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务处长集结800人准备突围,军长默不作声,原来其已准备投诚

晓涛评历史 2024-11-22 12:12:48

特务处长集结800人准备突围,军长默不作声,原来其已准备投诚

1949年的深秋,湘西北大庸城内一片混乱。解放军的炮火不断轰击着这座古城,而在县立初级中学的军部里,一场关乎数千人生死的较量正在上演。国民党第122军特务处长方乐书集结了800余人,准备带队突围,可军长张绍勋却始终保持沉默。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黄埔三期的少将特务处长和一位即将改变立场的军长,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军长面对部下的请求始终不发一言?他们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让我们走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风云突变的大庸城

1949年10月16日凌晨,大庸城外的晨雾还未散去,解放军的炮火就已经打破了这座古城的宁静。人们只听见"轰隆隆"的炮声不断从城外传来,震得老城墙都在微微颤抖。

驻守在文庙的第122军军部人员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军需处的参谋们顾不上整理军装,抱着各自的文件资料就往外跑。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文庙,本是大庸城内最安全的地方,却在这一天变成了解放军炮火的主要目标。

世人皆知大庸是湘西重镇,却不知这座古城竟在一夜之间被解放军包围得水泄不通。解放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对大庸城的合围,这可把城内的国民党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天上午九点,又一轮猛烈的炮火袭来,文庙大门的石狮子被炸得粉碎。张绍勋军长看着窗外的浓烟,当即下令将军部转移到城中心的县立初级中学。这所建于民国初年的学校,因其位置较为隐蔽,暂时成了第122军最后的指挥所。

城内的百姓们纷纷躲进防空洞,街道上空无一人。偶尔有几个着军装的士兵匆匆跑过,也是东张西望,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大庸城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人心惶惶。

其实第122军并非没有准备。早在三天前,他们就收到了情报,说解放军主力正向大庸推进。只是谁也没想到,解放军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军部的通讯室内,电报机发出"嗒嗒"的响声,一封封紧急电报不断传来,无一不在催促部队立即突围。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第122军的上级司令宋希濂早已带着主力撤往四川,留下他们在这座孤城死守。这支原本来自河南南阳的部队,此刻已经成了解放军围剿的对象。

县立初级中学的操场上,一些低级军官正在紧急清点弹药。校园里的梧桐树被炮火震落了不少树叶,飘散在满是泥泞的地面上。教室里挤满了躲避炮火的士兵,有人靠在墙角打盹,有人焦虑地来回踱步。

这时的大庸城,就像一个即将被攻破的围城。城内的守军既不能突围,又无法死守,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而更大的风暴,正在县立初级中学的军部酝酿...

二、特务处长的最后挣扎

就在大庸城内局势日益危急之际,第122军特务处长方乐书却显得格外忙碌。这位黄埔三期的老资格军官,身着一身笔挺的将官服,在县立初级中学的各个角落来回奔走。他的右手始终按在腰间的勃朗宁手枪上,时不时停下来与零散的士兵交谈。

作为蒋介石的浙江同乡,方乐书在1948年被国防部特派到第122军担任政工处长。他的真实身份不仅是政工处长,更是一位特务处长,专门负责监视军中各级军官的政治倾向。此前,由于第122军是由河南南阳地方武装改编而来,上级对军中将士的忠诚度始终存有疑虑。

当天下午三点,方乐书终于在学校草坪上集结了约800人的队伍。这支临时组建的突围部队主要由军部警卫连、通信连和附近街道收拢的溃散兵力组成。他们大多携带着精良的武器,甚至还有几挺捷克式轻机枪。

在整队完毕后,方乐书立即赶往校长室。此时的校长室已经被改造成军部指挥所,四周的窗户都用沙袋封死,只留下一个观察口。他快步走到张绍勋军长面前,站得笔直。

"报告军长,突围部队已经集结完毕,请求立即带队突围!"方乐书的声音洪亮有力。

张绍勋坐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后面,面前摆着几份电报。窗外不时传来的炮声,让这间教室显得更加压抑。

见军长没有回应,方乐书又补充道:"刚收到宋希濂长官的电令,要求我们务必突围。现在外围解放军的包围圈还未完全合拢,从西南角突围,还有一线生机。"

张绍勋依旧默不作声,只是低头翻看着桌上的文件。

"军长!"方乐书提高了声调,"如果再不行动,我们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这时,张绍勋终于开口了:"我军历遭溃败,军心涣散,现在四方受敌,早已失去战机,再组织突围已不是时候了。就算我们能闯过第一关,也闯不过第二关。"

方乐书急切地打断道:"不突围怎么办?"

