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强令廖耀湘收复锦州是个败招,若是撤回沈阳,这仗还有的打

康安说历史 2023-04-19 00:37:04

图片来自网络

“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中,就是因为蒋氏的一道乱命,让廖耀湘所部十余万人覆灭,进而加速了蒋军在东北战场的溃败。

如果说,在1948年初,蒋氏下令要把东北的几十万部队撤回关内是个高招的话,那么,在锦州已经失守的情况下,他强令廖耀湘收复锦州就是个败招。

如果廖耀湘缩回沈阳,辽沈战役未必会这么快就取得胜利。这仗,还有的打。

一直以来,对于卫立煌为何要坚持固守沈阳,并且坚信能够守住沈阳就是个很令人费解的事,但很少有人来关注这个问题。

很多人会说,早在抗战时期,卫立煌就和朱老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因为与延安走得太近,屡次遭到蒋氏的贬谪。

并且,在卫立煌在欧洲考察期间,曾经有意接触过我党的旅欧人员,其秘书赵荣生就是我党的潜伏人员。

这些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卫立煌之所以坚持固守沈阳,不从东北撤兵以及后来不肯派兵救援锦州都是故意的,是在间接的帮助东野。

可这些都是没有实证的猜测。

既然如此,作为蒋军东北“剿总”的总司令,他做出不从东北撤兵,要固守沈阳的决策必定是有原因的。

那么,这个能够让卫立煌冒着被蒋氏撤职的风险一定要坚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对于蒋氏来说,在东北的战争进入到1948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东北的战局已经无力回天了,除非出现奇迹。能够支撑他继续在东北打下去的动力只剩下他在国际上和国内的脸面了。

同样,伟人也认为,蒋氏要想在东北翻盘,也是基本不可能。但他要跑,以东野现有的实力也拦不住。

因此,在跑和不让跑这个问题上,蒋氏和伟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锦州。

这儿才引起了蒋氏和卫立煌之争,伟人和林总之争。

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蒋氏想要从东北撤兵,稳固锦州一线,然后抽兵进入关内的战略构想是个高招,也是伟人非常担心的一招。

而对于固守在沈阳的卫立煌来说,却并不这么认为。原因是:

其一、他刚到东北就撤退,叫他的面子往哪里搁?

其二、撤退的责任谁来负?

其三,东北的局势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放弃长春,把主要力量用于沈阳和锦州方向,就可以与东野进行长期抗衡。

抛却1条和2条外,卫立煌采取固守策略的底气究竟在哪里呢?

卫立煌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底气主要来源于几方面:

其一、卫立煌和林总在抗战初期就相识。那还是在林总被阎锡山的士兵误伤回延安休养期间,卫立煌到延安访问,二人曾经见过一面。

对于林总这位老相识,新对手,卫立煌也是做过一番研究的。研究的结果是,林总擅长的是伏击战和奔袭战,其作战风格轻灵飘逸,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可有一点,那就是轻灵有余,凝重不足,不太擅长打阵地战和攻坚战。

关于这个问题,在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中就可以看出。

卫立煌的观点对了一半。林总的指挥确实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可林总在四平两次战斗的失利,不仅仅是战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场外因素造成的。

可卫立煌不考虑这些问题。

他据此认为,只要他在沈阳深沟高垒,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就可以力保沈阳不失。

其二、东北的蒋军主力,牵制着我党在东北的全部力量。如果放弃东北,不仅会使东北的资源尽落我手,还会让东北的我军主力进入关内,直接影响华北、华中的战局。

关于这一条,卫立煌和蒋氏倒是想到一块了。

其三、当时,由蒋军占据的地盘虽然日渐萎缩,但精华部分仍然掌握在他们手中。

如鞍山和本溪的钢铁,抚顺的煤矿等等。尤其重要的是,位于沈阳的原奉天兵工厂仍然可以以每月生产装备一个师装备的速度在开工。

因此,卫立煌认为,固守沈阳他是有把握的。不仅如此,他还有着更大的野心,即利用沈阳以及周边城市雄厚的工业基础,拖垮东野。这也是卫立煌有底气与蒋氏叫板,偏要固守沈阳的原因。

但有一点,那就是沈阳以及周边城市的驻军不能随意出动,否则,定会中了东野的“围点打援”之策,被歼灭在野外。

不得不说,卫立煌的策略也有其道理。但他和蒋氏的策略又有所不同。

蒋氏是要把东北的部队撤到锦州一线,封堵住东野入关的通道,而卫立煌是想用沈阳来拖住东野,使东野不能入关。

虽然蒋氏和卫立煌策略都有其合理之处,但要论从战略角度来分析,还是蒋氏的策略更为高明一些。

因为久守必失,固守沈阳确实会让东野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但在战略上是处于一种被动态势。而撤兵锦州,则处于主动,日后可攻可守,调动自如。

可让蒋氏气愤的是,东北的蒋军将领虽然几乎都是黄埔生,可这些人却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站在了卫立煌一边。

