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秦朝之后的第一个乱世,因为天灾连年而朝廷昏庸不堪导致地方暴乱四起,如此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末路的朝廷竟派不出军队平叛,无奈只能将军权交给地方,这种行为直接引发了日后诸侯纷争的局面。
从董卓到吕布,从孙坚刘表到袁绍袁术,当年会盟的十八路诸侯上演了群雄逐鹿的局面,最终演变为三方政权对峙的局面,曹操占据北方,刘备有两川之地而孙权凭借张江之险虎踞江东。鼎足之势形成后,蜀汉是其中最弱的一个。
所以司马氏篡权后第一个讨伐的就是蜀国,面对蜀道天险,出奇制胜,大军神兵天降直取成都,蜀后主刘禅得知消息后也曾派大军抗敌,魏蜀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绵竹之战,让人奇怪的是诸葛瞻在此战役之中真的是七万士兵吗?还打不过邓艾的两千士兵么?
三国的局面变化魏蜀吴三大政权之间的争端从很早就开始了,并且根据时间推移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变化。
曹操掌权之时,魏国处于一个明显的进攻状态,比如先后灭亡袁绍,吕布等,赤壁之战中曹操虽然遭遇惨败,但归根结底这场战争还是他发动的,只不过在后来败给了双方联合的火攻之计。
尽管曹操当政时有胜有负,北方基本稳定,蜀吴作为联合防御的两股势力,并没有几次主动进攻,但也趁曹操的几次失败获得了不少利益,尤其是刘备,趁机取西川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基业,但自从曹操和刘备先后亡故,攻守状态逐渐发生了变化。
刘备取川之时,关羽败走麦城意外身亡,孙吴联盟决裂。
曹操病故之后,曹丕强迫汉献帝禅位,自称皇帝,东汉灭亡,刘备听闻此消息后也称帝来延续大汉血脉,但当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乃是征讨东吴为关羽报仇,结果夷陵一战被鲁迅火烧连营八百余里,刘备自己也病故在白帝城。
从这时候开始蜀汉一转前面的防守之势变为主动进攻,集中体现为诸葛亮先后六次的北伐,而魏国曹丕早逝,曹睿继位,面对诸葛亮的强大攻势只能被动进行防御。
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前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后有姜维九伐中原,但均以失败告终,连年征战不仅没有收复多少土地,反而给蜀汉的人力和物力带来了巨大的消耗。
根据当时文献记载,当年刘备夷陵一战几乎打光了此前所有的家底,此后诸葛亮又进行南征,无疑是对蜀国的再一次消耗,虽然此后有数年时间的休养,但很快又进行了北伐,到后面几次北伐时,连蜀中女子都被征用到了粮草运输线路上。
第六次北伐途中诸葛亮病故五丈原,姜维带领军队继续北伐,实则为延续了对蜀国的国力消耗,至于胜利基本就成了奢求,因为现在的蜀汉人才已经凋零,多为文官,缺少统兵作战的将领,尤其是刘禅在后来宠信宦官,无奈只能被迫走向防守。
魏国在大权尽归司马氏专断后,也逐渐从内部矛盾冲突转变为对外作战,并且第一个选择攻打的就是蜀国。
绵竹之战与惨败当时刘禅对于魏国的正面进攻其实是有恃无恐的,因为想到达成都就必须踏过易守难攻的蜀道,这样易守难攻的局面很容易应对,所以依然在蜀中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
公元263年五月,魏国皇帝下诏伐蜀,大将军邓艾率兵南下,兵分三路包围沓中地区,蜀汉姜维见状本欲上前迎敌,但此时获悉钟会进攻汉中的消息,此地作为国家之根本,一旦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姜维只能选择退守汉中地区。
司马昭在得知姜维的动向之后,派遣诸葛绪带领三万军队占领武街和阴平桥头,如此姜维便被绝了后路,无法再回到蜀中。
钟会一方则趁此机会攻入汉中,占领了安阳关,本来想从此地西行入蜀的姜维只能被迫前往剑阁和廖化军队会合。
钟会率大军进攻时,因地形优势和姜维的顽强抵抗,所以久久不能拿下此地,追击蜀军的邓艾也暂停行军,驻守在阴平地区。
就在两军相持之际,邓艾想出了一个奇谋,可率大军从阴平小路而过,径经汉德阳亭赴涪,就可以直插蜀军心腹。
而且剑阁守军一旦听闻这个消息一定带大军回转去救,此时钟会如果趁机出击,则可让蜀军首尾不能相顾,如此可获全胜,就这样,邓艾带着数千精兵从阴平小路出发,因为前人从未走过,所以途中全都为悬崖绝壁。
