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心可诛,其行必诛:南北榜案朱元璋大刀之下的众考官,一点不冤

历史爱杂谈 2024-06-29 03:20:35

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五月,朱元璋本已入鞘经年的屠刀再次挥落,白信蹈、严叔载、张信等被处以极刑,又有多人被判充军流配,其中就包括博世鸿儒刘三吾。

这些都是丁丑科大比之年会试的考官,他们在不久之前的丁丑科会试当中所取51名进士全是南方人,称“南榜”(也称春榜,因为成绩是春季公布);其后朱元璋重新开考,所取61名进士又全是北方人,称“北榜”(也称夏榜,因为成绩是夏季公布)。

这中间牵连数十名考官与考生,史称“南北榜案”——有人说是冤案,有人说是惨案,有人说是糊涂案。

那么,这些被杀头与流配的真冤枉吗?

实话实说,并不冤。

朱元璋这次的屠刀挥得很正、很准,也很润,因为这事关汉民族弥合与认同的千秋大业,深刻影响到华夏南北统一格局。

01

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丁丑科会试结束,所取51名进士无一例外全是南方人。

自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南移以来,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日渐兴盛,发展到了明代初期,南方在文学教育方面已经遥遥领先于北方。

但如果说偌大的北方六省一个进士级别的人才都没有,那肯定是在扯淡,矬子堆里还能拔大个呢……

事实上,自洪武四年(1371年)举行了大明王朝的首次科举考试以来,至洪武三十年(1397)已有六科,即辛亥科(洪武四年)、甲子科(洪武五年,特例加科)、乙丑科(洪武十八年,之前中间停考四科)、戊辰科(洪武二十一年)、辛未科(洪武二十四年)、甲戌科(洪武二十七年)。

总计产生进士816人。

其中南方籍620人,所占比例超过七成,而且六科状元也全是南方人,即吴伯宗(江西)、朱善(江西)、丁显(福建)、任亨泰(湖广)、黄观(应天府)、张信(浙江)。

至于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虽然只有三成,但是六科却一直都有!而且就在上一科,即洪武二十七年的甲戌科,榜眼景清是货真价实的北方人(原籍陕西邠州,生长于真宁,即今之甘肃正宁,明代隶属陕西行都司)。

但这次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白信蹈为主考官的会试,却令北方颗粒无收,自然导致北方举子义愤填膺,认为这是在搞地域歧视,乃联名声讨考官。

这看起来单纯只是科举名单之争,实际却关乎深远。

自唐末进入五代十国开始,南北方大部分时候都是处于分裂状态。即使是北宋曾统一南北,但幽云十六州的汉地却是在辽国控制之下。

尤其是在靖康之变后,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沦落胡尘四百年(山河四省,看来古代就是难兄难弟)。在南宋就已经不把北方人当自己人,而北方汉人自然会出现身份认同上的迷茫。

蒙古军帐之下能打的名将有大量的北方汉人,比如史天泽、郭侃、张弘范、孔元、刘嶷、董文炳,等等。而元军构成也是如此,甚至最精锐的怯薛军,到后来也是以北方汉人为主。

忽必烈统一南北之后,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的裂痕不但没有被弥合,反而更深了,比如南方汉人被单列为“南人”。

02

为什么说朱元璋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是功高盖世?

如果没有朱元璋起于微末,提三尺剑威压海内,统一南北,那么南北方继续分裂下去,结果犹未可知——具体可参见欧洲那碎了一地的版图。

朱元璋兴兵北伐,使得北方汉人在历经四百年之后终于再见汉家旌旗。

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唐宋天!

而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首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弥合南北,形成统一的认同感。为此,朱元璋多次为北方各省减免赋税,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并派出太子朱标巡视陕西,意图迁都西安。

还有改革南北盐制、引导北方“去胡俗”、划拨资金支持北方兴建社学、编《洪武正韵》以统一南北口音,等等,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把南北汉人重新融合在一起,形成华夏认同感。

然而辛辛苦苦三十年,你刘三吾却搞出来了一个“南榜”?

在古代的官本位社会,不中进士就做不成官,做不成官就没有话语权,而且科举还是保持阶层流动与上升的重要通道。

在会试当中北方六省一个进士都没有,如此下去必然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朝堂逐渐全是南方人,科举考官也都是南方人,北方彻底失去上进空间,朝堂自然也就失去话语权。

到时候好处捞不到,烂事一箩筐。

那还谈什么华夏认同感?

这是明目张胆的上眼药,是以刘三吾、白信蹈为首的南方人在大开地图炮!