回应他的又是一阵沉默。

军部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窗外的炮声也越来越近。方乐书等了许久,见军长始终不表态,只好转身离开。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在校园内组织人员,准备突围事宜。

从下午到傍晚,方乐书不断往返于校长室和操场之间,试图说服张绍勋下达突围命令。每次都是同样的对话,同样的沉默。直到天色渐暗,那支800人的队伍仍然站在操场上,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命令...

三、军长的秘密电报

1949年10月16日深夜,县立初级中学的地下室内,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照亮了这间临时设立的电报室。电报员小张正在值夜班,忽然接收到一封加密电报。这封电报的发件人让他大吃一惊——竟是张绍勋军长亲自发出的。

电报的内容是发给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的,表达了投诚的意愿。这才是张绍勋白天始终不肯下达突围命令的真正原因。原来在三天前,张绍勋就已经秘密与解放军取得了联系。

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张绍勋就派出了几名亲信,通过地下党的关系与解放军建立了联系。当时的第122军处境艰难,上级部队主力已经撤往四川,留下他们在湘西地区孤军奋战。面对这种局势,张绍勋开始寻求其他出路。

这天夜里十一点,张绍勋又收到了解放军的回电。电报中详细说明了投诚的具体安排:解放军将在次日凌晨四点暂停炮击,张绍勋需在这段时间内控制住军中反对投诚的人员,尤其是特务系统的骨干分子。

为了确保计划顺利进行,张绍勋立即召集了几名亲信参谋,开始布置行动方案。他们决定首先控制军部通讯系统,防止任何人向上级或外界发出求援信号。其次,要严密监视方乐书等特务系统的重要人物,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午夜时分,张绍勋派出了一支精干小分队,悄悄包围了方乐书居住的教室。同时,他还调集了一批可靠的士兵,分别把守学校的主要出入口。这些行动都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连大多数军官都不知情。

凌晨两点,张绍勋又收到一份电报,是解放军通报的包围圈情况。原来在大庸城外,解放军已经构筑了三道包围圈。第一道在城郊,第二道在十里之外,第三道则在二十里开外。即便方乐书真的带人突围,也不可能突破这三道防线。

为了安抚军心,张绍勋下令向全军官兵发放了双倍军饷。这笔钱是他提前准备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与此同时,他还让几名亲信军官分头行动,暗中做其他中低层军官的工作,为即将到来的投诚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凌晨三点,县立中学的大操场上依然静悄悄的。方乐书组织的那支800人突围队伍已经被秘密瓦解,士兵们都回到了各自的驻地。只有少数不知情的哨兵仍在执勤,他们完全不知道,一场足以改变数千人命运的行动即将展开。

军部的灯光依然亮着,张绍勋在等待最后的时刻到来。距离解放军约定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他必须确保方乐书等人不会搞出什么意外...

四、特务处长的最后抗争

1949年10月17日凌晨三点半,方乐书正在自己的临时住处收拾文件。忽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迅速拿起手枪,却发现自己已经被二十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包围。

"方处长,请放下武器。"一名校级军官大声说道。这名军官是张绍勋的嫡系,奉命前来控制方乐书。

方乐书没有立即放下武器,而是质问道:"这是军长的命令?"