无奈之下,蒋氏也只好妥协,放弃了要从东北撤兵的打算。

辽沈战役打响后,锦州告急。卫立煌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也只好服从蒋氏的命令,把廖耀湘派到锦州解围。

图片来自网络

廖耀湘的观点和卫立煌是一样的,他也不希望救援锦州。或者可以说,他是希望在华北、葫芦岛方向的蒋军援兵赶到锦州之时再出兵援救。那时候,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势必撤退,他这时候再以机械化部队发起攻击,既可解除东野“围点打援“的危险,还可以取胜。

这也是廖耀湘为何在锦州危在旦夕的时候,仍然没有出兵直奔锦州,而是转道进攻彰武的原因。此举看似是断了东野的补给线,但在实际上是廖耀湘仍然在观望。

锦州被东野攻克后,对于已经离开防御坚固城池的廖耀湘所部来说,撤回沈阳是上佳的选择。

可在此时,蒋氏犯了一个错误,即,他严令廖耀湘南下收复锦州。

此时明眼人都能看出,东野在攻占锦州后,各部已经掉头向北,目的就是要消灭廖耀湘。在锦州已经失去的情况下,想要再从东野手中把锦州抢回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说,蒋氏在辽沈战役未打响之前要卫立煌放弃东北是个高招,在锦州之战打响的时候,严令廖耀湘南下救援是应急招数的话,那么,在锦州已经失守,严令廖耀湘南下收复锦州就是个败招。

此举不仅毫无意义,还把廖耀湘置于东野几十万大军的重围之中。

听闻锦州失守后,蒋氏仍然严令廖耀湘兵出辽西,卫立煌顿时怒了。

只要廖耀湘走辽西向锦州进发,就意味着他苦心经营的固守沈阳计划的破产。

在他看来,要想保住东北,为今之计只有固守沈阳。东野刚刚攻下锦州,已经是人困马乏,在短时间内无力对沈阳发起攻势,他完全有能力守住沈阳,并给予东野重创。

即使退一步讲,要从东北撤军,那也不应该走辽西,而应从营口一线撤退。

对于卫立煌的策略,廖耀湘表示支持。

廖耀湘甚至表示,如果选择从营口撤退,部队连一口行军锅灶都不会丢掉。

可廖耀湘等人随即就被蒋氏接下来的话给惊呆了,他对廖耀湘表示,当下的问题既不是固守沈阳的问题,也不是从沈阳撤退的问题,而是要在撤退之前,与东北我军进行一次大战,给东野一个大的打击的问题。

见廖耀湘目瞪口呆,蒋氏再次耐心开导,当大将,一定要考虑大局。如果不在东北给东野一个大的打击,不仅在全国民众面前不好交代,连关内的军心也将动摇。

见蒋氏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廖耀湘还能怎么办呢?

可廖耀湘也不是过去的廖耀湘了,他虽然答应出战,但始终摇摆不定。

因此,自廖耀湘率部出战到锦州失守之后的这几天内,他始终在向东,撤回沈阳;向西,救援或者收复锦州;向南,从营口撤退这几个选择中无所适从,以至于耽误了任何一条选择。

就这样,在蒋氏的一手操作下,东北地区蒋军仅剩下的一支主力部队送到了林总的嘴里。

廖耀湘 图片来自网络

1948年10月26日,廖耀湘被东野8个纵队包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以及辽河以西。经过两天恶战,廖耀湘所部的5个军被消灭殆尽,廖耀湘本人也成为了俘虏。

至此,卫立煌精心策划的固守沈阳,想要凭借着坚固工事和装备优势与东野在东北缠斗,拖住东野入关脚步的企图破产。

那么,如果蒋氏听取了卫立煌的计划,在锦州失守后,不强令廖耀湘出辽西走廊收复锦州,而是退守沈阳,辽沈战役还能取得胜利吗?

只能这么说,如果蒋氏听取了卫立煌的计划,辽沈战役这个仗还有的打。

当时,廖耀湘所部的主力是新1军和新6军,虽然这两个军在东北这几年消耗的也非常严重,但基本实力还是有的。

除此之外,原驻守在鞍山、辽阳一带的第52军也是一支精锐部队,军长刘玉章也是一位久经战阵的人物。

其他如第49军和第71军虽然不如以上三支部队,但要论防守,还是能坚持的。

如果让廖耀湘撤回沈阳,依托坚固的工事群防守,东野要想在短时间内攻下,不仅要消耗大量的兵力,还要耽误入关作战的时间。

当时,华北的蒋军各部同样也面临着是撤还是守的问题。如果不是东野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仅经过简单休整就快速入关,华北的蒋军很有可能会选择放弃平津逃跑。

一旦让这股敌军加入到中原战场,那将对我非常不利。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蒋军的覆灭是必然的,但要从战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如果廖耀湘所部撤回了沈阳,辽沈战役的进程就不会那么快,东野也就不能快速入关,这将会直接影响平津战役的进程。

可在锦州失守之后,蒋氏急昏了头,强令廖耀湘收复锦州,这无异于加速了蒋军在东北的溃败速度。

正所谓“将失一令,三军尽丧”啊!

廖耀湘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