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荒漠化,数十万渔民过度捕捞!“死”去的舟山渔场还能复活吗

香寒阅览趣事 2024-10-19 02:05:04

舟山渔场,位于长江口东南方向、杭州湾以东,面积超过5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它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的交汇处,冷暖水流交汇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为浮游生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这些浮游生物,又成为了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舟山群岛星罗棋布的1390个岛屿,为各种鱼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和产卵场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舟山渔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生活着365种鱼、60多种虾、11种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舟山渔场“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鱼的产量尤为惊人,年产量一度占全国海洋捕捞总量的10%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海鱼仓”,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盛极必衰的魔咒,也同样降临在了舟山渔场。

信息来源:走出“东海无鱼”,舟山这样做——澎湃新闻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捕捞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舟山渔场进入了疯狂捕捞的时代。为了追求更高的捕捞效率,渔民们开始使用大功率的机动渔船。

为了捕捞更多的鱼,渔网的网孔也越来越密,甚至出现了“绝户网”这样的灭绝性渔具。

但“千帆竞发”的背后,是渔业资源的急剧衰退。

曾经数量庞大的“四大鱼产”,开始逐渐减少。数据显示,1972年,“四大鱼产”的产量还占舟山渔场总产量的86%,而到了1988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2.31%。

“枯竭”的资源

曾经年年出现的鱼汛,也变成了“稀罕物”。过度捕捞不仅让渔业资源减少了,还打乱了海洋生态的平衡。随着鱼数量的减少,食物链出现了问题,靠吃鱼过活的海洋生物也挨饿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糟糕。

舟山渔场的水质,也从鱼类的天堂变成了难以生存的“地狱”。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舟山渔场的水质不断恶化。原本清澈的海水,变得浑浊不堪,甚至出现了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压垮了曾经无比富饶的舟山渔场。

渔网破浪,却不再满载而归。

为了应对渔业资源枯竭的困境,政府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渔业资源,例如限制捕捞强度、规定禁渔期、打击非法捕捞等。

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就开始对渔船进行“双控”,也就是控制总功率和总吨位。十五年内,大、中、小渔船总量在不断的下降,最终大致减少了近八百艘,同时三者占比也得到了改善。

通过减少渔船数量、控制捕捞强度,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禁渔期”制度也开始严格执行,每年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禁止任何形式的捕捞活动。

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严厉打击使用“绝户网”等违规渔具、在禁渔期违规捕捞等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渔业资源的恢复速度远远赶不上捕捞的速度。

舟山渔场的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远洋捕捞”,成为了当时很多人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国家开始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凭借着世代积累的捕捞经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舟山渔民很快适应了远洋捕捞的生活。他们驾驶着现代化的渔船,远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捕捞金枪鱼、鱿鱼、秋刀鱼等经济鱼类,为国内市场供应了丰富的海产品。

数据显示,近年来,舟山市的远洋渔业发展迅速,远洋捕捞产量已经占到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基地之一。

不过,远洋捕捞并非没有风险。

公海的竞争更加激烈,渔业资源也并非取之不尽,过度捕捞同样会导致资源枯竭。

生态渔业,是指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水生生物的自然生长、人工增养殖以及相关生态链,通过捕捞、养殖、加工、流通、休闲、观光等产业化经营,实现渔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渔业模式。

说白了,就是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要着眼长远,要让“金山银海”真正成为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修复振兴舟山渔场 “一打三整治”再出发——浙江日报

发展生态渔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也就是要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恢复的时间和空间。

政府继续加大对非法捕捞的打击力度,加强渔船管理,严格控制捕捞强度。

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

在舟山市普陀区的东极镇,一个大型海洋牧场正在建设中。

除了“休养生息”,发展生态渔业还要转变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走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道路。

这其中,水产养殖是重要的突破口。

过去,舟山的水产养殖主要以传统的网箱养殖为主,这种养殖模式虽然产量高,但是对水质污染严重,也不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近年来,舟山开始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例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

这些生态养殖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还能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增加渔民的收入。

在水产养殖之外,舟山还积极发展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实现渔业的多元化发展。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舟山渔场正在逐渐恢复生机。

曾经消失的鱼汛,又重新出现了。曾经浑浊的海水,也变得清澈起来。

越来越多的渔民,加入到生态渔业的行列中来。

他们相信,只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够重塑“东海鱼仓”的辉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海蓝天、鱼虾满仓的美丽家园。

笔者认为

舟山渔场的转型升级之路,也是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过度索取海洋资源,导致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开始更加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舟山渔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就一定能够找到一条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让“金山银海”真正成为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