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中秋之夜恰逢月食,写下了传世之作,颈联巧用典故,启迪深刻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9-07 02:37:10

每逢中秋佳节,无论身处何地,古代的游子们总会在月圆之夜,深情地仰望天空中的那一轮皎洁的玉盘,并即兴吟诵,表达自己对故园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不过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三五之夜可能阴云笼罩,也可能秋雨绵绵,让满心期待的才子们颇感失望。南宋的杨万里无法欣赏嫦娥起舞,就感慨地说欲遣清风扫乱云、先将一雨净游尘。

清末樊增祥曾经碰到中秋节无月的情况,于是便叹息亘古清光彻九州、只今烟雾锁琼楼。清代另有一位诗人也遇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下面分享的是才子中秋之夜恰逢月食,写下了传世之作,颈联巧用典故,启迪深刻。

中秋

清代 · 余京

秋半蟾光彻底清,妖蟆残夜蓦然生。

匣开尘土蒙金镜,盘弄泥丸污水晶。

自满定知多外侮,处高原忌太分明。

广寒宫阙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烛行。

余京是清代初期的诗人,也是镇江一带著名的才子。他自幼丧父,母亲立志不嫁,辛苦地将其拉扯成人。余京从小就刻苦勤奋,而且非常体贴母亲的辛苦,十几岁时就想方设法挣钱养家。

余京的诗作多描写现实生活,反映平民百姓的疾苦,深得世人的好评。当时著名的学者沈德潜有一次在镇江的焦山游玩,偶然读到余京的诗歌作品,立即被他的不凡才华所吸引,于是便与他成为莫逆之交。这首七律描写作者中秋赏月的感受,充满理趣,值得细读。

开篇描述了中秋之夜的天气情况,“秋半蟾光彻底清,妖蟆残夜蓦然生。”仲秋时分,金风送爽,诗人与家人在一起共进晚餐,孩子们有吃有喝,还能尽兴玩耍,感觉非常开心。才子经常漂泊在外,难得与妻儿团聚,心情也极其舒畅。

一家人用完晚餐,便来到户外赏月。夜间气温适宜,空气清新,一轮明月正在高空中播撒清辉,让人赏心悦目。过不多久,孩子们有些倦意,妻子便带着他们回去休息,诗人余兴未尽,一个人独自赏月。

可是令才子扫兴的是,刚才还是“蟾光清”,不知何时就发生了月食,蟾宫中的嫦娥也不知去向。“妖蟆”,指古代传说中食月的蟾蜍;“蓦然”二字,表达出诗人的惊诧,也为下文的展开打下了伏笔。

很多读者都知道,月球不会发光,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色,都是因为月面反射了阳光。而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之间的某个位置时,月球恰好处于地球的阴影中,人们便感觉月球忽然消失了。

我国对月食现象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商朝,作者余京生活在清代,应该对其中的原理非常了解,所以他虽然有些惊奇,却并不感到恐惧。

颔联采用比喻手法,进一步描写月食现象,“匣开尘土蒙金镜,盘弄泥丸污水晶。”诗人将月亮比作明亮的金镜、晶莹的水晶,而月食就仿佛月表蒙上了灰尘、涂抹了污泥,极其形象,也令读者感觉如临其境。

颈联化用典故,充满理趣,“自满定知多外侮,处高原忌太分明。”诗人在庭院里耐心地观察了整个过程,虽然中秋之夜出现了如此令人扫兴的小插曲,不过这也引发了他的思考。

作者认为因为月亮太过圆满,反而引来不可预测的外侮;同时由于月亮位置很高,也会招来无法避免的妒忌。作者在此化用了《尚书》里的“满招损”的意思,同时又指出位高之人不宜锋芒毕露,正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结尾不失风趣,“广寒宫阙愁昏黑,斟酌姮娥秉烛行。”作者想象月食之时,广寒宫里一片昏黑,估计嫦娥也不得不秉烛而行。如此结尾,虚实结合,既具有浪漫情怀,又展现出当时的实际场景,更显示出才子匠心独具。

细味颈联两句,实在是启迪深刻。月亮虽然又高有圆,让人心醉神迷,可是也容易因为太过圆满而将逐渐残缺,又会由于处于高位而遭到非议。所以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有适当地把握好尺度,才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0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