"是的,军长有重要军情要向您通报。"

就在这时,方乐书发现窗外有更多的士兵在集结。他们不是普通的警戒,而是在布置战斗队形。这个细节立刻让他意识到了不对劲。

"砰!"方乐书朝天开了一枪,这是他与其他特务人员约定的警报信号。枪声在寂静的夜空中格外清晰,很快,学校各处都响起了零星的枪声。

原来,方乐书早就预感到可能会发生变故,因此提前在军部各个关键位置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这些人接到信号后,立即开始了反抗。

一时间,县立中学内枪声大作。特务处的人员占据了制高点,与张绍勋派来的士兵展开了激烈交火。整个校园陷入一片混乱,有人大喊"叛徒",有人高呼"投降"。

方乐书趁乱冲出房间,带领十几名亲信特务冲向通讯室。他们的目标是夺取电台,向上级报告张绍勋投敌的消息。但在半路上,他们遭到了早有准备的张绍勋部队的围堵。

激烈的巷战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展开。子弹打在墙壁上,留下一个个弹孔。双方都非常熟悉这座学校的地形,你来我往,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场遭遇战持续了将近二十分钟。方乐书的部下逐渐被压制,有的被打死,有的投降,还有的趁乱逃走。最后,方乐书只剩下三个人跟随。

他们退守到了学校的礼堂。这里原本是学生们朗诵诗歌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最后的战场。方乐书站在讲台上,手持两把手枪,与包围上来的士兵对峙。

"方处长,已经没有必要再抵抗了。"张绍勋的亲信军官隔着礼堂大门喊话,"大势已定,何必再做无谓的牺牲?"

方乐书没有回答,而是突然向门口连开数枪。趁着对方躲避的空档,他从礼堂后门突围,准备杀出一条血路。然而,等待他的是更多的士兵。

在这最后的时刻,方乐书选择了与国民党特务处长的身份共存亡。他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倒在了礼堂后的梧桐树下。至此,县立中学内的抵抗彻底平息,张绍勋完全控制了局面...

五、和平接管与后续安排

1949年10月17日凌晨四点整,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炮火准时停歇。与此同时,一支由三名解放军军官带领的联络小组,穿过城墙的缺口,进入了大庸城。他们身着普通军装,手持白旗,直奔县立中学而去。

在学校大门口,张绍勋已经等候多时。他率领军部主要将领列队相迎,并立即与解放军联络小组进行了简短会谈。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具体的接管协议:第122军全体官兵就地等候,解放军将派专人进行编组和甄别。

天刚蒙蒙亮,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先遣部队就进入了大庸城。他们首先接管了城防要点,包括邮电局、电台、粮仓等重要设施。一支特别小组则直奔县立中学,开始对第122军进行全面接管。

在操场上,第122军的官兵按照建制列队集合。解放军的政工干部带来了大量的表格,开始逐一登记每个人的姓名、职务、籍贯等基本信息。与此同时,另一支解放军部队则对军营进行清查,登记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上午九点,解放军完成了对第122军的初步甄别工作。根据甄别结果,官兵们被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基层官兵,他们将被编入解放军序列;第二类是中高级军官,需要进行政治审查;第三类是特务系统人员,他们将被单独关押候审。

在整个接管过程中,张绍勋表现出了充分的配合。他主动向解放军提供了军队的详细资料,包括人员构成、武器装备清单,以及特务系统的组织网络。这些信息对解放军接管工作起到了重要帮助。

当天下午,解放军开始对缴获的武器进行清点。在县立中学的器材室里,堆放着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这些武器大多保养完好,显示出第122军较强的战斗力。

在接管过程中,解放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军部的账册中,记录着一笔数额巨大的军饷支出。这正是张绍勋在投诚前夕发放的那笔钱,目的是安抚军心,避免部队哗变。

到了傍晚时分,大庸城内的局势已经完全稳定。解放军在城内张贴了告示,宣布对投诚官兵的政策。根据告示,凡是主动投诚的官兵,都将得到宽大处理。而那些表现突出的,还将获得重用。

当夜幕降临时,县立中学内的气氛与前一天截然不同。校园里不再响起紧张的哨声和巡逻声,取而代之的是解放军政工干部举办的座谈会。在那里,第122军的官兵们开始了新的人生...

1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