原因无外乎是看朱元璋行将就木(在南北榜案发生时,朱元璋已是古稀之年,身体每况愈下,隔年即龙驭宾天),想要搞既成事实,垄断科举取士的上升渠道。

所以,朱元璋看到“南榜”的榜单之后,心里肯定是燃起了滔天怒火。如果流光倒退十年,马上抄起四十米长的大刀没商量。

但年老的朱元璋已经不想再起杀劫,乃谕旨要求在北方举子落第试卷当中再阅览一遍,补录十二人。

这其实就是给刘三吾等一个借坡下驴的机会:咱好说好商量,补录之后这事儿就算揭篇儿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这些人是怎么应对的呢?

03

负责补录工作的考官有九人,即翰林院的张信﹑戴彝,詹事府的王俊华﹑张谦﹑严叔载﹑董贯,诸王府的黄章﹑周衡、萧揖。

此外,在“南榜”当中名列前三甲的陈䢿﹑尹昌隆﹑刘仕谔也被安排到了补录考官行列——补录考官那也是考官,是房师,亲手补录的进士就是铁打的师生关系,这其实是在有意识的引导南方进士与北方进士多亲多近。

可谓用心良苦!

结果这些人是真的头铁,补录呈送给朱元璋的试卷不但全都水平低下,而且还有犯禁忌之语——显然这是故意为之,即在北方举子的试卷当中挑出来最垃圾的,然后送给朱元璋:

“我就说吧,北方人啥也不是,不信你看看” !

这不但是在侮辱人格,还是在侮辱智商。

于是病体沉重的朱元璋很无奈的再次挥动屠刀,杀了一个人头滚滚。

不但一众考官掉了脑袋,“南榜”当中的前三名参与补录的也都下场很惨。只有刘三吾因为已是耄耋之年,而且名望甚重,所以饶过一命,流配千里——可见朱元璋还是老了……

如果说之前“南榜”还是学术之争,因为南方举子确实文教水平高,但后来补录的结果,那绝对是故意为之,毕竟北方举子文教水平再差,也不至于质量最好的12人出现“犯禁忌之语”。

后来在大明洪熙元年,由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主导确立了南北分区录取进士制度,即会试当中南、北方举子的试卷分别呈阅,进士名额南卷占60%,北卷占40%——到了正德朝又进一步分为南卷、北卷、中卷,比例是55%、35%、10%。

南卷: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广(基本等于今天的湖南、湖北),还有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扬州、常州、松江、徽州、池州、镇江、宁国、太平、淮安、广德(基本等于今天的江苏南部、安徽南部)。

北卷: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北直隶(基本等于今天的北京、河北、天津),还有三个边镇行都司,即辽东、万全、大宁。

中卷: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还有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安庆、徐州、滁州、和州(基本等于今天的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但这种分卷制度只在会试使用,到了最后一关的殿试则不分南、北、中,而是统一按照成绩排名。因为殿试不会黜落,所以并不影响进士名额。

只是南方的科举水平确实是高,所以状元多出南方,尤其是江西、浙江、南直隶几乎瓜分了状元名额。

但这确实是凭实力得来的,北方也认可这个结果。

04

科举是政治产物,而不是精密的科学。

政治离不开博弈与妥协,朱元璋着眼的是弥合南北裂痕、促进华夏团结统一,所以才有今天的南方人、北方人都是中国人。

而刘三吾等打的却是南北对立的小算盘,妄图垄断朝堂话语权,于是刻意搞南北分裂、开历史的倒车。

那脑袋掉的冤吗?

一点也不冤!

9 阅读:1185
评论列表
  • 2024-07-17 18:09

    朱元璋自己也是北方人

  • 2024-07-12 14:46

    小编肯定是北方人!

    用户10xxx08 回复:
    二十一世纪你搞南北分立?
  • 2024-09-10 22:58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维护皇权尊严,竟然有人敢把皇帝当傻子耍?

  • 2024-09-11 12:01

    谁当皇帝都不会容忍,又不是半壁江山。

  • 2024-07-13 02:24

    老朱不是神,你也没当过皇帝!老朱的南北榜,就是为了巩固皇权(防止一家独大)。

    柒壹安客 回复:
    从文章来看,确实也不怪老朱上火,明明都已经给了梯子让他们大局为重,他们非要梗着脖子叫板,所谓你和我尽玩花活儿我拎起刀来就开瓢子,还是怪那些读书人心思太活泛,读书读得太透彻了,结果老朱直接不废话就一顿嘎嘎[呲牙笑]
    用户11xxx24 回复: 柒壹安客
    一句给脸不要脸[得瑟][得瑟]
  • 2024-07-13 21:06

    人幼年经历决定一生。少时乞丐经历惨,一朝巨富,心理多少有点变态,见不得世间有过得比较好的其他人。

    柒壹安客 回复:
    也不能这么说,朱元璋作为草根天子,又过了不少苦日子,很多时候办起事来就简单粗暴,类似的情况就是黄巢起义,李自成这些,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因为天然他们就不会亲近权贵阶层,也不喜欢他们的那些弯弯绕绕小九九,你和我玩心眼子我就直接挥刀子[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