这些时日常常感到头脑昏沉、咳嗽不断,且日常活动都不便利……希望组织上能够考虑,安排毛远新来江西南昌生活,也好让我们母子二人能够团聚”。
当杨尚昆看过这封信之后,眼神中也不禁流露出伤感之色。
朱旦华为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就算当年被反动派逮捕,依旧咬紧牙关、保守组织的秘密,她现在身体状况如此之差,与革命年代受的苦有很大关系!
更何况她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弟媳,丈夫毛泽民更是为了革命而牺牲,他们一家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
昔日的革命女英雄、如今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如果连亲人团聚这点请求都无法被满足的话,恐怕也太不近人情了。
再三思想之后,杨尚昆当即坐到书桌前,提笔在草稿纸上写起了回信。
“朱旦华同志,你的来信我已收到,所提请求组织上也会慎重考虑,请你放心……”
写完之后,杨尚昆便赶忙将助手叫了回来,对他仔细叮嘱道:“赶快把这封信寄出去,千万不要让她老人家等太久”。
他十分能够体谅一位老人家想见儿子的急迫心情,便在当天下午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这场会议持续了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最终结果就是所有人一致同意满足朱旦华老人的心愿,将毛远新送往南昌生活。
不久之后,在组织上的周密安排下,毛远新顺利抵达江西省境内,并暂时在省公安厅招待所落脚休息。
当尚在医院疗养的朱旦华得知这一消息时,立马从病床上爬了起来,并找来一身平日穿的衣服换上,不顾身体的疼痛坚持着赶到了招待所。
当母子再度重逢的那一刻,两人的眼眶中瞬间涌出激动的泪水。
毛远新几度哽咽,才磕磕绊绊地呢喃道:“妈妈……您怎么亲自来了?我……我打算明天一大早就去看您的……”
而朱旦华则热泪盈眶地呼喊道:“远新,远新,娘已经等不及了,一分钟都不愿多等,想马上见到你,我的儿啊!”
一老一少,就这样紧紧地相拥在了一起,心中多年的挂念、在这一刻也终于得以如愿。
3毛远新抵达南昌后不久,便将原本在上海织袜厂工作的妻子全秀凤也接了过来,进入省立图书馆担任管理员。
一家人得以重新团聚,虽然生活上过得依旧艰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毕竟,能够朝夕相伴的生活,是得来不易的。
第二年的夏天,在一次饭后闲谈时,毛远新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母亲朱旦华看出了他的异样,忙一脸关切地询问道:“是不是最近工作太忙,没有休息好?”
听到母亲的关心,毛远新摇了摇头也不再多言,而一旁的全秀凤却直截了当地说道:“远新有心事,这几天茶不思饭不想,一天到晚都念叨着想再去北京看一看呢”。
听到这番话,朱旦华十分不解。
毕竟他刚从北京来到南昌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怎么这么快就开始怀念起那里了?
随后毛远新的一席话,让她明白了缘由。
只见毛远新叹息着说道:“上次离开北京的时候,走得太过匆忙,还没来得及向伯父告别呢”。
原来,毛远新之所以茶饭不思,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毛主席。
毛主席纪念堂是在1977年9月9日开始对外开放的,而当时毛远新已经遭到审查。而去年离京前往南昌的时候,由于走得匆忙,他也没能得到前去瞻仰毛主席仪容的机会。
这也成为他心中的一大遗憾。
得知缘由后,朱旦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缓缓说道:“既然想和你的伯父告个别,那就抽空去趟北京吧,把这个心愿给了结了”。
得到母亲的应允与支持,毛远新的脸上这才有了笑容。
不久之后,毛远新在妻子全秀凤的陪同下,再度来到北京。
当他走到毛主席纪念堂门口的时候,却果断停住脚步,跟在人群身后排起了队。
见丈夫做出这般举动,全秀凤连忙说道:“咱们可以直接进去的,不用排队”。
按照当时的规定,伟人的亲属人员是可以直接进入纪念堂内、瞻仰毛主席遗容的。
然而,毛远新却摆了摆手阻止道:“能够成为毛主席的亲人,这点就足够使我感到骄傲了。可惜的是,我犯下了大错,又怎么能够理所应当地享受这种‘特殊照顾’呢?相信伯父泉下有知的话,也是希望我跟在人群后面排队的”。
见丈夫如此坚持,全秀凤也不再多说什么,反倒是十分理解地跟在了他的后面。
就这样,毛远新夫妻二人怀着无限缅怀的心情,跟随长队缓缓走进毛主席纪念堂。
当他看到眼前那尊庄严肃穆的主席雕像、和伯父安详的遗容时,一时之间竟难以抑制心中的思念与悲痛,放声痛哭起来。
在努力平复好心绪后,毛远新这才哽咽道:“伯父,侄子来看您了……”
1993年,毛远新再次用“李实”这个名字,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找了一份质检员的工作,并在不久后将家人接到了上海定居。
在之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真实身份,只有研究所所长了结一些他的过往。
刚进入研究所的时候,所长将他带到同事们面前,热情地介绍道:“这位是新来的李实同志,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在空军工作过,转业后曾在江西生活,现在调到了上海,请大家对他多多帮助”。
所长之所以要这样介绍,是因为收到了毛远新的请求。
他不希望因为自己是毛主席亲人的身份,给同事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毛远新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回到韶山老家走一走、看一看,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聚在一起聊聊天,并在12月26日和9月9日这天,走进毛主席故居祭奠,因为这是毛主席的诞辰与忌日。
毛远新的所作所为,令韶山的乡亲们深受感动,每当谈起他时,人们总是会感叹道:“他是主席家的娃娃”。
2001年,60岁的毛远新退休,得以专心在家侍奉年迈的老母亲。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朱旦华老人的气色日益恢复,直到2010年,老人家才因病在南昌去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