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岁的姜老太,最近被胆绞痛折磨的痛苦不堪,每天下午的频发发作,让老太太自杀的心思都有了,到医院检查,彩超提示:胆囊内的多发结石,但血象不高,不符合住院输液的条件,口服药物效果又不明显,这可愁坏了老两口和子女们,一番商议,最后决定寻求中医治疗。
胆绞痛,谁痛谁知道。
来诊时查体发现:患者右上腹胆囊区压痛明显,无反跳痛;症状舌脉:每日下午2-3时的疼痛准时发作,呈持续性绞痛,可自行缓解,伴心腹部持续性如火炭样的烧灼感,胸闷憋气,口干口苦,纳呆眠差,小便黄赤,大便可,舌质暗红,苔略黄腻干。综合判断,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诱发的胆绞痛是没有错的,从中医角度考虑,姜老太病在少阳,证属肝胆蕴热之胁痛,诊断清楚了,接下来的就是治疗。择双侧胆囊穴为主穴,得气后施以强刺激手法,配穴:日月、期门、四关、外关、丘墟、侠溪、膻中、中脘,并配合中药内服,以小柴胡加石膏汤为底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柴 胡 25g 黄 芩 10g 石 膏 30g 先煎 炒川楝子 15g
醋延胡索 15g 瓜 蒌 30g 厚 朴 12g 醋 香 附 15g
生地 黄 15g 当 归 15g 乌 梅 30g 金 钱 草 30g
盐 知 母 15g 海 金 沙 15g 包煎 盐车前子 15g 包煎 夏 枯 草 12g
远 志 15g 首 乌 藤 30g 片 姜 黄 15g 郁 金 15g
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因为是代煎,姜老太当天并没有吃上中药,但针刺后,老太太的疼痛虽然依旧发作,程度已经缓解了很多,针药并用4日,患者疼痛进一步减轻,但每日下午2-3时,疼痛发作依旧。再诊的时候,姜老太问我,能不能把方子给调整一下,思量再三,患者证型清楚,用药亦无明显差错,而且患者已经收到了效果,效不更方,只是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变动,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变动,让姜老太的疼痛完全缓解了。
先其时而治
方药没有变动,针刺选穴及手法没有变动,笔者变动的是治疗时间。《伤寒论》第54条中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段话什么意思呢?病人脏腑并无其他疾病,但就是会时不时的发热自汗出,却反复治疗不能痊愈,这是卫气不和的原因,在治法上必须在发作之前,用桂枝汤微发其汗,以和其卫气,卫气和,则病愈。而姜老太的胆绞痛发作时间几乎固定,就是下午2-3时发作,那么我们在下午1-2时就把中药服上,针灸扎上,不正是“先其时而治”吗?“用药如用兵”,在敌军未动而欲动之时,迁一军伏于敌军必经之道,闻其声鼓噪而出,诸葛孔明的御兵之道,不也是可以用于治病救人的吗?
用药如用兵
一周的治疗时间,让姜老太的胆绞痛发作得到有效控制,因为同时还患有较为严重的冠脉狭窄,医院一下催促其早日行支架放置治疗,胆绞痛的发作让手术时间一拖再拖,疼痛终于缓解了,姜老太也将择日行心脏手术的治疗。
行医需要更多的智慧。
在该病证的治疗过程中,笔者的思路改变主要还是受到仲景先师的学术思想影响。医圣张仲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就反复的提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渐”的“治未病”的思想,也创新性提出了“先其时而治”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借此来说明五脏之间互有联系,互有影响,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肝木有疾,可以乘克脾土,但如脾强,就不易被肝所乘,故临床上见肝病时,就应想到脾会受牵连,此时不管见到或未见到脾病表现,治疗都要考虑实脾,使脾气充实能防病抗病,此义在《伤寒论》第100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原文中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大凡弦脉为肝病主脉,涩脉主虚,此条乃少阳病兼夹里虚之证,腹中急痛,可因肝胆病所致,亦可因里虚所致。但仲景施治“先与小建中汤”,就是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体现。待脾气充实,因虚所致之病当迎刃而解,如若仍“不差者”,则知病在少阳肝胆,再与小柴胡汤治之。
再回过头来看上述的《伤寒论》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先其时者,乃未发热之先也,在未热未汗之时,预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迎而夺之,以遏其势,则热退汗敛,而病自愈,仲景之圣名,果不虚焉。
我是威海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针灸八科)全科医生宋国政,根据临床实践,结合生动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基层卫生建设、学术交流、心声流露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点赞或转发,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