邓艾只能下令延缓军队行进速度,修建栈阁通路,期间有不少士兵失足掉下悬崖,此举固然非常冒险,但只要能通过这极险极绝之地就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跋涉,邓艾终于顺利通过,大军直指江油,此时蜀国人尚且不知道敌军已然到来,守将马邈见到魏军时吓得惊慌失措,直接选择了献城投降,直到江油失守,后主刘禅才知道魏军已经入川。
刘禅在慌乱之余派遣诸葛瞻前去迎敌,邓艾大军急进,已然占领涪县,双方在绵竹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
在大战开始之前,诸葛瞻手下黄崇曾劝阻他占领此处险要之地,防止敌军进入平原地区,但诸葛瞻并未听从,致使邓艾大军长驱直入,还送来劝降书让诸葛瞻投降,虽为劝降,但也是邓艾的诱敌之计,诸葛瞻果然被信中内容所激怒,贸然出兵。
于是决定蜀国命运的最后一战便爆发了,诸葛瞻在绵竹陈兵列阵等待邓艾的到来,邓艾曾派遣儿子和手下将领从左右出发包抄,但均被诸葛瞻击退。
邓艾听闻大怒,说从阴平小道安然到此已经十分不易,如今胜利就在眼前,怎么能轻易放弃?
说罢就要作势将两人斩首以正军威,两人在绝境之下再次出战,爆发出了空前的战斗力,不仅将蜀军的防线击退,还斩杀了多名蜀国将领。
诸葛瞻父子很快就陷入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见状诸葛瞻称自己身受国恩,今日已经为国竭尽全力,随后拔剑自刎,至此绵竹之战彻底结束。
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魏国大军直取成都,面对敌军的天降神兵,后主刘禅没有过多抵抗便选择了开城投降。
从双方兵力来看,诸葛瞻属于惨败,但手下却有七万人,而邓艾只有两千人,这是真的吗?
真正的兵力分析诸葛瞻拥有七万大军,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邓艾方面也不仅仅是两千残兵。
按照陈寿《三国志》中的说法和蜀汉前期不断战争的损耗,诸葛瞻手下兵力根本不可能到达七万,从刘禅下令方面看,带兵出征的诸葛瞻乃是蜀国的“卫将军”,这个职位主要是保护皇宫的安全,虽然有一定的补充,但数量最多也就在一万人左右。
更重要的是,诸葛瞻所带领的这一批军队并不是蜀汉的正规军,真正可以用于作战的军队在姜维手中,但此时姜维却被困在剑阁一时无法返回成都救援,蜀汉朝中就只剩下了起到防御作用的守军。
能用作卫队的,定然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基本没有作战能力,所以诸葛瞻所率领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质量并不是很高。
再者,因为刘禅废弃了原来诸葛亮安排在阴平小道处的守军,所以邓艾是悄无声息地到来,当刘禅得知敌军来犯的时候对方已经近在咫尺,此时就算其他地方有守军,一时也难以集结起来。
古代的兵力集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设备和环境的限制,每次集结需要消耗很长时间,最早魏国在讨伐蜀国时,命令是在五月下的,但直到秋季才正式出兵,在中原地区的军队集结尚且需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两川之地就更加耗时。
所以诸葛瞻在绵竹地区作战之时,根本无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聚集多达七万的军队,就算是从其他地区抽调,时间也是来不及的。
更重要的是,邓艾所率领的队伍绝对不止两千残军,根据史书记载,邓艾带领三万人马偷渡阴平,最终只剩下三千人。
存活下来的三千人都是经验丰富能力超群的精锐,尽管人数上没有优势,但每一个都是能够以一敌百的精兵悍将,应对诸葛瞻一万左右的护卫军队自然不在话下。
而诸葛瞻最初的决策失误又让他失去了进攻邓艾的最佳时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即使有一万军队也难以获胜。
战争获胜所需的并不只是数量上的优势,计谋的运用和军队的综合素质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诸葛瞻虽有一万军队但却战斗力匮乏,所以才被邓艾的三千人马击败并灭亡了蜀国。
参考文献
[1]郭露葳.钟会考论[D].(null),2014.
[2]王炳庆.邓艾灭蜀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4.
[3]林集友.绵竹诸葛瞻父子墓考析[J].四川文物,1990,(04):3.